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完全免费   62篇
  预防医学   93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目的 分析1979~2000年青少年体格发育增长的情况,为制定新世纪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6个省市7~17岁学生21年中身高、体重、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的增长情况,计算增减量。结果 我国青少年体格发育大幅度提高,有明显的生长长期趋势表现,最显著的变化出现在生长突增期。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6.2、4.8、7.5和6.1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8.2、5.1、5.4和3.8妇,胸围分别平均增长4.8、3.2、2.2和2.0cm。乡村青少年身高增幅超过城市,但体重和胸围的增长相对滞后。维尔维克指数比较显示,城市青少年身体充实度明显提高,乡村“绿豆芽”体型有增多的趋势。结论 今后应在农村学生的营养、防治常见病、增强体育锻炼、减轻学习负担、合理生活制度等方面有更大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分析我国居民1992至2002年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78704人)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资料,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判定7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年龄别性别体重指数标准判定7至17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采用卫生部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定≥18岁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结果 10年间我国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0~6岁、7~17岁、18-44岁、45-59岁和960岁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1.7%、17.9%、66.7%、45.2%和43.7%。不同性别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不同,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10年间估计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分别增加了7000多万和3000多万。结论 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已经影响到我国近2亿6千万人,21世纪初期是我国肥胖干预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35,自引:13,他引:22  
刘平  王宏 《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50-252
目的:了角重庆市中小学生现实营养状况。方法: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重庆市20546名7 ̄18岁中消息的现时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学生总的营养不足率为28.67%,剩为10.66%。城区学生的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率均显著高于乡村学生。中学生的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率均显著高于小学生。女生的砂足率显著高于男生,而营养过剩则显著低于男生。结论:营养干预的重点在青春期。  相似文献
4.
对儿童少年肥胖判定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儿童少年肥胖判定方法的评价孟昭恒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肥胖的调查研究。儿童少年的肥胖发生率由1980年左右的047%,上升到1997年的117%[1]。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肥胖率增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判定方法不统一是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儿童少年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及时了解我国儿童少年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改善和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水平与健康素质。笔者利用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对我国6~17岁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身高、体重及其变化1.1身高2002年我国城市男、女生各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均高于农村相应年龄组,男生平均高5.0 cm,女生平均高4.2 cm。与1992年相比,城市、农村各年龄组儿童少年的身高均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婴幼儿血铅水平与体格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Yan C  Shen X  Zhang Y  Wu S  He J  Zhou J  Zhang Y  Ao L  Wu S  Guo D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5):269-271
目的探讨低水平铅暴露对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5个区县30所托幼机构,对1969名儿童进行了血铅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体格发育等指标测量,并根据儿童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计算其Z标准分,然后与血铅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海市儿童血铅水平几何均数为0.400μmol/L,≥0.483μmol/L的比例为37.8%,血铅水平的几何均数与儿童身高、体重及头围的Z标准分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低水平铅暴露对上海市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可能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1991—2000年中国省会市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目的:分析1991-2000年期间中国省会市学生的营养状况分布。方法:利用1985年制定的身高标准体重,分别从1991年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7-22岁学生中筛查中重度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等6种营养状态,对其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近9年来我国省会城市学生营养状况显改善。改善幅度为城区大于乡村,男生大于女生。城乡男女肥胖和超重检出主均成倍上升;城区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肥胖率,分别达到(男)13%和(女)8%。同时,仍有相当部分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存在。中国省会城市学生的营养状况,正在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结论:今后的学生营养工作,应防治营养不良和肥胖并举,全面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了解杭州市区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市区7~15岁在校学生1230名进行营养状况调查。结果:与浙江省1985年调查水平比较,男生平均身高、体得分别平均增长4.52cm和7.06kg,女生分别增长3.36cm和4.75kg;男女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发生率分别为22.5%和24.6%。结论:杭州市区中小学生总体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两类问题,其中儿童肥胖问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儿童超声骨密度测定结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0~1 5岁儿童少年超声骨密度状况;建立其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选择0~1 5岁深圳出生和/或居住的正常儿童少年为检测对象,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结果:0~72个月龄男童与女童之间BMD无差异(P >0.0 5 ) ;6~1 2岁男童与女童之间BMD存在差别(r =0 73.2 ,P <0.0 0 1 ) ,但经体重校正后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1 3~1 5岁少年BMD与性别有关;0~1 5岁儿童少年BMD值与身高增长快慢有关。结论:胎儿期储备、合理膳食、体重、运动、雌激素对BMD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15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方法以2004年学生体质监测7-18岁汉族学生共161477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7~18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78和148.66cm(差值为4.12cm),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68和149.24cm(差值为3.44cm);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75和39.27kg(差值为5.48kg),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2.9l和39.17kg(差值为3.74kg);12岁组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胸围分别大于乡村男女生3.68cm和2.56cm。东部沿海地区7~14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