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5篇 |
免费 | 18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6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4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37篇 |
内科学 | 542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78篇 |
外科学 | 175篇 |
综合类 | 1642篇 |
预防医学 | 461篇 |
药学 | 89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80篇 |
肿瘤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493篇 |
2011年 | 529篇 |
2010年 | 525篇 |
2009年 | 490篇 |
2008年 | 875篇 |
2007年 | 466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患者病死率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该院急诊科就诊人次及死亡患者人数,计算病死率,并收集上述3年全部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4年,该院急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较2004年增加了38.0%,抢救和留观人数增加71.6%),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 0.3%,2009年 0.8%,2014年 0.7%,P <0.01),纳入上述3年共1091例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基线临床特征:男:女比例为1.36∶1,该比例2004—2014年间无显著变化;平均寿命61.9岁,过去10年亦无显著变化。救治条件: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是急诊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三者所占总比例以及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急救意识: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2004—2014年无显著变化,救护车应用比例未发生改变;患者家属配合抢救的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61.1%,2009年 60.2%,2014年 42.8%,P <0.01)。时间分布:急诊死亡患者就诊的节假日分布、昼夜班次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平均急诊滞留时间明显上升(2004年 22.4 h,2014年 39.3 h,P =0.02)。结论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这一状况可能与就诊患者数量(尤其是危重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病患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等相关。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PD)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的替代疗法之一。虽然近年来相关技术不断改进,但PD患者仍存在较高的病死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炎症、贫血、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等是导致PD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早有效地控制诱发因素,可有利于降低PD患者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文章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就引起PD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Ab-HAP)的易感因素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明确诊断的Ab-HAP患者65例,并随机收集同期非Ab-HAP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人口学、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及转归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b-HAP组和对照组在合并基础病、意识障碍、APACHⅡ评分≥16、机械通气≥5 d、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327、31.208、72.616、22.029和64.476,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Ⅱ评分≥16(OR=1.140,95%CI:1.058~1.229)、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OR=7.118,95%CI:1.965~25.787)是发生Ab-HAP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降钙素原≥2 ng/mL(OR=6.020,95%CI:7.428~2 819.026)、肺炎严重性评分(PSI)≥Ⅲ级(OR=4.260,95%CI:3.185~1 573.536)和脓毒性休克(OR=4.186,95%CI:2.056~2 104.507)是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Ⅱ评分≥16、碳青霉烯抗生素暴露史能增加Ab-HAP发生率;PSI≥Ⅲ级、降钙素原≥2 ng/mL和脓毒休克是Ab-H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血压变异性(BPV)及其影响因素。选择143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根据收缩压均数分为高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组(高SBPV组)、低收缩压血压变异性组(低SBPV组);根据舒张压均数分为高舒张压血压变异性组(高DBPV组)、低舒张压血压变异性组(低DBPV组)。比较两组BPV与各指标的关系。高SBPV组和低SBPV组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透析前收缩压(透前SBP)、超滤量、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IDWG%)、白蛋白(Alb)、尿素清除指数(Kt/V)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SBPV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透前SBP、超滤量、血红蛋白(Hb)、血钙(Ca2+)是SBPV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呈正相关。Alb是SBPV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呈负相关。高DBPV组和低DBPV组的血管通路选择、超滤量、IDWG%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DBPV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DWG%、Alb、Kt/V是DBPV的独立影响因素,前者呈正相关,后两者呈负相关。高龄、高透前SBP、超滤量大、Alb低、高Ca2+是收缩压BPV的独立危险因素。