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2篇 |
免费 | 2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59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74篇 |
临床医学 | 538篇 |
内科学 | 332篇 |
皮肤病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89篇 |
特种医学 | 8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8篇 |
综合类 | 1395篇 |
预防医学 | 996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626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124篇 |
肿瘤学 | 16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227篇 |
2012年 | 276篇 |
2011年 | 273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283篇 |
2008年 | 963篇 |
2007年 | 670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谱及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指标,分析广西居民伤害死亡谱及所致的疾病负担.结果 2014年广西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率为45.58/10万、标化死亡率46.45/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为女性的2.36倍.居民伤害死因前5位依次为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溺水、自杀及后遗症.伤害首位死因0~14岁组为溺水、15 ~64岁为道路交通事故、≥65岁年龄组为意外跌落.伤害死亡前5位YPLL为道路交通事故、溺水、其他意外伤害、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因伤害“早死”导致的YPLL为269 651.9人年、28.59年/人.结论 伤害给广西居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同性别及城乡之间伤害谱不尽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1例男性患者因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高血脂症入院,经14d治疗,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具有冠脉造影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症,行冠脉造影+PCI术,术毕返回ICU病房后患者出现头面部及前胸皮肤发红,皮温稍低,躁动不安,自诉心前区及双上肢疼痛,心电监护显示心律56次/min,律齐,呈rS型,血压70/40mmHg,诊断患者为迟发过敏反应,给予多巴胺、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碳酸氢钠及辅助治疗,但抢救无效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ICU 收治的37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CU 脓毒症病死率为46.5%(172/37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59.2%)为主,合并多部位感染者占12.7%;革兰阴性菌为最常见致病菌[62.7%(175/279)]。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 ICU 24 h APACHE II 评分、并发脓毒症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P ﹤0.01)。结论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 ICU 脓毒症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可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幼儿的常见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救治不及时易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2014年7月1日,菏泽市报告了一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该病例亦为山东省首例死亡病例。为了确认该病例的感染病原体和死亡原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询问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查阅病例等方法了解到该病例先后在两家村级卫生室就诊,后转到市传染病医院,虽经极力抢救,仍因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经肛拭子标本实时定量PCR检测,该病例检测结果为EV71感染。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重点关注对农村地区的病例指导时就医,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糖变异性与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有无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17)两组。记录所有患者的初始血糖值、血糖值、血糖标准差、变异系数,用血糖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来衡量血糖变异性。探讨血糖变异性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有无机械通气、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糖标准差、变异系数均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圳市儿童致死性伤害发生情况,为进一步预防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5年深圳市全人口中的活产且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伤害死亡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5年深圳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41‰;致死性伤害死亡率为0.68‰;致死性伤害死亡人数占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的19.94%。1岁以下儿童中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10.81%。1~4岁儿童中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45.53%。<1岁以下儿童中伤害以窒息(死亡率20.84/10万)为主。1~4岁儿童中以道路交通伤害(126例,死亡率15.09/10万),跌落(75例,死亡率8.98/10万),溺水(67例,死亡率8.02/10万)为主。结论致死性伤害的发生仍然较突出,不同年龄段的致死性伤害发生情况与伤害类型各不相同,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近4年深圳市宝安区772例道路交通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市区交通伤预防、安全宣教及科学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深圳市交警处理的交通伤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772例交通事故后24小时内致死患者发生的时间分布情况(年份、月份、日期及发生时间等);空间分布情况(发生路口路段、道路类型等);交通伤患者死亡情况(死亡患者类型、受伤类型等)。结果2011~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伤24小时内致死患者772例,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11年276例、2012年183例、2013年174例、2014年139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男594例,女178例,男女比例为3.32:1;交通伤致死患者中<18岁91例,18~40岁376例,41~65岁271例,>65岁34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主因颅脑损伤致死患者613例(79.4%),主因胸腹脏器损伤致死患者133例(17.2%),主因失血性休克26例(3.4%);交通伤致死患者中行人158例(20.5%),自行车骑乘人员252例(32.6%),摩托车驾驶人员133例(17.2%),机动车驾驶员或乘客229例(29.7%)。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交通伤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人、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是主要致死人群,颅脑损伤是主要致死原因,应当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鼓励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是有效降低本区域交通伤致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2010年3月~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5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后随访至患者死亡或2013年12月31日,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年后死亡9例,其中7例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平均动脉压、夜间舒张压最低值、夜间舒张压变异度及非杓型血压与年龄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1.248,1.577,2.101,0.000,1.461,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所得平均动脉压、夜问舒张压最低值,夜间舒张压变异度、血压节律可能对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277例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院呼吸内科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的病例依据病因分为结缔组织疾病相关DPLD组(CTD-IP)、其他已知病因DPLD组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组,每组按预后情况分又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 IIPS组死亡亚组年龄平均、基础疾病患病率及CRP、ALT、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CTD-IP组死亡亚组的CRP、WBC、AST指标高于非死亡组,其他病因组两亚组的病因构成提示有统计学差异,其死亡亚组CRP、PT、APTT、ALT、AST高于非死亡组.将上述各组指标进行曲线分析,AUC大于0.7指标作为死亡风险预测指标,并计算出其截断点作为最佳诊断阈值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IPS组中CRP >40(mg/L)和年龄>70(岁)、CTD-IP中CRP >40(mg/L)、其他组中CRP> 50(mg/L)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CRP升高、高龄及药物继发性DPLD是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前者是DPLD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后两者分别是IIPS组和其他病因组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在用于预测不同类型DPLD患者死亡风险中需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