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6篇 |
完全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117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2年后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评价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12年后的免疫效果。方法2003年1至3月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在1991至2000年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抽取2491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水平,并对免疫后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91名3—12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0.52%,疫苗免疫保护率为88.45%(95%CI为65.67%-97.89%),抗-HBc阳性率为2.2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重组(酵母)疫苗的3—6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38.79%,但随年龄增大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几何平均滴度为52.83mlU/ml,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血源性疫苗的6—12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0.79%,几何平均滴度为61.51mlU/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HBsAg阳性儿童中,约50%儿童的母亲为HBsAg阳性。结论北京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实施12年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理想,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但重组(酵母)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应加强血清学监测。儿童接种后成为HBsAg携带者的主要原因为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乙肝疫苗接种后约有5%~10%的人出现无或弱应答(简称无弱应答)其危害在于易发生HBV感染,甚至形成慢性HBsAg携带。无弱应答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可能存在遗传因素。虽然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弱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有关,但尚需要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证据。本研究为从群体遗传学角度探讨遗传因素的作用。在严格确诊无弱应答的前提下,用配对方法精选强应答作为对照,首先调查分析两组一级亲属各项有关指标均均衡可比,再对两组一级亲属检测HBV感染三项指标并接种乙肝疫苗。从HBV感染率上,无弱应答一级亲属高于强应答;在抗-HBs检出率上则反之,无弱应答低于强应答。在一级亲属接种疫苗应答率和抗-HBsGMT上,无弱应答组均低于强应答。提示,无弱应答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乙肝)呈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就达1亿多,其中1/3以上是母婴传播所致,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使母婴间的水平传播及产中、产后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HBV母婴传播中的宫内感染尚不能用乙肝疫苗完全阻断。若按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HBV宫内感染率为5%~10%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4.
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为了研究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发生机制,本次研究首先对经过严格筛选的无弱应答和强应答(对照)者一级亲属(分别有80和79人)自然状况下的HB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弱应答组HBV的感染率为33.8%,明显高于强应答组的15.2%(P=0.01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无弱应答和强应答组一组亲属中乙肝三项指标全阴性和单项抗-HBs低水平者56人(分别为27和29人)接种乙肝疫苗后T7时抗-HBs的分布情况,两组分别随访到24人和28人,结果无弱应答组的GMT显著低于强应答组的GMT。表明无弱应答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患性。 相似文献
5.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6年追踪观察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对HBsAg、抗-HBs、抗-HBc3项明性的656名小学生,给予乙肝疫苗(10μgX3次)全程免疫,并进行了为期6年的追踪观察。结果表明,免疫后一年检测抗-HBs,阳性率为95.43%,P/N比值在10培以上者占87.8%。6年中P/N比值持续在10倍以上者占91.14%(525/576),HBsAg阳转率为0.34%,未发现显性病例。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HBVM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随机选取福田区中小学校各一所,对在校的6~18岁学生2704名进行了HBVM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43%、49.56%和18.79%;HBVM总阳性率为61.91%,单项抗-HBs阳性者高达41.72%,HBsAg或/和抗-HBc阳性率为12.35%,该人群所呈现出的高保护性、低感染率特征主要由于乙肝疫苗接种造成,说明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已改变了人群乙肝自然感染模式。研究还发现,该年龄组人群中HBV易感者为38%,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率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6年追踪随访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00%(9/1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依次为20.00%(2/10)及18.18%(4/22),显著低于前者(P<0.01),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7/10)、68.18%(15/22)。表明婚前乙肝疫苗免疫的“双阻断”作用可部分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对成人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为制定成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99名18-55岁健康人群进行免疫效果观察。结果:接种对象未发现中、重的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全程免疫后1个月,接种5μg,10μg疫苗组的表面抗体(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89.25%,98.5%,anti-HBs平均几何滴度(GMT)分别为18.88mIU/ml,54,47mIU/ml,GMT有显性差异。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免疫安全性好,成人接种10μgYDV疫苗能产生很高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9.
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2批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分别按0、1、2、和0、1、6免疫程序对393名小学生进行1年免疫效果观察。所有接种的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结果表明,免疫程序对抗体阳转率影响较小,第1针免疫后3个月(T3)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或接近90%,第1针免疫后7个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高峰(90.00%~98.28%),其后开始缓慢下降,而抗体GMT与免疫程序有关,0、1、2免疫程序组抗体GMT上升快,而0、1、6组抗体峰值高。 相似文献
10.
农村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在农村通过健康教育推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方法2001年12月~2003年12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合作,在陕西省的岐山、洛川、华县和甘肃省的会宁、古浪、康乐县实施“乙肝防治健康教育项目”。结果项目完成后儿童监护人预防乙肝知识知晓率从项目实施前的25%提高到项目实施后的87.80%,基层医生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从72.57%提高到97.10%,1岁内儿童HepB全程接种率从项目前的45%提高到项目实施后的90.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66%下降到0.17%。结论在农村开展乙肝防治健康教育,可有力地促进HepB接种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