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2篇 |
完全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153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并证实医院内危重病人的监护病房(ICU)是否存在由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菌株引起的感染。方法;对重庆市4所医院内由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院内感染140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将近期内某院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M13-PCR扩增分型。结果:研究表明与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病情(OR=8.691)、免疫抑制剂(OR=4.85)、机械通气(OR=3.68)、抗生素使用种类(OR=3.014)。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从ICU分离的11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有5株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结论:病情、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和抗生素使用种类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院内ICU存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BV)的病原学诊断价值. 方法对237例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用直接涂片染色、细菌分离培养、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按照Amsel金标准分组:BV组174例,非BV组63例;另设对照组40例为健康体检妇女. 结果BV组174例直接涂片(线索细胞)、细菌培养、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5%、51.1%、78.2%和89.7%;63例非BV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9.5%、11.1%和28.6%,2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40例健康对照组,只有PCR阳性检出率为12.5%,余均为阴性;23株GV药敏试验结果甲硝唑敏感2株,替硝唑敏感3株,罗红霉素敏感3株,阿奇霉素敏感4株,克林霉素敏感1株.结论阴道加德纳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占有主导作用,是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BV诊断试验快速、敏感,适用于BV筛查;涂片染色检测线索细胞简单、易行,且可同时进行真菌、淋菌等检测;细菌分离培养是阴道加德纳菌鉴定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1999~2003年鲍氏不动杆菌耐药变迁与β-内酰胺酶表型及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目的了解5年来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产β-内酰胺酶(BLA)及BLA基因型存在状况. 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在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自临床分离的54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2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BLA基因型. 结果 5年中总敏感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亚胺培南(96.4%)、多黏菌素E(93.0%)、美罗培南(92.9%)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0.1%),其余在0.0~20.9%之间;5年间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最高,且历年不减,敏感率>95.0%;其次是多黏菌素E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88.0%和84.0%;5年间耐药率上升最快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ESBLs及AmpC酶单独阳性率分别为30.0%和1.7%,48.3%菌株同时产ESBLs和AmpC两种酶;BLA基因TEM和SHV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9.2%,基因型分别为TEM-1、SHV-12、SHV-48和SHV-56;OXA、CTX-M、PER和VEB基因均阴性. 结论近5年间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常用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在逐年增强,并且多重耐药、产ESBLs及AmpC酶状况相当严重,BLA基因TEM和SHV携带率高;亚胺培南仍是抗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基因型分型的方法有 :全基因或S基因序列测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特异性线型探针法等。迄今为止 ,已发现A到H 8种HBV基因型。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 ,HBV基因型存在区域性分布特征 ,并与临床疾病谱、疾病的进展以及抗HBV治疗反应不同等方面可能相关[1] 。本研究采用HBVS区直接测序法对江苏地区 12 8例不同类型HBV感染者进行基因分型 ,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疾病谱之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2 8例HBV感染者来自… 相似文献
5.
