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0篇 |
完全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97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87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及临床信息整合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介绍了以基于XML技术的住院电子病历为基础,以病人诊疗信息为主线,集成医嘱、门诊、PACS与医技检查、检验、护理记录、传染病与医院感染报告、抗生素控制审批、药物知识库等信息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实现方法,以电子病历为载体实现了临床信息的整合.系统的应用为医生提供多角度、广视野、超越纸质病历的掌握病人病情的有效工具,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减少差错发生,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构建了病历质量实时控制体系,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2.
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8,他引:12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I)、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存在情况.方法自临床分离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qacE△1-sulⅠ、intI1及9种AMEs基因.结果 qacE△l-sulⅠ、intⅠ1、aac(3)Ⅰ、aac(3)-Ⅱ、aac(6')-Ⅰ、ant(3")-Ⅰ和aac(6')-Ⅱ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90.0%、20.0%、55.0%、15.0%、35.0%、60.0%和5.0%,而aac(3)-Ⅲ、aac(3)-Ⅳ、ant(2")-Ⅰ和aph(3')-Ⅵ基因均阴性.结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PCR检测86株PAE连续分离株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结果86株中oprD2基因缺失47株(55.0%)、β-内酰胺酶基因blaCARB阳性26株(30.2%)、blaVIM阳性12株(14.0%)、blaDHA阳性3株(3.5%)、blaTEM阳性1株(1.1%);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阳性24株(27.9%)、aac(6′)-Ⅱ阳性21株(24.4%)、aac(6′)-Ⅰb阳性13株(15.1%)、ant(3″)-Ⅰ阳性4株(4.7%),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绍兴连续分离的PAE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高。PAE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4.
产DHA-1型AmpC酶和TEM-1型β-内酰胺酶及携带Ⅰ类整合子的鲍氏不动杆菌 总被引:21,自引:17,他引:4
目的分析鲍氏不动杆菌临床株(编号0524)的β-内酰胺酶基因(BLA)、质粒介导耐氟喹诺酮基因(qnr)、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qacE△1-sul1)和Ⅰ类整合子酶基因(intⅠ1)存在情况。方法对0524株应用K-B法检测其耐药表型,应用三维试验检测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其BLAs、AMEs、qnr、qacE△1-sul1和intⅠ1基因类型。结果0524株鲍氏不动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产生AmpC酶,携有blaDHA-1基因,同时blaTEM-1型基因,acc(3)-Ⅰ、aac(6′)-Ⅰ、ant(3″)-;ⅠqacE△1-sull和intⅠ1均阳性,其他受试基因均阴性。结论0524号菌株产生DHA-1型AmpC酶和TEM-1型的广谱β-内酰胺酶,且携带Ⅰ类整合子、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和3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其耐药机制复杂。 相似文献
5.
6.
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H药敏平板对4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8种β-内酰胺酶基因、2种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40株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55.0%、7.5%、55.0%、12.5%、45.0%、5.0%、45.0%、35.0%,质粒AmpC酶基因ACT-1、DHA阳性率分别为57.5%、40.0%,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率为47.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β-内酰胺酶基因、质粒AmpC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7.
医院信息系统规划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医院日常管理合理化,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减少乃至杜绝了偷、漏费现象,规范了医院的人员流(患者、职工)、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在完整的规划基础上,分散分步实施。最后各系统之间完全整合在一起,实现医院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宁波市第一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3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2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 分析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traA、trbC、tnpA、tnpU、tnp513、tnsA、merA、int I 1、int I 2、int I 3.结果 28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基因:traA、trbC、int I 1,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各种基因阳性率以traA最高25株(89.3%),int I 1次之19株(67.9%),trbC 8株(28.6%);所有28株(100.0%)至少检出1种基因,各菌株基因阳性数1~3种,5株ECO同时检出3种基因,13株同时检出2种基因,10株仅检出1种基因.结论 同时检测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国内首次报道,traA和int I 1基因阳性率较高,而trbC基因阳性率较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各种耐药基因使受体菌表现为多药耐药,检出trbC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志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ECO)多药耐药株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志。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整合子遗传标志(qacE△1-sul1)、转座子遗传标志(merAt、npA、tnpU)。结果20株ECO中qacE△1-sul1基因阳性14株(阳性率70.0%);merA基因阳性3株(阳性率15.0%)。结论ECO多药耐药株整合子遗传标志(qacE△1-sul1)、转座子遗传标志(merA)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0.
390株肠球菌耐药性及Ⅰ类整合子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调查390株肠球菌耐药性及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以利于临床治疗用药. 方法根据 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CR方法进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以及滤膜接合法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法. 结果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MIC50和MIC90分别为4、16μg/ml;8、16μg/ml;16、64μg/ml;4、16μg/ml;屎肠球菌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64、128μg/ml;64、128μg/ml;32、128μg/ml;32、128μg/ml;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MIC50和MIC90均分别为2μg/ml和4μg/ml;324株粪肠球菌和66株屎肠球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分别为53.1%和51.5%;Ⅰ类整合子携带aadA2基因;40株粪肠球菌和20株屎肠球菌中的Ⅰ类整合子全部转移到受体菌中;对链霉素MIC≤2 000μg/ml的菌株,链霉素与氨苄西林的FIC指数≤0.5. 结论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显著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对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由质粒携带的整合子可通过质粒播散耐药性;携带Ⅰ类整合子及aadA2基因且非高耐链霉素的肠球菌,链霉素与氨苄西林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