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2,(3):161-167
为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国家开始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当前, 我国紧密型医共体发展尚存在4方面问题, 即服务体系构建欠完善、基本体制机制不健全、供给能力质量未达标以及核心保障制度不完备。为解决现存问题, 作者选择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和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作为典型案例, 总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先进试点地区经验, 提出未来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应落足于构建"单核多层"体系, 从协同管理、实务操作、制度建设、基础保障和多方监督5个层面出发,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最终实现分级诊疗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三明市医共体模式取得成效的治理内核,为其他地区医共体建设提供治理思路。方法:对 2016— 2020年三明市政府、医共体和医务人员3个层面的利益诉求进行描述性分析,评价医共体改革成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视角探讨三明市医共体模式治理机制。结果:政府、医共体、医务人员间存在双层次委托关系,三者间呈现管家行为递减,代理行为增强的特点。三明市通过优化双层次委托关系,促进了多方利益主体协同。结论:要实现医疗服务公益性,在第1层委托关系,应积极促成“委托—管家”关系的建立,在严格的管控手段限制医共体代理行为的基础上,给予医共体足够的信任和权力,激发医共体管家行为和主观能动性;在第2层委托关系,医共体与医务人员之间以“委托—代理” 关系为主,需要用严格的监管和约束手段来较好地解决因为目标异质和信息不对称出现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社会办医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仍处于较为模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分析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协同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为例,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下的社会办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分享经济理论探究社会办医参与紧密型医共体的作用。结果:社会办医院从医院数量、人力资源、床位配置等方面都出现了萎缩情况,社会办医院的投资者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降低投资消耗的现象。结论:基于分享经济理论,将社会办医参与紧密型医共体进行统筹有助于解决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院间的目标异质性、缓解社会办医院发展资源薄弱、减少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医共体)建设是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突破口。2020年滨海县人民医院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后,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建立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改革试点路径。紧密型医共体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效率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作者对滨海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建设模式与成效进行探讨,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与医保打包支付改革都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创新举措,一个是体制的保障,一个是机制的突破。三明市12家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包干与C-DRG收付费相结合,实现医保支付“双打包”。通过医保支付改革与医共体相关政策分析,结合2017—2021年三明市12家紧密型医共体的运行数据,以医保基金结余、C-DRG执行情况、医疗收入结构、医院职工收入、患者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住院报销比例等指标作为评价维度,深入评估医保打包支付改革对于紧密型医共体运行管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业务量下滑明显但成效较好的永安医共体为研究样本,进一步探究医保打包支付改革对紧密型医共体运营管理的内在影响机制,从而提出优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营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