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区医学》2009,(3):22-23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悉,建国60年来安徽卫生取得辉煌成就,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到2008年底,全省每万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0.1人增加到30.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合率达到90.1%,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  相似文献   
2.
董寅  李娜  叶斌  张高峰 《中国卫生经济》2023,42(9):20-22,26
在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的社会背景下,构建慢性病管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玉环市人民医院健康共同体集团针对多元的慢性病管理需求,与政府、高等院校、第三方机构等单位多方合作,在医保资金按疗效付费、 基层财政补偿机制、商业保险等领域开展探索,尝试构建慢性病管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文章介绍了当前慢性病管理的医保支持政策、基层运行现状及在此背景下的上述创新实践,为各地方在完善慢性病全程闭环管理的保障配套方面提供先行、 先试经验。  相似文献   
3.
《健康大视野》2009,(13):110-118
医改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予以破解。其中包括:"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等措施,惠民医院的出现,曾让人颇感希望。根据部署,国家将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惠民保) 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有益补充,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探究现有惠民保的开展情况,总结出惠民保目前在参保与筹资、运营与监管、理赔与支付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相关部门明确在惠民保中的职能定位、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发挥作为商业主体的市场优势两大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京医改五年探索凝炼出“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形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多个亮点。回顾南京医改之所以能够抢得探索发展的先机,得益于对中央一系列医改政策精神的准确把握,得益于对本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超前谋划,得益于试点先行、投石问路的探索精神,得益于充分吸纳和总结基层医疗改革的有益经验,从而确保各项改革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7.
新医改方案为保险机构更好地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8月20日透露,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政府主导的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资质条件的相关办法正在制订中。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保合一”,是指将覆盖我国城乡人口的三种基本医保制度整合为一种制度,通过统一缴费、统一保障来实现全民医保。现阶段,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截至2012年底,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亿人,覆盖面超过95%。  相似文献   
9.
《健康大视野》2009,(9):70-71
全覆盖 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3年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全民医疗保障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大健康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以基本医保为主的单方支付体系既要“保基本”,又要促进产业创新,同时还要兼顾大健康管理以提升健康水平,供需杠杆面临着失衡的风险,亟需创新治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实现多方共付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视角下探讨单方支付模式的现状和困境, 并对多方支付机制进行必要性和经济学分析,有助于为今后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医保协作治理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