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维吾尔族和彝族人群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中国维吾尔族,彝族人群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MspI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PL)对214名新疆维吾尔族人和144名云南彝族人的ALAD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维吾尔族人群中ALAD1-1纯合子基因型占82.71%,ALAD1-2杂合子占15.89%,ALAD2-2纯合子基因型占96.53%,ALAD^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0.65%和9.35%,在彝族人群中ALAD1-1纯合子基因型占96.53%,ALAD1-2杂合子占2.87%,而ALAD2-2纯合子付占0.69%,ALAD1和ALAD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92%和2.08%。结论:中国维吾尔族人群的ALAD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文献报道的欧洲白人ALAD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近,在彝族人群的ALAD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文献报道的亚洲人群相近。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维吾尔族(维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666名维族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维族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等12项人格特质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次级人格因素和应用人格因素上,高、低分者人数少于常模,得分在中等范围的人数多于常模。结论维族大学生人格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应重视该人群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检测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对41例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鳞癌组织及32名正常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组织进行甲基化检测.结果 32名正常子宫颈组织MGMT基因启动子区均未发生甲基化,为非甲基化状态;41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共有13例发生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32%).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部分参与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分子事件,有可能作为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检测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头发中微量元素,探索其与长寿的可能关系。方法:按规定方法取头发、土壤制备样品,用法国产JYTOP等离子光量计测定。结果:发中检测10种元素,铁、铝、镁、锰、锶、钡含量高于正常值限,钙、铜、锌、铅在正常值限。结论: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可能为其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伍四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2):77-77
为了解本地区维吾尔族食管癌的发病情况,笔者对1975~1995年间的360例维吾尔族食管癌患者纤维胃镜活检标本及手术切除食管标本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逐例复查,准确无误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本组36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51.9岁。其中50~59岁患者最多,占36.1%;40~49岁患者居第二,占23.6%;40~60岁患者共215例,占59.7%。男性患者280例(77.8%),发病年龄最低35岁,最高75岁,平均52.5岁;女性患者80例(22.2%),发病年龄最低31岁,最高62岁,平均49.9岁,男女性患者比例为3.5∶1.0。本组病例发生部位,在食管上段者10例(2.8%),中段者2… 相似文献
6.
某大学维吾尔族学生个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师范大学 (新师大 )学生与青岛师范大学 (青师大 )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为师范大学的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引导提供依据 ,提高少数民族师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造福地区未来教育。 方法 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新疆师范大学 81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与青岛师范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新师大学生各量表分的性别差异、与常模比较的差异、与青师大大学生的差异规律一致。但新师大男女学生情绪稳定性低于青师大学生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而青师大男生的掩饰性较强 ,比较新师大的男生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 (P <0 .0 1)。通过新师大南、北疆地区的学生个性维度比较 ,发现南疆地区的男女生在P量表分上存在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而新师大学生个性维度在生源和专业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意义。 结论 宗教文化、性别和地域经济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个性存在较显著的影响 ,提示教育工作者及校医对少数民族师范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应针对性别、宗教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管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维吾尔族和彝族人群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基因多态性与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我国维吾尔族、彝族人群δ 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 (ALAD)基因多态性与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和限制性内切酶 (MspI)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 2 14名新疆维吾尔族人和 14 4名云南彝族人的ALAD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分布 ;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了维吾尔族和彝族人群ALAD基因多态性与血铅水平的相关关系 ,及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结果 维族人群ALAD1和ALAD2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是 0 .91和 0 .0 9;彝族人群ALAD1和ALAD2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 0 .98和 0 .0 2。维族人群的血铅均值为 (76± 4 ) μg/L ,血铅≥10 0 μg/L的比例为 2 5 .7% ;彝族人群的血铅均值为 (5 0± 16 ) μg/L ,血铅≥ 10 0 μg/L的比例为 6 .3%。未见本研究人群ALAD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与血铅水平有相关关系。结论 ALAD基因多态性对铅毒性影响的方式可能与机体铅的负荷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维吾尔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基因型频率分布.为从VDR基因水平研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55例维吾尔族、179例汉族健康妇女进行VDR基因检测.结果维吾尔族55例中bb型40例(72.72%),Bb型12例(21.81%),BB型3例(5.45%),汉族179例,bb型162例(90.50%),Bb型17例(9.50%),未见BB型.结论中国维吾尔族VD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中国汉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常用传统食品和血糖生成指数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新疆维吾尔族常用传统食品的种类,测定其血糖生成指数(GI)。方法运用食物频率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确定维吾尔族传统特色食品;根据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计算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量,用50克葡萄糖为对照量。受试者民族为维吾尔族,共分4个批次,每个批次为10人,测定他们的空腹血糖后服用试验物,测定2h内不同时点的血糖水平。根据Wolver方法计算食物的GI值。结果确定了15种新疆维吾尔族特色食品,并测定了其GI值。结论GI数据从一定程度上提示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高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为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提供健康教育干预基础。方法:对400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妇女进行对宫颈癌知识的问卷调查后,对她们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知道宫颈癌的患者为20例,占5.0%,95.0%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宫颈癌,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者10例,仅占2.5%,绝大多数患者不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占97.5%),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重要者为7.0%,对做涂片重要性的态度一般者占11.0%,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不重要者占29.3%,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没有必要者占52.7%,做过宫颈涂片者(包括1年前及其以上)占14.0%,而从来未做过涂片的患者为344例,占86.0%,所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对宫颈癌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定期做宫颈涂片持被动的态度,绝大部分患者一生中未做过涂片,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中进行有关宫颈癌健康教育干预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