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HgCl2染毒大鼠的胫神经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HgCl2对SD大鼠胫神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急性毒理学实验组(40只)、高、低剂量连续染毒组、对照组(各10只雌雄各半).急性毒理学实验组分4个剂量组,分别一次染毒HgCl221.5、46.4、100.0、215 mg/kg,按霍恩法求出HgCl2经口灌胃LD50.高、低剂量连续染毒组按17 mg/kg(1/4 LD50)和8.5 mg/kg(1/8 LD50)分别经口灌胃HgCl2溶液,每天1次,对照组每天1次经口灌胃2 ml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0±4)d,建立亚急性汞中毒动物模型后,高、低剂量各组和对照组均处死雄鼠,留雌鼠作药物干预实验.用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按28mg/kg腹腔注射驱汞2个疗程.造模后和驱汞后,分别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胫神经超微结构.同时测定尿汞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SD大鼠经口灌胃LD50为68.1 mg/kg.高剂量染汞组中有7只出现汞中毒,其中2只大鼠(雌雄各1只)出现疼痛表现.低剂量组中有6只出现汞中毒,无疼痛大鼠.高、低剂量组大鼠于驱汞前后尿汞、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汞中毒大鼠胫神经出现脱髓鞘及轴索的改变,DMPS驱汞2个疗程未能阻止神经病变进展.结论 亚急性HgCl2中毒可以导致SD大鼠胫神经变性. 相似文献
2.
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毒性脑白质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的结构性改变,以神经髓鞘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脑白质。其临床表现从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性格改变到痴呆、昏迷,甚至死亡。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病症,本文就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汞对大鼠周围神经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化汞(HgCl2)对胫神经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大剂量染汞组按17mg/kg(1/4 LD50);小剂量染汞组按8.5mg/kg(1/8 LD50),经口灌胃HgCl2溶液,每天1次。对照组经口灌胃生理盐水2ml/次,每天1次,三组均连续灌胃(20±2)d。染汞组制成亚急性汞中毒模型后,用二巯丙磺钠(DMPS)驱汞2个疗程(14d)。分别于驱汞前和驱汞后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胫神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剂量染汞组中有7只出现汞中毒,其中1只雄鼠出现疼痛表现。小剂量组中有6只出现汞中毒,均无疼痛表现。电镜放大4000至20000倍见:汞中毒大鼠胫神经出现脱髓鞘和轴索病变,DMPS驱汞2个疗程未能阻止周围神经病变。结论亚急性HgCl2中毒可导致SD大鼠胫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我院267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资料,探寻MS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等方面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67例MS病例中,男110例,女157例;发病年龄5到70岁,平均40岁。小于15岁的早发型病例占4.5%;23.9%病例病前有诱发因素;77.5%病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和视力减退最常见。本组头颅MR/以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脑干等处多见。[结论]MS起病年龄与欧美相当,。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变多累及视神经;临床类型和病程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病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出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拟定调查问卷,采用电话问询的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数据库中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所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男性、对疾病特点缺乏了解、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非城镇医疗保险、外省居住和症状最重时扩展致残状态量表(EDSS)评分较低的患者门诊随诊依从性较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疾病特点是否了解、是否外省居住和症状最重时EDS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疾病特点是否了解(OR=4.327,95%CI=2.200~8.511)和是否外省居住(OR=4.377,95%CI=1.133~16.907)是影响患者能否定期门诊随诊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症状最重时EDSS评分则为患者能否定期门诊随诊的保护因素(OR=0.845,95%CI=0.724~0.986),症状最重时EDSS评分越高的患者门诊随诊依从性更好.对目前治疗无信心是患者门诊随诊依从性差常见的主观原因.结论 对疾病特点缺乏了解、症状最重时EDSS评分较低和居住在外省的患者门诊随诊依从性更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面肌痉挛动物模型来研究面肌痉挛面神经的组织学变化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将18只成年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4周模型组和6周模型组,对模型组成年兔于左侧颞外面神经主干施以人工压迫建立面肌痉挛模型,分别于4周和6周后取材。通过观察显微结构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比较正常对照组和4周模型组及6周模型组之间的组织学差异。在取材前抽取3~5ml血液离心分离血清做SOD检测。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发现面神经有脱髓鞘等多种组织变化。4周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SOD明显降低(P〈0.05),6周模型组较4周模型组,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面肌痉挛正常对照组与4周模型组及6周模型组之间有明显的组织学变化,SOD的检测显示机体自身SOD检测值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9.
报道1例肝性脑病合并Marchiafava-Bignami综合征病例。记述该病人的发病,诊断与治疗过程。提示酗酒史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有助Marchiafava-Bignami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