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5篇 |
完全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125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07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93,自引:6,他引:87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防控)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9.50/10万,2006年(1~6月,下同)总体发病水平低于2005年同期。2004年以前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下降。<15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5、2006年总病例数的83.90%、70.33%、66.81%,呈逐年减少趋势,但≤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54%上升到2006年21.15%。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7%,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和大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常规免疫,防控麻疹爆发;高发省份在适当时候开展MV强化免疫;针对近年麻疹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开展防控和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全国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2,自引:13,他引:79
为了加速控制麻疹,我国于1999年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2000年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麻疹66841例,报告发病率为6/10万,呈上升趋势.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52497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少21%,说明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质量须进一步提高.根据麻疹监测系统分析结果,2000年全国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春季高发,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为主;爆发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15.1%;20%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41%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的年龄和免疫史状况说明我国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质量和学龄儿童MV复种工作均存在问题,同时也提示需要对我国目前MV的免疫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初步调查 总被引:85,自引:6,他引:79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利用EPI6.0软件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SARS在广东省的发病率为1.72/10万,病死率为3.64%。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61.88%。地区分布以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6.66%;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医务人员是高发人群,占病例总数的24.9%;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聚集性病例占37.1%。结论 SARS是一种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目前发现传染源是人,潜伏期1—12天,中位数4天;通过短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车祸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2,自引:3,他引:7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1951~1994年我国车祸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车祸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43年中我国车祸发生数增加了42倍,死亡人数增加了77倍。1984~1994年车祸年死亡率由2.43/10万人上升到5.56/1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2.9%。广东、浙江、辽宁、四川和江苏是车祸最多的省份,5省的车祸发生数占全国总发生数45%,死亡人数占38%。1994年30个省市区的车祸死亡率以北京市为最低(3.41/10万人),浙江省最高(12.09/10万人),广东省的升幅最大。致死性车祸多发生于天气晴朗时的平直路段,以20~50岁的农民和职工居多,死者2/3为行人、骑自行车者和乘车者。各类事故的原因中驾驶员责任、无证开车、骑自行车人责任和行人过失等人的因素占90%。驾驶员肇事原因主要是违章行车、判断错误或疏忽大意。车辆增加、运输繁忙和道路不足、交通条件欠完善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因素。预防和控制车祸的根本措施在于改善交通环境和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5.
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67
目的 为研究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原因及为干预措施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8 年7 月对广东省江门市9 所中小学3 988 名学生进行伤害调查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显示伤害的总发生率为50 .55 % ,前五位伤害依次为:跌伤(32 .15 % ) 、刀或锐器伤(21 .89% )、碰伤(17 .05% )、交通伤(12.51 % ) 、烧烫伤(11 .43 % ) 。结论 伤害发生率与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密切相关,但与性别、父母职业、与亲属一起生活情况无明显关系。预防学生伤害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3~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但与2003、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近85%降至70%左右;<8月龄和8~11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2006年<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50%的4个省,50%~69%的11个省,≥70%的16个省。2006年≤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儿童发病率>150/10万,25~30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全国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7.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人群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本文介绍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并从流行病学的视点 ,重点描述该综合征在国内外的发生状况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相似文献
9.
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 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 9/10万、0.770 7/10万、0.654 8/10万、0.582 9/10万、0.402 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省(直辖市);报告病例中90%为<15岁儿童。结论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