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完全免费   29篇
  预防医学   64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及其与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广西等3个地区,对乙肝病毒双阳性母亲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加50IU HBIG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共随访单纯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儿289例,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阻断儿186例。结果 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效果为87.8%(95%CI:83.6—91.9),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的阻断效果为91.2%(95%CI:86.7—95.6),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间(P=0.7072)、两种母婴阻断方案间(P=0.2955)及各地免疫人群间(P=0.9987)的母婴阻断效果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间抗—HBs的阳转率(P=0.3188)和抗体滴度(GMT)间(P=0.8925)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首剂免疫后1年,抗—HBs阳性率在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组和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组分别为91.1%和93.5%,GMT分别为153mIU/ml和164mIU/ml,以后逐年显著下降(线性趋势检验χ^2=60.47,P=0.0001),至免疫后第4年,阳性率分别降为65.0%和66.6%,GMT仅为第一年的1/3。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加中效价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血源疫苗。中国现行重组乙肝疫苗抗—HBs的免疫检测技术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因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发生艾滋病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流行状况与预防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条途径。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到目前为止.母婴传播(mother to children transmission,MTCT)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中国艾滋病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4.
5.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5μg/剂)的免疫效果、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进行了观察。应用0、1、2免疫程序免疫了613名6~9岁的小学生,分别接种了刀批YDV,全程免疫后1个月,其血清抗-HBs阳转率为96%~100%,总阳转率为99%.YDV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表明,每剂5μgYDV和10μg血源乙肝疫苗(PDV)免疫后2年,其抗-HBs≥10mIU/ml者均在91%以上,两者无显著差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效果,用5μgYDV免疫65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用0、1、6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7个月(12月龄)在石家庄和横县两地区的保护率分别为%%及92%。由此表明:YDV免疫原性良好,可完全取代血源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免疫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已被国内外的研究充发肯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HepB)被广泛用于阻断围产期HBV母婴传播。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要强于单独使用HepB,同时随着流行情况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以及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不同,联合免疫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现状及今后工作重点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乙型肝炎(乙肝)呈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就达1亿多,其中1/3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使母婴间的水平传播及产中、产后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HBV母婴传播中的宫内感染尚不能用乙肝疫苗完全阻断。若按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HBV宫内感染率为5%~10%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某县0~7岁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中部经采供血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流行地区0~7岁儿童HIV感染情况。方法 2000年9月选择中国中部有偿献血员较聚集的某县的3个乡,对619名0~7岁儿童采集手指血作HIV抗体及HBV抗原检测。结果 在619名0~7岁儿童中共检出11例HIV感染者,感染率为1.8%(11/619),3个儿童的HIV感染率各为5.9%(10/169)、0.5%(1/206)和0%(0/244),均无输血史,故传播途径可确定为母婴传播;共检出24例HBV感染者,感染率为4.3%(24/619)。结论 中国中部个别地区0~7岁儿童存在较高的HIV感染率,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遏制经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