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7篇 |
内科学 | 38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综合类 | 85篇 |
预防医学 | 122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6):416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应广大读者、作者的强烈要求和本刊发展的需要,自2012年第1期始拓展栏目、增加刊出病种,在原来鼠疫、布鲁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肾综合征出血热、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基础上,增加了炭疽、狂犬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甲状腺相关疾病、骨关节病、心肌病等,诚望广大读者关心、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诚心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尤其是课题文章可以优先发表。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23日,磐安县九和乡发生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爆发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9月1日派出调查组会同磐安县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到现场后,进行核实病例、查看现场、乡镇外围搜索、个案调查等现场工作后,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钩端螺旋体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应解决钩体疫苗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境,进一步优化我国钩体疫苗,从而保证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规划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广州市2006-2012年重点媒介传染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以及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州市重点媒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6种媒介传染病5828例,其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登革热、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恙虫病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37/10万、0.10/10万、0.18/10万、0.02/10万和4.72/10万.登革热和恙虫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区HFRS和登革热发病构成比较大,钩体病、疟疾、乙脑和恙虫病发病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为主,除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外,其余各媒介传染病发病职业分布广泛,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结论 广州市媒介传染病发病整体相对平稳,但近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彭香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89,(1)
通过对31例肺大出血型钓端螺旋病的临床分析认为:降低该病死亡率,应将病情及时有效的控制在先兆期或出血期.吸净口鼻涌血,保持呼吸道畅通是垂危期的治疗关键,应用电吸引器吸净口鼻涌血,保持呼吸道畅通,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用同位素~(32)P标记钩端螺旋体放射性强度测定法和连续倍比稀释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豚鼠血液、肝及肺组织中钩端螺旋体数量的变化,发现后腔静脉和肝中繁殖的钩端螺旋体数量的增加,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发生密切有关,并与出血的发展在时间和程度上均十分一致。表明在肝中新繁殖并经血液到肺的活钩端螺旋体本身与肺弥漫性出血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时血清胆红素以结合型的为主(50—80%),其含量在黄疸、非黄疸及对照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SGPT在三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黄疸组肝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P>0.05)下降。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时,与形态结构的改变相应,肝细胞紧密连接对硝酸镧通透,即其通透性增大。由此导致的胆汁渗漏反流及胆汁生成障碍在钩端螺旋体病黄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胆管的病变可加剧该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强力霉素(DOX)治疗早期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告。随机采用DOX治疗钩体病19例,并以青霉素G(PNC-G)治疗15例作对照。两组病例都治愈,其主要征候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但PNC-G组发生赫氏反应(JHR)11例(73.3%),其中1例(9.1%)演变成肺弥漫性出血,而DOX组无JHR发生。DOX和PNC-G对新分离出的8株钩体的体外抗菌活性良好。检测3例DOX组病人的血药浓度,服药期中都显著高于最低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9.
8042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中,89.99发生~9月;11~25岁占60.21,男女之比为1.22:1;农民占59.17%,学生占25.5%。感染方式以型为主,临床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占87.57%)。从患者体内分离出694株钩体,菌型鉴定主要为巴叶赞型(24.5%)和型(15.70%)。8042例中、死亡153例,病死率为1.90%。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优选的最适条件对619份钩体病人血清和520份对照血清进行IgM-EIDT和MAT检测比较,发现早期病人血清IgM-EIDT阳性率显著高于MAT(P<0.001),恢复期血清则无差异。IgM-EIDT的诊断敏感性为95.53%,特异性为96.73%,两种方法对194份钩体病人双向血清的滴度检测呈显著正相关(r=0.7670)。对部分钩体病人血清用IgG-EIDT检测,其阳性率与MAT相似。因此,IgM-EIDT和IgG-EIDT结合使用,既可作钩体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作追溯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