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篇 |
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51篇 |
内科学 | 67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202篇 |
药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对2014年江苏省一起疑似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快速检测并分析其分子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病人标本中提取的DNA进行猪链球菌血清2型特异基因检测,运用PCR方法进行猪链球菌毒力基因鉴定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猪链球菌种特异基因(16srRNA)和血清2型荚膜多糖编码基因(cps-2J),5种毒力基因(mrp,sly,ef,gapdh,fbps)全部阳性,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为ST1型。结论该病例的病原菌为携带5种毒力基因的ST1型猪链球菌血清2型菌株,该型别在江苏省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 7∶H7的情况 ,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 ,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 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 O15 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 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 ,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 ]从 130 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 38株O15 7∶H7菌株 ,检出率 2 9% ,PCRrfbO15 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 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 ,36株为O15 7∶H7不产毒株。[结论 ]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 7∶H7产毒株 ,病人发病后可于第 3~ 8d内检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福建永安及南平两个检测哨点2016年的281份腹泻病例进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检测,为病例的确诊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的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收集281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排除霍乱、菌痢、伤寒副伤寒)的粪便标本,接种麦康凯平板,选取初步生化符合大肠杆菌的菌落,然后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结果 281份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共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7株,检出率6.05%,其中aEPEC 4株,ETEC 6株,EAEC 7株,其他型别未检出.结论 福建地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致病型别以aEPEC,ETEC,EAEC为主,多重PCR检测方法能有效的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进行确诊及了解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为我省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及疾病防控提供快速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一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连续收集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2013年7至9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共4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2种毒力基因和11种耐药基因,再以10类毒力基因和1种耐药基因mecA检测结果作二元分型.结果 40株金黄色葡萄球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为12.5% (5/40),对红霉素的敏感率为42.5%(17/40),对其余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大于65.0%.除了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 HC)类似蛋白编码基因map未检出,其他几类毒力基因:黏附素、细胞毒素、荚膜抗原、超抗原、丝氨酸蛋白酶均有检出,检出率为2.5%~100.0%.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季铵盐消毒剂、抗菌肽的耐药基因均有检出,检出率为2.5%~37.5%.40株菌株经二元分型可分为16种阳性基因检出模式,每株菌最少检出3类毒力基因,最多检出7类毒力基因和1类耐药基因mecA.结论 本组菌株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符合率较高,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赤峰市松山区境内鼠类,家畜家禽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家畜家禽的粪便、脏器等样品,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生物血清分型,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2011~2012年共检验各类样品412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41株,皆来自猪咽拭子。2011年总检出率为16.02%,猪咽拭子的检出率高达28.28%。4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携带了ail,ystA,yadA,virF,rfbc基因的3/O:3生物血清型菌株占95.12%;4/O:4生物血清型菌株占2.32%;其他占2.32%。结论赤峰市松山区境内的猪咽部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不同家畜、家禽中的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家畜、家禽进行带菌状况调查。方法采集中国不同地区家畜、家禽咽拭子,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猪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最高为12.91%,其次为犬,携带率为9.80%,两者分离的致病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59.44%。而其他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较低,鸡、牛和羊分别为4.50%、2.78%和0.89%,且主要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分别占100%、94.44%和93.33%。结论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调查。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存在较大物种差异和地域性分布特征,猪、犬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而牛、羊、鸡、鸭等主要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偶然宿主。 相似文献
7.
水产品及其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与毒力基因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内陆地区污染状况,揭示其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科学有效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荆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环境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tlh、trh、tdh、ureC和T3SS2(vsC2、vcrD2)等基因实验室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360份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2.50%(81/360),其中海产品的检出率最高,为31.28%(56/179),淡水产品检出率16.42%(1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养殖水、物表等中间环节),从海产品污染到淡水产品;tlh基因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志贺菌菌型变化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对2004年-2010年监测到的1413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分型;应用荧光PCR方法进行ipaHs、et1和sen基因的检测。结果:宋内志贺菌741株(52.4%),福氏志贺菌664株(47.0%),痢疾和鲍氏志贺菌各4株(1.2%)。福氏志贺菌共分为19种血清型,以F4c、F2a、F1a为主。宋内志贺菌自2007年首次超过福氏成为优势菌型后,所占比例逐渐加大,2010年已达到79.3%。福氏志贺菌也逐步由F4c转向以F2a为主,并伴有其它血清型交替出现。ipaH s,et1和sen三种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95.4%,82.3%和57.5%。set1和sen在福氏志贺菌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宋内志贺菌。结论:近8年北京市志贺菌菌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宋内志贺菌正逐步成为主导菌型。毒力相关基因在不同菌型的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深圳市首次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菌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分析,了解该类新菌型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特征。[方法]采用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刚果红侵袭试验、药敏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厨工肛拭及物体表面的17株福氏志贺菌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分析,采用质粒图谱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所得到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分离菌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甘露醇阳性,血清学鉴定为福氏志贺菌IV型,7群菌株;刚果红侵袭试验均阳性;对氨卞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阿莫西林耐药,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敏感;所有菌株的质粒电泳图谱相同,但与F4a、F4b质粒电泳图谱差异较大;所有菌株均携带ipaH和set1基因,而仅有23.5%(4/17)的菌株携带ial和sen基因。[结论]该福氏志贺菌4c亚型深圳分离株的的生化、血清学鉴定结果与现有报道基本相符,该菌具备一定毒力。所有菌株均为同一来源,但4c亚型并非变异于F4a和F4b。ipaH和set1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相关报道相符,ial和sen基因携带情况低于现有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武汉市2010年细菌性痢疾监测中分离的志贺氏菌的生化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状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按<全国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提供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PCR方法分别对志贺氏菌分离株7对毒力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010年分离志贺氏菌15株,宋内氏菌12株,福氏志贺氏菌3株.志贺氏菌敏感药物为阿莫西林(66.7%),诺氟沙星(73.3%)、环丙沙星(60.0%).全部耐药的有利福平,氨苄两林、萘啶酸.所有菌株对11种抗生素中的6种及以上耐药.15株菌株ipaH基因检出率为100%,ial,virA及sell基因的检出率均为73.3%.setlA与setlB基因仅在福氏志贺氏菌检出.结论 2010年武汉市细菌性疾病病原菌以宋内氏志贺菌为主,耐药情况有口趋严重的趋势,毒力基冈携带模式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