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22,自引:7,他引:515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和评价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人儿童免疫策略所取得效果。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乙肝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乙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为金标准选择中国乙肝ELISA检测试剂,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校对检测结果。结果中国≥3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流行率经调整后分别为9.09%、37.48%、50.04%;3~12岁儿童分别为5.03%、45.33%、29.10%。≥3岁城市人群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分别为4.61%、43.51%,农村人群分别为9.41%、56.77%。3~12岁城市儿童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分别为2.10%、20.45%,农村儿童分别为8.25%、39.22%。结论中国≥3岁人群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改变,乙肝疫苗纳人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人群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12岁儿童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的界定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明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的落实程度。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16 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样本机构公共职能项目开展比例以及开展项目的操作程度。结果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项目的平均落实程度为4 2. 9% ,其中省级为5 6. 0 % ,市级为4 3. 7% ,县级为4 1. 3% ;东部地区为4 9. 3% ,中部地区为4 5 . 4 % ,西部地区为35. 3%。(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七项公共职能中,疾病预防与控制落实程度职能落实程度为5 4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6 5 . 8%、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为35 . 0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为31 .3%、实验室检测与评价39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36 .4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为5 6 . 7%。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公共职能落实程度普遍不高,并随地区和级别的变化而变化;各项公共职能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能落实程度最高,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职能落实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明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现状,为人力配置标准测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三阶段分层抽样方法,获取全国东中西、省市县各地区各级别7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情况,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平均在职职工数为62人。(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编15%,而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超编3%和12%。(3)年龄结构。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35岁以下者占39.4%,35~44岁者占31.4%,45~54岁者占25.7%,55岁以上者占3.5%。(4)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13.4%,大专学历者占28.8%,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7.0%。(5)专业结构。总体上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非医学专业人员占了36.6%。(6)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之间人员素质得分不均衡,东部人员平均素质得分是中部的1.07倍,西部的1.12倍。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建设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状况。方法对黑龙江省2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应急能力调查,对其中16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应急能力个人问卷调查。对主要领导进行访谈。结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做好预案和应急准备,应急体系初步形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较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能力亟需提高。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是长期的任务,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懈努力;应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应急意识和现场处置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5.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实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实施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为了不断提高职业病危害评价水平,对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过的11个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进行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资料:来源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实践。结果与讨论:1)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2)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直报系统;3)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一套灵敏、反应迅速的预警机制;4)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5)积极开展传染病和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的监测调查和科研工作;6)坚持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7)重视信息交流。结论:必须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8.
9.
省、地市、县级疾控中心门户网站建设引导方向和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全面了解目前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建设情况,发现各级网站的共性和特点,正确对疾控中心网站的功能进行定位。方法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外网评估方式。随机选取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网站。对网站所设的栏目进行调研。结果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国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网站建设存在的六大共性问题。结论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省、地市、县级疾控中心门户网站建设引导方向和评估原则。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2004年传染病监测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福建省传染病监测时效性。方法利用福建省2004年网络直报系统的传染病个案库,分析网络直报各环节的时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医疗机构的“诊断→生成”总的P50为1天,比该省2001—2003年P50为7天提前了6天;0天及时率为46.46%,比2001—2003年的12.68%增加了27倍。推断分析提示,传染病监测的时效性与不同行政区、报告单位、病种有关,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中医院监测时效性为最好,P50为0天,但0天及时率仅为50.76%,且病例来源占70.0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差,P50为3天,与其报告病例来源于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卫生院有关,卫生院较差,P50为2天;卫生院、CDC网络直报的病例占21.21%。CDC的“生成一确认”总的P50为4h,24h内及时率为63.65%。结论实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监测时效性由过去的7天降至当今的1天,但0天及时率未过半,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全员培训、医院内部管理、CDC自身完善,优化网络直报系统,尽快解决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卫生院网络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