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05篇 |
免费 | 28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255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6883篇 |
内科学 | 1460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1555篇 |
特种医学 | 284篇 |
外科学 | 355篇 |
综合类 | 6203篇 |
预防医学 | 1892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2705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3125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98篇 |
2022年 | 683篇 |
2021年 | 881篇 |
2020年 | 1100篇 |
2019年 | 664篇 |
2018年 | 438篇 |
2017年 | 1029篇 |
2016年 | 1034篇 |
2015年 | 1119篇 |
2014年 | 2071篇 |
2013年 | 1971篇 |
2012年 | 2271篇 |
2011年 | 2223篇 |
2010年 | 2022篇 |
2009年 | 1751篇 |
2008年 | 1541篇 |
2007年 | 1080篇 |
2006年 | 914篇 |
2005年 | 405篇 |
2004年 | 362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253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温针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加温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电温针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并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台阶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肢动态负重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即静态患侧单足负重;实验组同时进行常规训练和台阶训练.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计算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加(P<0.05),步频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4周后实验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步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台阶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动态负重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服务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常规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每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2次上门健康教育,共随访8周。分别于出院后1周与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出院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肢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C3、前白蛋白(PA)及皮质醇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s-CRP、补体C3水平,采用化学方法检测血清中P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上述四种指标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1)患者入院后第7天[(25.03±5.68)mg/L]和第14天[(14.26±4.355)mg/L]的血清hs-CRP水平较第1天[(6.08±1.1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的血清Hs-CRP水平较第7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天的血清C3水平较第1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0.82±0.10)g/L]、第30天[(0.91±0.18)g/L]的血清C3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第7天[(197.68±20.08)g/L]的血清PA水平较第1天[(287.98±23.56)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258.93±23.15)g/L]的血清PA水平较第7天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院第7天[(496.78±38.99)nmol/L]和第14天[(467.06±32.58)nmol/L]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较第1天[(397.83±42.06)nmol/L]显著上升(P<0.05),第14天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较第7天有所下降(P<0.05).(2)脑卒中严重程度与营养代谢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s-CRP、补体C3、PA和皮质醇水平在脑卒中患者疾病进展中呈现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目标性训练对脑卒中伴痉挛患者手腕功能与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内科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在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再行目标性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目标性训练,均以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发放Fugl-Meyer量表(FMA)中上肢相关评分评估上肢运动功能,发放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估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独立生活能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Fugl-Meyer量表中后肩部及前臂、肘部、腕部、手、协调性与速度、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9±3.24)分vs(11.26±1.85)分、(4.16±1.53)分vs(3.12±1.15)分、(6.58±1.36)分vs(3.35±1.67)分、(5.58±1.12)分vs(3.39±1.27)分、(2.56±0.74)分vs(1.31±0.15)分、(29.97±4.21)分vs(21.94±4.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2周后的MAS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5±0.27)分vs(2.32±0.19)分、(1.02±0.97)分vs(3.21±1.63)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26±13.35)分vs(53.34±12.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目标性训练能够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症状,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疼痛的影响。方法:80例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早期护理干预组2组,n=40。观察2组患者4周后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4周后对照组疼痛的发生率为47.5%,而早期护理干预组疼痛的发生率为12.5%。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减轻脑卒中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50例脑卒中伴OSAHS作为研究组,55例不伴OSAHS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结构、认知功能和嗜睡程度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AHI明显增高,夜间平均动脉血氧饮合度(Sa O2)降低、夜间最低Sa O2下降明显、夜间呼吸事件明显增多,觉醒时间、N1期及N2期延长,N3期、REM期时间缩短,MMSE评分下降,ESS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卒中伴OSAHS患者夜间缺氧及睡眠结构紊乱症状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白日嗜睡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测定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肝、肺、心经经络电流情况,观察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运动系统功能的康复评估指标和经络测试仪检测出的经络电流值的变化有无关联。方法:以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分别于常规康复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两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和经络原穴检测。结果:治疗前后FM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A评分变化值(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之差)与心经、肝经经络电流值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肺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治疗时间长短对于经络电流值的改变也有影响。结论:(1)提示TDS或许可以应用于家庭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从方便实用角度来说,不需专门人员来做评估,只要稍加培训,患者或其家属都可操作,简便易行;(2)对于如何预防脑卒中也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早期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针刺、功能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适时配合康复训练指导。结果经过1个月的肩关节保护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60.0%),有效9例,无效3例,与对照组显效10例(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同时配合针刺、功能电刺激能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