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05篇 |
完全免费 | 372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487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74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227篇 |
2013年 | 317篇 |
2012年 | 325篇 |
2011年 | 345篇 |
2010年 | 324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379篇 |
2007年 | 339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69篇 |
2003年 | 254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779,自引:20,他引:759
周北凡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总被引:486,自引:18,他引:468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目的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13MI)值分类标准。方法 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共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200余人。比较中国儿童青少年BMl分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国际标准差距,计算随年龄BMI百分位数分布。利用P85、P90和P95组合成三个暂定标准,利用生理、血脂生化和体成分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运用B-spline曲线对选定标准作平滑化拟合。结果 利用中国沿海发达大城市样本作BMI分布曲线有助克服青春中期后曲线的低平现象。交叉验证显示以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18岁时男女性:BMI均以24和28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已颁布实施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以北京、河南、四川等省(市)分别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上、中、下水平的三个代表人群作回代验证。城市7~18岁男女生中,北京市超重率17.00%和9.46%,肥胖率9.99%和6.47%;河南省超重率10.86%和6.64%,肥胖率4.27%和3.07%;四川省超重率6.95%和4.23%,肥胖率2.84%和2.09%,符合现实状况。结论 本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既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加速趋势,显著缩短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亚人群的种族特征,具较高的现实性,可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 总被引:198,自引:1,他引:197
陈春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5):349-350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 2 0 0 0年 7月组织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WGOC) ,随即在 8月征集了各方专家同意自愿组成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在大家和设在阜外医院流行病室的数据分析中心小组的通力合作下 ,在 9个月里完成了大规模数据分析。 2 0 0 1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 6月 13日至 15日召开了“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周北凡教授代表协作组作了题为“中国人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和“基线体质指数对死亡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的主题报告。同时协作组的成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 总被引:194,自引:86,他引:108
2003年,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领导,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已颁布实施,适用年龄7~18岁.该标准的制定是学生营养评价的最新进展之一,而营养与生长发育关系密切.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可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应用,从一个侧面增强对生长发育评价标准的评价目标、科学依据的认识,做到正确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157,自引:6,他引:151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5,自引:7,他引:148
目的:了解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现状,定量估价近十余年来超重率和肥胖率发展趋势。方法:选择城乡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15个人群(每个人群1000人左右,男女各半,年龄35-59岁)共计15389人为调查对象,以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率和肥胖率,并与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可比资料比较。结果:①各地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存在极大差异。在超重严重的地区,中年人群超重率已超过50%;②一般来说这种人群差别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中城市高于内地农村,女性高于男性;③中年人群的超重目前尚主要表现为“肥胖前期”,肥胖率在绝大多数人群中低于10%;④与80年代初相比,90年代初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上升;与90年代初相比,90年代末多数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均再次 大幅度上升。结论:对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干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118,自引:0,他引:118
目的 分析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9849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全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用2000年人口进行标化。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7岁以下儿童根据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标准,7~17岁人群采用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18岁及以上成年人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 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二者之和为23.2%。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25.0%、21.6%、17.4%、15.1%、19.2%和12.8%,标化肥胖率分别为10.6%、7.2%、6.4%、4.3%、6.0%和2.7%。按照年龄段统计,0~6岁组的超重率为3.4%,肥胖率为2.0%;7~17岁组的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18岁及以上组的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性别差异在各年龄段和城乡之间有很大不同。结论 超重和肥胖人群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肥胖将成倍增加,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总被引:114,自引:2,他引:112
目的: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者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最高,女性是山东最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者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预测高血压、高血糖的实用价值及其建议值探讨 总被引:109,自引:4,他引:10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于预测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的实用价值及其诊断建议值,为确定我国肥胖和腹部肥胖的诊断指标及其界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5-1997年全国糖尿病(DM)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包括偏相关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交互作用分析,计算BMI、WC、WHR在不同截点暴露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归因危险百分比(ARP)和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PARP)。结果:①BMI、WC与血压和血糖的相关性比WHR好;②logistic调整了年龄、性别、职业性体力活动强度、休闲活动强度、文化强度和DM家族史后,BMI、WC、WHR是患高血压、高血糖以及二者聚集重要的预测因子,三者的相对重要性以BMI>WC>WHR;③BMI、WC、WHR三者之间对于高血压和高血糖患病率有相加交互作用,尤其以BMI与WC的交互作用普遍存在,其归因交互作用百分比[A[(AB)]在5.95-29.34%之间;④BMI≥23、≥24、≥25时,RR在2.5左右,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从流行病学角度看,RR值处于暴露因子与疾病关联中的中高度有害范围,其ARP在0.580-0.626之间,PARP在0.259-3.08之间,⑤男性WC≥85cm、女性WC≥80cm和男性WC≥90cm,女性WC≥80cm,RR分别在2.06-3.08之间,此时腹部肥胖对高血压、高血糖和二者聚集的PR值分别处于中、高度有害;RR分别在0.515-0.676之间,PARP分别在0.241-0.431之间。结论:从暴露对疾病危害的程度,人们对超重和肥胖的可接受性,我国开展肥胖防治处于初期阶段及公共卫生人群预防的角度综合考虑,在BMI、WC、WHR中,预测我国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实用价值以BMI和WC为好,建议以BMI为肥胖指标,BMI≥24诊断为超重和肥胖;以WC为腹部肥胖指标,男性WC≥80cm、女性WC≥80cm为诊断界值。 相似文献
10.
肥胖问题——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 总被引:74,自引:7,他引:67
陈春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2
20年来 ,特别是近 10年来 ,肥胖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中 ,肥胖爆炸性地猛增 ,而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 ,在营养不足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肥胖和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的急剧上升。肥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讨论也日益广泛。肥胖的疾病危险及死亡危险是研究的焦点 ,美国、瑞典等国都有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队列研究 ,许多国家有小型调查 ,为肥胖的防治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美国的征兵记录说明在过去 15 0年间士兵的体重增加 ,同等身高的士兵在 186 3年至 1991年间体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