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100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60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21篇
内科学   21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94篇
综合类   326篇
预防医学   139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129篇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9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模式,提高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治过程,根据分期、组织分型、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2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结果 单纯手术组(n=7)3年和5年OS分别为100.0%和66.7%,与综合治疗组(n=36)的80.9%和7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治疗组2年DFS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9% vs 17.9%,P<0.05).不同分期和组织分型之间5年OS、2年D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治疗模式能提高肾母细胞瘤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联合打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激素型与酒精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对笔者医院2009年3月~2016年3月采用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联合打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包括128例154髋,其中5例8髋失访,余123例146髋:激素型43例52髋,男性19例22髋,女性24例30髋,年龄22~34岁,酒精型80例94髋,均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28~57岁。ARCO分期,ⅡB~C期125髋,ⅢA期21髋。分别从术前、术后2年、术后5年股骨头是否塌陷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 对于股骨头是否塌陷,术后2年酒精组优良率89.4%,激素组优良率84.6%,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酒精组优良率87.7%,激素组优良率80.8%,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酒精组与激素组患者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酒精组为89.00±2.75,激素组为86.00±2.37,酒精组高于激素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酒精组为86.00±3.29,激素组为81.00±3.35,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与术后2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术后5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有所降低。术后5年酒精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激素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激素型与酒精型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不同,坏死组织病理结构成分不同,修复方式不同,对于ARCO ⅡB~C期,ⅢA期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联合打压植骨内固定术保髋治疗效果酒精型股骨头坏死优于激素型股骨头坏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11脱氢血栓素B2/6-酮前列环素比值(11-dh-TXB2/6-k-PGF1a,dTP)及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再住院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270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36例非DM患者(非DM组),134例合并DM患者(DM组).记录患者临床情况,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心率等指标,完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测定两组患者11-dh-TXB2和6-k-PGF1a水平,计算dTP值.随访1年,记录患者MACE事件及再次住院情况.Epdate软件建库,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DM组与DM组dTP分别为1.8±0.6和2.0士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DM组,hs-CRP、收缩压、舒张压、冠状动脉病变数及严重病变数与dTP相关(P<0.05).而对于DM组,hs-CRP、血糖、胆固醇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数及严重病变数与dTP相关(P<0.05).随访1年,非DM组和DM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分别为33例(24.3%)和44例(3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DM组和DM组再次住院患者分别为12例(8.8%)和24例(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MACE的患者与无MACE的患者住院时dTP分别为2.3±0.8和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住院患者与未再住院组患者住院时dTP分别为2.4±1.0和1.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合并DM患者dTP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明显活化,且较高的dTP增加了患者MACE事件及再次住院风险,应该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北京社区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t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阳性、宫颈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阴性的已婚女性患者2年后hrHPV感染的转归及引起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对筛查为hrHPV(+)/TCT(-)的女性患者2年后进行随访,重复行妇科检查、细胞学检查、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及hrHPV检测。计算HPV清除率、持续感染率,分析影响因素,评估2年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情况。结果hrRHPV(+)/TCT(-)的妇女2年后随访,62.5% hr HPV被清除,37.5%持续感染;68.2%宫颈组织学正常,24.0%发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7.8%发生CIN Ⅱ及以上宫颈病变。CIN Ⅱ及以上宫颈病变者100%存在hrHPV持续感染。合并细菌感染的女性与无细菌感染者相比2年后HPV转归(χ2=2.84,P=0.092)及宫颈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628)。结论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无论TCT结果如何,hrHPV都可能引起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检测短期内hrHPV感染的持续性对于临床评价hrHPV感染引起的CINⅡ~Ⅲ风险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规放疗与大分割放疗对行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共12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常规放疗组(60例)和大分割放疗组(60例),术后分别行常规放疗(总放射剂量50 Gy/25 f,瘤床加量10 Gy/5 f)与大分割放疗(总放射剂量42.4 Gy/16 f,瘤床加量10 Gy/4 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转移率、美容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3% vs 100.0%,93.3%vs96.7%,88.3%vs90.0%,均P>0.05),3年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0% vs 1.7%,10.0% vs 6.7%,均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3% vs 9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放疗与大分割放疗用于行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相似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大分割放疗方案具有放疗次数少、疗程短及经济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板切开成形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成形术治疗1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均平均随访12个月,回顾性对比研究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13例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均在1周内好转,肢体、躯干运动感觉障碍在3个月内逐渐改善。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2例在半年内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经M 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术中脊髓神经根牵拉术后出现单侧下肢无力,随访半年后1例恢复良好,1例无明显改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成形治疗椎管内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话随访护理干预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治疗子宫腺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后联合GnRH-a治疗的11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对患者进行电话跟踪随访,给予饮食、休息、活动、生活、精神等方面正向的引导、持续的心理干预、复诊提醒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护理干预。对照组未进行电话随访护理干预,按常规主管医生门诊定期随访复诊。结果研究组患者痛经症状缓解或消失者53例(96.36%),术后无明显复发者52例(94.54%),经量减少经期缩短者52例(94.54%),对照组依次为49(89.09%),51(92.72%),50(90.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0.00,0.13;P>0.05)。两组患者潮热盗汗、皮疹痤疮、恶心头痛、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烦躁抑郁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5,6.15,4.45,5.04,4.25,4.25;P<0.05)。两组患者坚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正确应对不良反应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7.31,14.31,10.45;P<0.05)。结论电话随访护理干预可提高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后联合GnRH-a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患者能正确有效应对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肺结核长期随访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例行随访检查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其中70例行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组),70例行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对两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针对组织器官边缘、组织间密度差别、图像伪影、图像噪声共计4项标准进行评分,每项标准满分为1分,每例患者满分为4分).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然后分别在不对比前片和对比前片的2种情况下书写CT诊断报告,分析比较2次诊断报告的变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未发生变动得4分;影像描述部分有变动,而诊断结论无变动得3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但主要诊断结论无变动,则得2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且有部分主要诊断结论发生变动,则得1分;主要诊断结论完全不一样,则得0分).通过t检验,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评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268±0.463)分、(3.507±0.448)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分别是(2.929±0.983)分、(3.186±0.952)分;辐射剂量的CTDIvol分别是(10.417±1.190) mGy、(19.214±1.956) mGy,DLP分别是(94.514±13.844) mGy×cm、(177.129±17.048)mGy× cm.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的CTDIvol、DL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02;t=32.149,P<0.001;t=31.474,P<0.001);在诊断报告变动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18).结论 低剂量CT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对于诊断报告无显著影响;低剂量CT应该成为肺结核治疗后随访检查中CT检查的常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柱的刚性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方法,但是还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它能适当的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保留及恢复受损髓核的功能,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弹性固定组34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3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MRI,测量相关指标。结果与结论: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的缓解率优于较髓核摘除组(P〈0.05)。末次随访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小于治疗前,而椎间盘高度及MRI T1值大于治疗前(P〈0.05)。髓核摘除组末次随访和治疗前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末次随访两组间比较,弹性固定组在控制手术节段过度随意移动、椎间高度及髓核修复上要优于髓核摘除组,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与髓核摘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与单纯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小开窗髓核摘除修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及髓核修复有积极作用,近期不会导致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采用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及内固定器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方式较多。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类型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者31例,动力髋螺钉组者66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者49例。动力髋螺钉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均属于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通过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与锁定加压钢板组及动力髋螺钉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疗效优良率(94%)显著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81%)及动力髋螺钉组(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髓内及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髓内固定系统较髓外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患者内固定后疗效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