重庆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VP7型别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1998-2000年度秋冬季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婴幼儿腹泻便样中的编码轮状病毒VP7蛋白的全基因片段(1062bp),再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t-PCR)对扩增得到的VP7基因进行分型,同时利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型。结果:在1998-1999年度130例婴幼儿腹泻便样中VP7基因阳性者50例(38.46%),其中G1型占88%(44/50),G3型占8%(4/50),混合型占4%(2/50),均为G1+G3型,而1999-2000年度轮状病毒流行季节采集的112 标本中VP7基因扩增阳性者38例(33.93%),其中G3型占78.95%(30/38),G1型占13.16%(5/38),混合型占7.89%(3/38),均为G1+G3型,苷酸序列分型结果与PCR分型结果一致。结论:重庆地区 1998-1999年度轮状病毒流行季节中流行的轮状病毒以G1型为主,而1999-2000年度轮状病毒流行季节中G3型为主,在连续两年的监测中出现轮状病毒血清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1 240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 为了解生殖道支原体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962例晚期孕妇、85例育龄妇女、9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和103例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生殖道支原体检测。结果 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生殖道支原体的检出率分别为4.16%、3.52%、11.1l%和13.59%。结论 生殖道支原体在晚期孕妇、育龄妇女、念珠菌性阴道炎和淋球菌性阴道炎妇女中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的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抽取了2个AIDS综合防治示范区、1个AIDS高发县。未服药和服药在2—12个月的HIV感染者作为被调查对象,分别对服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治疗保障措施等项目,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评价服药者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时间在4—8个月的人数最多占78.24%,服药依从性达到90%~100%的占67.51%,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反应占66.95%,最显著的不良反应是服药后引起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治疗组坚持服药症状明显改善的占87.57%,停服和漏服药症状未明显改善的占11.01%。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治疗组服药后CD4^ T细胞总数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但实际速度较缓慢。抗病毒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别是55.1%和50.8%,CD4^ T细胞数较未服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显著增加,由未服药人群的13.9%快速上升到服药3个月的45.4%和服药6个月的62.7%,其中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最为明显,导致中高度以上耐药率的显著增加。结论 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HIV/AIDS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直接关系治疗效果以及对治疗计划的实施。避免耐药毒株的出现,必须提高服药依从性,这对今后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某医院儿童秋冬季腹泻诺瓦克样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医院2003年秋冬季儿童腹泻中诺瓦克样病毒(NLVs)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毒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而就诊的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引物JV12Y/JV13I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LVs,阳性标本的PCR产物经纯化、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收集的358份标本中检测出NLVs42份,阳性率11.73%。3岁以下的婴幼儿阳性40例,占95.24%,其中6月龄~1岁组与1~2岁组阳性率最高,分别占38.10%、35.71%。年龄最小者只有25天龄。4个月中,11月阳性率最高为17.27%,其次是2004年1月、2003年10、12月,阳性率分别为15.79%、8.11%、11.36%。抽取11份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5份为GⅡ-3群,5份为GⅡ-4群,1份为GⅡ型,但尚不确定所属群。随机抽取20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检测NLVs,未发现合并感染。结论 广州市某医院儿童腹泻的散发与NLVs感染有关,并且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流行优势株为GⅡ-3群与GⅡ-4群的病毒株。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5城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了解中国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中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根据GenBank中 18株HBVS基因核苷酸序列 ,设计共同的外引物及其因型特异性内引物 ,对中国北方 5个城市 5 95例CHB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A、B、C及B、C混合型各一株进行测序。结果 5 95例血清标本中 ,A型 8例 ,占 1 4 % ;B型 5 3例 ,占 8 9% ;C型 36 0例 ,占 6 0 5 % ;B、混合型 112例 ,占 18 8% ;A、C混合型 14例 ,占 2 4 % ;A、B混合型 15例 ,占 2 5 % ;A、B、C混合型 6例 ,占 1 0 % ;未分型者 2 7例 ,占 4 5 %。 5城市间在B、C及B、C混合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4份测序结果与PCR基因分型法一致。结论 在 5个城市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 ,B型次之 ,并见各种混合基因型感染 ,各地区在主要基因型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霍乱弧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建立霍乱弧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评价其优越性。方法:根据霍乱弧菌Nha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霍乱弧菌FQ-PCR诊断试剂盒,比较该方法与常规检测方法在外环境、海产品及临床病例霍乱弧菌检测上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在临床患标本霍乱弧菌的检测上,FQ-PCR与常规方法灵敏度主、特异性一致,但在含菌量少、菌株易发生变异(外环境疫水、海产品及霍乱越冬)标本的检测上,FQ-PCR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结论:FQ-PCR方法用于霍乱弧菌的检测,不仅可避免常规PCR引起的假阳性污染,同时可实现对含菌量少、变异菌株的定量定时检测,对临床检验及卫生检测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