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5篇
  免费   16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534篇
内科学   165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12篇
综合类   1337篇
预防医学   345篇
药学   602篇
  10篇
中国医学   250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方法在围术期检测凝血状况的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需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同步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与常规凝血试验.结果 胆囊结石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L值明显增大,表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R值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呈正相关,与纤维蛋白原(FIB)呈负相关.α角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MA值与FIB呈正相关,与PT、PT-INR、APTT呈负相关.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两者可起到互补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于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指导输血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腹腔镜结合术中十二指肠镜的治疗疗效。方法: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十二指肠镜同步治疗,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及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所需总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胆漏、胆道结石残留、胆道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所需治疗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出现胆道结石残留、胆道感染情况,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十二指肠镜同步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有推广普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75.0%,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观察组满意率为93.7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脂肪肝与胆囊结石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超声诊断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体检的1 210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脂肪肝、胆囊结石等发生情况,总结脂肪肝与胆囊结石临床超声图像诊断资料,分析脂肪肝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结果 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10.58%)明显高于非脂肪肝胆囊结石发生率(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60岁阶段人群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在12.00%以上,其中41岁~50岁年龄段人群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12.44%)以及51岁~60岁年龄段人群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12.7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 脂肪肝与胆囊结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加强预防脂肪肝有助于降低胆囊结石发生率;而超声作为胆囊结石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30例确诊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通过微创手术和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腹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患者。微创组患者术中失血量(76.3±12.4)ml,首次肠胃排气时间(2.1±1.2)小时,术后住院天数(7.5±2.9)天,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微创组(135.2±12.9)分钟,长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情况:开腹组术后发生胆漏1例,残余结石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微创组术后发生胰腺炎1例,胆道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3天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13.93±1.98)g/L,PCT(215.32±145.21)mg/dL;微创组术后3天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9.23±2.87)g/L,PCT(76.8±23.7)mg/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首次肠胃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安全性高、术后肠道恢复快、机体免疫反应轻、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的特点,具有临床实践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胜春 《求医问药》2014,(19):248-249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抽样法将其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为实验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手术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赵广军 《求医问药》2014,(21):17-18
目的:探讨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我院使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和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其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具有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患者在术后恢复快和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低等优点。因此,该手术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于治彬 《求医问药》2014,(21):210-211
目的:探讨使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3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然后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胆总管结石,观察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这些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未出现出血、胆漏及穿孔等并发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天。结论:使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患者身体恢复快。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用B超诊断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B超检查,判断其临床诊断符合率,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B超诊断单纯性胆囊结石的准确率为94.7%,用其诊断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为83.9%,用其诊断多部位结石的准确率为70.6%。其发生漏诊的原因,主要与胆总管下段的漏诊率高,以及患者体胖、胃肠气体干扰、合并胆囊病史、检查医师操作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关。结论:B超检查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诊断的特点,易被患者接受,且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同时,影像科还应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数据误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