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2篇 |
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12篇 |
基础医学 | 4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11篇 |
内科学 | 475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9篇 |
综合类 | 597篇 |
预防医学 | 45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95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68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217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314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16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与病毒载量及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237例CHB患者按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分为病毒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比较各组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对其中符合抗HBV治疗指征的患者给予抗HBV治疗,观察治疗半年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和治疗1年后的e抗原血清学应答情况,分析初始免疫状态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结果 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CHB患者的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之升高,而CD4+/CD8+比值随之下降(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部分/无病毒学应答组的初始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与未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相比,在开始抗病毒治疗时的ALT和AST水平更高(P<0.05),但初始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的免疫状态与HBV-DNA载量相关,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而升高,而CD4+/CD8+比值则随之下降.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的初始免疫状态与病毒学应答及e抗原血清学转换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宿主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rs12979860区域基因型,分析其与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使用基因诊断试剂盒检测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通过治疗过程中HCV RNA定量等指标总结疗效,分析宿主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与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结果 63例检测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的患者中有41例(65.1%)为C/C型,16例(25.4%)为C/T型,6例(9.5%)为T/T型。按抗病毒疗效标准判断,63例中37例(58.7%)达到RVR,49例(77.8%)达到SVR。其中IL-28B rs12979860为C/C型者41例中实现RVR 32例(78.0%),c EVR 36例(87.8%),SVR 37例(90.2%),NR 1例(2.4%),RR 2例(4.9%)。C/T型者16例中实现RVR 5例(31.2%),c EVR 8例(50.0%),SVR 11例(68.8%),NR 2例(12.5%),RR 3例(18.8%)。T/T型者6例中RVR者0例,c EVR 1例(16.7%),SVR 1例(16.7%),NR 4例(66.7%),RR 1例(16.7%)。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IL-28B rs12979860为C/C型患者经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达到RVR率和SVR率均高于基因型为C/T型及T/T型患者。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检测对丙型肝炎抗病毒应答和病毒清除具有预测作用,可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评估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简体中文版MOS-艾滋病病毒(HIV)量表,在定点收治医院抽取艾滋病病人,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的生活质量、人口学特征和与HIV感染相关特征,采用t检验、方差检验等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病人99例,治疗前其生理领域得分为(49.44±9.85)分,心理领域得分为(24.85±11.17)分;健康转变0.31分、健康压力0.37分、心理功能0.46分、总体健康感0.46分,4个维度得分率较低;治疗后,其生理领域得分为(57.84±3.59)分,心理领域得分为(56.00±5.01)分,11个维度的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在给予病人必要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咨询和关怀服务,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亦提示要进一步拓展艾滋病病人医疗服务的内容,将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方法选择河南、广西、云南和新疆部分县区作为调查现场,在2012年2-8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2011年1-12月期间有过随访记录的单阳家庭阳性方未治疗的原因。结果 4个省12个地区共调查单阳家庭阳性方3192例,其中11例为重复报告病例,实际调查3181例,平均年龄为(39.9±12.5)岁。未治疗的原因主要有:"因CD^+_4T淋巴细胞水平较高,认为无需治疗"的占17.6%(560/3181),"调查对象不在本地"的占12.8%(407/3181),"担心信息泄露后遭遇歧视"的占9.6%(305/3181),以及其他,如配偶未告知也是未能接受治疗的重要原因。结论积极转变治疗观念,加强对医务人员治疗咨询能力的培训,强化配偶告知和配偶检测工作,提高HIV单阳家庭的治疗覆盖率,减少家庭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探讨抗病毒药物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30例HIV/AIDS患者按抗病毒治疗时间的长短分为3组,抗病毒治疗时间在1~3年的为A组,4~6年的为B组,7~10年的为C组。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抗病毒治疗前后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C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及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心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IV病毒及高强度的抗病毒治疗会影响心电活动,与患者病程进展及抗病毒治疗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分别于用药0、12、24、36、48、72和96周检测HBV-LP和HBV DNA.结果:CHB患者中治疗前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 DNA降低呈一致趋势(P<0.01),HBV-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HBV-LP检测为抗病毒疗效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彝族地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为该地区艾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营养不良防治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选取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的艾滋病确诊患者76例,另以7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测定尿液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含量,对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艾滋病患者体内维生素B1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维生素B2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维生素C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艾滋病患者水溶性维生素营养不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女性患者营养状况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彝族地区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易出现水溶性维生素营养不良现象,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给予针对性的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目前资料统计,全世界有3.5亿人是HBV携带者,其中约30%的HBV感染者可逐渐发展为进展性或致死性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我国CHB肝硬化患者约占全国乙型肝炎患者的15%。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于HBV持续复制、肝炎反复活动而发展形成的,属于肝病晚期,该时期患者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治疗困难且费用高,5年累计生存率仅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IL-2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方法 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9例为联合治疗组,接受IL-2应用1个月后继用拉米夫定的治疗;28例患者为单独应用拉米夫定的对照组。21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11例接受IL-2联合拉米夫定的治疗;10例同样患者单独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慢性肝炎联合治疗和单用组,HBV-DNA阴转率于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为78.9%、84.2%、78.9%和67.9%、67.9%、75.09%。治疗后12个月,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和17.8%,E抗原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9.4%和10.7%。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联合或单独治疗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6.7%和80%,未见HBeAg阴转和发生血清转换者。结论拉米夫定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确切作用;对于慢性肝炎组,联合IL-2治疗较单独应用拉米夫定血清转换率更高。应用IL-2可使患者OKT4/OKT8比值升高,CT4细胞上升,其有明确的提高细胞免疫之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