IDWG%大、Alb低、Kt/V低是舒张压BPV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控制透析前血压和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率,适当减少超滤量、增加血浆Alb,充分透析有助于降低透析中血压波动,进而改善透析患者预后,在老年人群尤应关注以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垂体后叶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历资料,按照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组和垂体后叶素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Ⅱ( APACHEⅡ)、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及28 d病死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均能降低脓毒症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浓度,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比垂体后叶素更明显;三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水平,但对28 d病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血流感染(BSI)的临床特点、细菌耐药性及感染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1月确诊的成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BSI临床和病原学资料。结果 92例患者中分离出粪肠球菌21例,屎肠球菌71例;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25例,医院感染67例。粪肠球菌BSI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为尿毒症(42.9%)、心脏病(23.8%)、肺部疾病(19.0%)和神经系统疾病(19.0%);屎肠球菌BSI患者的主要基础疾病为肝、胆、胰腺疾病,各种肿瘤和肺部疾病,分别占40.8%;主要易感因素包括中心静脉置管(73.2%)、30 d内手术史(62.0%)、年龄65岁以上(52.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32.4%)和有创机械通气(26.8%)。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敏感率为95.2%,对利奈唑胺敏感率90.4%;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率分别为100%和96.9%,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高于90%。年龄65岁以上、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和罹患肿瘤是肠球菌属BSI患者在入院15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8 h内合理抗菌药物应用是BSI患者15 d内免于死亡的保护因素;基础疾病为肝、胆、胰腺疾病患者病死率较低。结论肠球菌属BSI以屎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年龄65岁以上、入住ICU、有创机械通气和罹患肿瘤是肠球菌属BSI患者入院15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8 h内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水平与其30天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8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99例已诊断为COPD并因急性发作入院的患者,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n=463)和死亡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再根据RDW中位数水平分为RDW低值组(n=250)和RDW高值组(n=249),比较两组30天预后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RDW水平[14.1(13.1~14.8) vs 15.0(13.2~16.2),P=0.005]显著高于存活组,同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亦显著增高(P<0.05)。RDW高值组的30天的病死率显著高于RDW低值组(10.0% vs 4.4%,P=0.016)。RDW水平(标准偏回归系数=0.116,P=0.015)、较差心功能(标准偏回归系数=0.23,P=0.000)及白细胞计数(标准偏回归系数=0.169,P=0.000)与AECOPD预后不良呈独立线性相关。 结论 RDW水平与 AECOPD患者的30天预后密切相关,对判断其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ICU内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和自动出院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急诊ICU内死亡及自动出院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自动出院的状况分为濒死出院(病死人群)、病情恶化出院及好转出院,分析每年转归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比较2003-2005年、2006-2008年和2009-2011年三个阶段的上述情况及总病死组、恶化出院组及总病死+恶化出院组的特征变化. 结果 (1)9年共有3 343例严重创伤患者收住急诊ICU,其中死亡231例(6.91%),包括院内死亡135例(4.04%)和濒死出院96例(2.87%);自动出院221例(6.61%),包括病情恶化出院175例(5.23%),好转出院46例(1.38%).最终452例纳入分析.(2)9年间院内病死率、濒死出院率及总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恶化出院率呈上升趋势(x2=15.305,P>0.05),但总病死+恶化出院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03-2005年、2006-2008年和2009-2011年三个阶段分别收治687例、1 143例和1 513例,其中总病死组、恶化出院组、总病死+恶化出院组的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升高,GCS下降.总病死率从11.06%降至4.63%(x2=31.174,P<0.01),恶化出院率从2.77%升至6.35%(x2=12.203,P<0.01),总病死+恶化出院率由13.83%下降至10.97%(x2=4.09,P>0.05). 结论 2003-2011年医院急诊ICU的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呈提高趋势,恶化出院的比例增加且伴有年龄增大现象.自动出院对创伤救治效果的评价有较大影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2例2010年至2012年于清远市中医院ICU住院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按照指南要求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d后两组均检测PLT、PT、APTT、FIB、D—D等凝血相关指标,并记录APACHE-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d病死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PLT、PT、APTF、FIB、D—D等凝血指标均有改善(P均〈0.01),对照组仅PLT、FIB、D-D有改善(P均〈0.01);且治疗后,治疗组PLT、FIB高于对照组(P均〈0.05),PT、APTT、D-D低于对照组(P均〈0.05)。(2)治疗后两组APACCHE-Ⅱ评分均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住院天数相近。(4)两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可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狼疮性肾炎患者透析模式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透析方式.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队列研究,共计4 2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比较,在全因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5,95%CI:0.56~1.29,P=0.442);在心血管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81~1.29,P=0.879);腹膜透析的感染死亡率低于血液透析(OR=0.72,95%CI:0.53~0.99,P=0.042).结论 狼疮性肾炎患者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的全因及心血管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但腹膜透析感染病死率低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