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7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09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1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调查常州市有螺环境改造现状,为螺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市有螺环境资料,对所有有螺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环境分类,建立数据库分析各类环境特点,并应用Google Earth软件绘制分布图.结果 常州市有螺环境共计6 174个,面积3 911.97万m2,分布于7市(县、区)的51个乡(镇)、414个村.根据环境分类,Ⅱ类环境最多,Ⅰ、Ⅱ、Ⅲ、Ⅳ类环境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24.8%、54.4%、11.3%、9.5%.金坛市、武进区、溧阳市的有螺环境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1.0%、24.4%、24.0%.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以现况Ⅱ类环境居多,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以现况Ⅰ类环境居多.Ⅳ类环境主要分布在武进区和新北区,分别占68.3%、25.9%.江湖滩、内陆和山丘3种类型流行区有螺环境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9%、49.8%、40.3%.3种类型流行区均以Ⅱ类环境居多,面积分别占52.3%、50.1%、60.2%,Ⅳ类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22.5%、14.1%、0.7%.结论 常州市有螺环境分布广,面积大,应重点加强对Ⅲ类、ⅣV类环境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养的钉螺,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子2代螺107只,收集螺体壳长(L)、壳宽(w)、壳口宽(AW)、壳口长(AL)、唇脊厚度(LIT)等数据,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状态,三代螺两两比较,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子代螺L和AL降低,w和AW增加,壳VI长与宽之积增加,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螺壳变薄,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但是种群可以生存多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评价在有螺江滩、 河道、 渠道连续使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丹阳市后巷镇北魏 江滩、 陵口镇肖梁河、 云阳镇老庙渠道作为研究现场, 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 和26%四聚杀螺胺 (2~4) g/m2 实施灭螺。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评价连续应用灭螺药物后的效果。结果 结果 至2013年, 北魏江滩、 肖梁河、 老庙渠道钉螺面积较首次复现时分别下降了82.80%、 63.14%和70.00%, 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931、 0.975、 0.916, P均<0.05); 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较首次复现时下降了92.34%、 87.91%和97.66%。灭螺后钉螺校正死亡率 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r = -0.998、 -0.999、 -0.970); 活螺密度下降率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 (r = -0.997、 -0.998、 -0.868)。结论 结论 药物灭螺在压缩钉螺面积、 降低钉螺密度、 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中、低3个高程地带,以分层机械抽样、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分析不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平均水淹日数较蓄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植被优势种群及分布发生了演替,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湿生植被退化,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苔草、虉草大面积显现,向湖心缓慢扩张,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螺相对较多,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赤桉叶中主要GC/MS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对杀螺作用的贡献,探索一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成分的快捷途径。方法在同一地点连续采集12个月的赤桉树叶,并采用二氯甲烷提取;利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采用室内浸杀法进行杀螺药效实验并计算LC50;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对12个月赤桉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相应提取物的杀螺活性作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赤桉树叶的二氯甲烷提取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螺活性,尤以6月和7月采集的样品杀螺作用最强,其LC50分别为0.257 mg/L和0.242 mg/L,而1月和12月的样品杀螺作用最弱,LC50分别为6.802 mg/L和5.406 mg/L。GC/MS分析鉴定了16个主要化学成分,多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杀螺活性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均〉0.5,其中5个成分的灰色关联度〉0.9,分别为4,4,8-三甲基[6.3.1.0(1,5)]三环十二烷-2,9-二醇、(-)-桉油烯醇、(-)-桉油烯醇的同分异构体或类似物、1,8-桉叶油素、喇叭茶醇。结论赤桉叶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多个成分与杀螺活性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关联度,提示其杀灭钉螺作用可能是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特殊有螺环境(特殊环境)的高效灭螺方法。方法2006年对乱石溪滩、渗水荒山等大面积特殊环境,采用挖掘机进行一次性深挖深埋灭螺(机埋灭螺),灭螺后,连续7年观察灭螺效果,并与2005年采用春、秋两季人工铲草土埋2次、药杀8次的灭螺方法(人工灭螺)的效果和成本进行比较。结果2006年采用机埋灭螺法,投入为0.78元/m2,有螺面积压缩率达100%;2005年采用人工灭螺法,投入为1.34元/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20.26%。机埋灭螺比人工灭螺投入降低41.79%,灭螺效果提高79.74%。结论大面积特殊环境采用机埋灭螺优于人工灭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与毛蚴1∶20比例感染,感染后置于30℃、27℃、24℃、21℃和18℃环境中饲养,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分析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21℃、24℃、27℃、30℃时血吸虫的尾蚴平均开放前期分别为(128.89±16.05)d、(95.00±21.03)d、(71.93±12.74)d和(62.74±14.19)d。尾蚴开放前期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730.68x-0.8918(r=0.9976,P<0.01)。血吸虫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235ln(x)-0.0639(r=0.9973,P<0.01)。从此方程中推算出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17℃±0.43℃。 结论 环境温度降低,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9.
普通克立格法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江宁县江滩钉螺孳生分布的预测方法。 方法 以变异函数分析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 (OrdinaryKriging)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 结果  2000年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呈空间自相关性,其变异函数为球型模型,且当距离小于0.0301时,钉螺空间分布变异与距离有关。进一步以此为基础用普通克立格法建立了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预测图,交叉核验显示预测图是对江滩钉螺分布最优无偏估计,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73。 结论 普通克立格法能有效利用监测资料预测江宁县江滩钉螺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
哌啶乙醇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灭钉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设计并合成哌啶乙醇酯类化合物及研究它们的灭钉螺效果。方法 以哌啶乙醇盐酸盐为母体 ,通过酯化反应引入不同的酰基合成哌啶乙醇酯类化合物 ,采用WHO提出的完全浸泡法研究槟榔碱、合成产物的灭钉螺效果。结果 合成了四个哌啶乙醇酯类化合物 ;在不同浓度 (10mg/L、1 0mg/L、0 1mg/L)下 ,槟榔碱、化合物Ⅱ和Ⅳ、氯硝柳胺的 2 4h灭螺率 ,分别为 95 5 %、92 0 %、84 0 % ;98 9%、88 9%、77 8% ;95 6 %、86 4 %、71 5 % ;10 0 %、77 8%、6 4 4 % (P >0 0 5 ) ;在浓度为 1 0mg/L时 ,以上四种药液 2 4h对钉螺的开厣率分别为 94 3%、85 6 %、92 8%和 0 0 0 % (P <0 0 5 )。 结论 槟榔碱、化合物Ⅱ和Ⅳ有较强的灭螺效果 ,对钉螺的开厣率 ,槟榔碱、化合物Ⅱ和Ⅳ高于氯硝柳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