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53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的变应原,以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530例皮炎湿疹类患者进行瑞敏标准变应原系列斑贴试验检测。结果530例患者斑贴试验总阳性率87.2%。变应原阳性率位居前8位的分别是硫酸镍(35-8%)、重铬酸钾(34.9%)、卡巴混合物(31.3%)、芳香混合物(31.1%)、甲醛(15.1%)、硫柳汞(14、3%)、苯唑卡因(13.8%)及对苯类(13.0%);男女性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应原分别为卡巴混合物(46.8%,26.6%)、硫酸镍(26.6%,37.2%)、黑橡胶混合物(18.5%,10.6%)、对苯类(25.8%,9.1%)、甲醛(16.9%,7.9%)、苯唑卡因(20.2%,11.8%)及硫氢基混合物(11.3%,2.0%);引起手部及面部皮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应原分别为甲醛(14.1%,6.1%)、黑橡胶混合物(18.6%,7.1%)、硫柳汞(8.3%,17.3%)。结论硫酸镍、重铬酸钾、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是目前引起皮炎湿疹类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卡巴混合物、黑橡胶混合物、对苯类、甲醛、苯唑卡因、硫氢基混合物是男性患者的主要变应原,硫酸镍是女性患者的主要变应原。甲醛、黑橡胶混合物主要引起手部皮损,而硫柳汞则主要引起面部皮损。 相似文献
2.
187例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医务人员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湖南地区医务人员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致敏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部分医院及湖南省部分地区医院患该种皮肤病的工作人员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187例患者对1种或1种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共122例,阳性率65.2%,其中湿疹患者斑试阳性55/102(53.9%),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试阳性41/57(71.9%)。结论 湿疹皮炎患病与环境、职业有关,医务人员应加强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防止湿疹皮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182例接触性皮炎及湿疹患者斑帖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病因及规律。方法 用IQ标准系列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182例患者中阳性者 12 2例 ,阳性率为 6 7 0 3% ,其中接触性皮炎组斑试阳性率为 79/ 10 1(78 2 % ) ,湿疹组斑试阳性率为 4 3/ 81(5 3 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2 84 ,P <0 0 1)。结论 斑贴试验对了解接触性皮炎、湿疹的病因及指导工作有一定的意义 ,对临床上原因不明的过敏反应可做斑试 ,以排除过敏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中有关皮肤斑贴试验方法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斑贴试验是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是寻找变应原的一种较为科学、特异的检查方法。由于约20%以上的职业性皮肤病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因此斑试就成为职业性皮肤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1987年研制的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GB780487)中的皮肤斑贴试验方法及变应原标准系列已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及科研的需要,我们于1997~1998年根据卫生部(96)劳字文件下达的GB780487修改任务,对该标准中的斑贴试验材料、方法,标准变应原系列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修改后的标准已于1998年11月由职业… 相似文献
5.
80例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炎湿疹病因不易确定,许多皮炎湿疹是接触了各种外界因素,特别是对各种化学物质过敏所致,即所谓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是确定化学性致敏原一个较为简单可靠的方法.我们观察了80例皮炎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斑贴试验在金属过敏等环境与职业性皮炎中的诊断价值,了解镍接触性皮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欧洲标准抗原系列斑贴试验检测110例疑诊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并对13例硫酸镍(5%)斑贴试验不同时段阳性反应皮肤进行活检。结果 39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对硫酸镍敏感(占35.5%),其中阳性反应皮肤组织学特征为:24h时表皮轻度海绵变性和灶状空泡变性,少许嗜酸性粒细胞外渗;48-72h时表皮和真皮炎症达高峰,主要是CD45RO^ T细胞和CD68^ 巨噬细胞分布于炎症表皮及真皮血管周围。916h-5d时表皮轻度增生,不同细胞成分参与修复过程。结论 硫酸镍是引起湿疹皮炎类疾病的主要接触变应原,镍皮炎病理学改变符合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北方地区慢性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本地区近20年来积累的589例慢性湿疹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接触性变应原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及年代的分布特征。结果斑贴试验阳性者269例,占45.7%。阳性率居前9位的接触性变应原分别为:20%松香5.9%(35例)、1%甲醛5.3%(31例)、1%次乙基二胺4.2%(25例)、30%羊毛醇4.1%(24例)、5%苯唑卡因3.6%(21例)、8%芳香混合物3.2%(19例)、5%硫酸镍2.7%(16例)、0.5%对苯二胺2.7%(16例)、3%卡巴混合物2.5%(15例)。接触变应原分布与性别、年龄、季节、发病年代等因素无关。说明慢性湿疹病人接触性变应原斑贴阳性率较高,外源性接触性变应原可能是慢性湿疹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接触性皮炎及湿疹斑贴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斑贴试验能较为准确地确定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致病因素。提供正确的防治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接触性皮炎和湿疹患者126例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对斑贴试验所用抗原出现1种阳笥反应者81例(78.6%),2种以上阳性者35例(33.9%)。接触性皮炎与湿疹均可由不同种类的过原引起,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87.35,P〈0.01,X^2=137.75,P〈0.01)。结论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具有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制造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性皮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职业医学》1989,(5)
本文报告上海某制药厂生产青霉素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性皮肤病。1964年及1987年分别调查357及193人,发病数分别为242(67.8%)及65(33.7%)人,所见皮损以皮炎湿疹最多,其他有接触性荨麻疹、瘙痒症、手掌角化皲裂、指间浸渍擦烂、甲沟炎及色素异常等。其中皮炎湿疹及手掌角化皲裂,1987年较1964年明显减少(P<0.001)。斑试结果显示甲醛、普鲁卡因、乙醇、青霉素为皮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电镀业职业性皮肤、鼻、咽部病变的调查——附上海两家电镀厂的调查和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0年上海两家电镀厂261名职工职业性皮肤及鼻、咽部损害发病情况及1986年对其中104名随访结果。皮肤反应方面以接触皮炎最多见。通过随访以认识 一些发展规律,并藉皮肤斑试以探讨皮炎发生的因素和致敏特点。鼻、咽部经随访有增多趋势,而鼻中隔粘膜糜料往往导致鼻中隔穿孔,应予重视。结合实际提出初步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