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篇 |
完全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35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管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表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道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严重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比较头孢哌酮 /舒巴坦 (舒普深 )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泰能 )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严重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2 8a± s2 1a) ,其中 2 8例用头孢哌酮 /舒巴坦 2 .0 g加入 5 %葡萄糖 10 0 m l静滴 ,bid;2 8例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0 .5 g加入 5 %葡萄糖 10 0 m l静滴 ,q8h均 7~ 10 d为一疗程。结果 头孢哌酮 /舒巴坦临床有效率 89.2 8% ,痊愈率 71.42 %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组临床有效率 96 .42 % ,痊愈率 75 % ,两组间相差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头孢哌酮 /舒巴坦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严重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并发严重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地位。方法对严重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接受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治疗的同时,随机分成加rhG-CSF(每日2~5mg/kg)和不加rhG-CSF两组。结果接受抗生素及rhG-CSF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64.28%,原中性粒细胞数较低(≤1.0×109/L)的患者在接受rhG-CSF后,93%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而对照组只有61%(P=0.03),且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及发热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缩短药物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促进中性粒细胞生长,并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前认为急性肺损伤的本质是一种肺内过度性、失控性的炎症反应,而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是造成多种病因所致急性肺损伤炎症失控的根本原因。一般将中性粒细胞参与急性肺损伤分为扣押、粘附、游出、最后释放活性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等介质、发挥损伤效应等几个阶段。在以上过程中,转录因子NF—κB、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有关中性粒细胞激活的胞内外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凋亡的调控机制正成为急性肺损伤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些重大问题的逐步阐明,人类终将找到战胜急性肺损伤这一顽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374例血液科医院感染病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血液科374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血液科2188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74例、473例次,感染率为17.1%、例次感染率为21.6%;感染患者以恶性血液病者为主,占81.8%;感染部位中呼吸道占首位,为61.3%;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1.0%、革兰阳性菌占19.3%、真菌占39.7%;中性粒细胞数与感染关系密切,感染时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9/L者占76.1%.结论 血液病患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中性粒细胞数低下是主要危险因素,呼吸道是重点监控部位,采取积极的全面综合性预防与针对性预防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对降低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癌症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至少1/2的发热存在明确的或潜在性的感染,至少1/5的中性粒细胞<100/mm3的病人存在菌血症.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6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血浆 Percoll梯度分离技术分离健康供血者的中性粒细胞 (PMN)并以 2× 10 7PMN/ml培养2 4h,实验分白细胞介素 6 (IL- 6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单独处理组。 PAF受体拮抗剂 BN5 2 0 2 1预处理后再以 PAF、IL - 6分别处理组。吖啶橙和溴乙啶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记数进行细胞凋亡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IL- 6和 PAF均有抑制 PMN凋亡的作用。PAF受体拮抗剂 BN5 2 0 2 1能消除 IL- 6和PAF抑制 PMN凋亡的作用。提示 IL - 6抑制 PMN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 PAF而实现的。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IL- 6和 PAF介导的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继发性器官功能衰竭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加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体积、传导率和光散射参数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体积、传导率和光散射(VCS)参数在急性细菌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Beckman-Coulter 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45例急性细菌感染者(实验组)及2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统计分析了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N)比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以及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电导(MNC)和中性粒细胞平均光散射(MNS)等VCS参数结果 .结果 实验组MNV和NDW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N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即使在白细胞总数不升高时;当MNV以142.2、NDW以19.42为临界值时诊断急性细菌感染的特异度分别为85.2%和96.3%,敏感度分别为80%和97.8%,后者明显高于WBC以10×10~9/L和N以0.85为临界值的敏感度(分别为57%、39%).结论 急性细菌感染时MNV与NDW明显升高,MNS明显降低是更客观和敏感的指标,对辅助诊断急性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补硒对镍作业人员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镍作业工人分为补硒和补硒对照两组,分别在补硒前、补硒后半年和一年对测定其血清硒和丙二醛(MDA)含量;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类、化学发光(CL);ANAE+细胞%及T淋巴细胞CD+%、CD+4%、CD+8%和CD+4/CD+8比值,结果表明,补硒组在补硒一年后,血清硒水平显著升高,过氧化脂质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增高和抑制得以恢复;而补硒对照组这些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给镍作业工人补充营养水平硒,能有效地拮抗镍对作业人员的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影响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受工厂化学物质污染大气区城的333名(男203人,女130人)工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状况,并选择清洁区235名(男202人,女33人)工人作对照。其结果,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低于正常最低值(50%),污染区为20.12%,非污染区为1.27%(P<0.0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10~9/L,污染区为2.7%,非污染区为0%(P<0.05)。无可置疑,经常生活或工作在污染区的人群。其健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