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广东省野生动物销售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 比较野生动物销售人员和健康人群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情况 ,为探索验证SARS冠状病毒源于动物的假设提供依据。方法 于 2 0 0 3年 5月选择广州市 3个野生动物市场销售人员、2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及某门诊健康体检人员等无SARS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 ,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清 ,用间接ELISA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结果 共检测销售野生动物人员血清 5 0 8份 ,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 3 0 2 % (6 6 / 5 0 8) ,其中以主要销售果子狸人员的阳性率最高 ,为 72 7% (1 6 / 2 2 ) ,其次销售山猪人员为 5 7 1 % (1 6 / 2 8) ,销售黄犭京人员为 5 6 3% (9/ 1 6 ) ,销售兔人员为 4 6 2 % (6 / 1 3) ,销售山鸡人员为 33 3% (3/ 9) ,另在猫、鸟和蛇等其他 1 2种野生动物的销售人员中均不同程度检出SARS冠状病毒抗体。其他健康人群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 2 1 1 %(6 / 2 84 ) ,其中医院医务人员为 2 92 % (4 / 1 37) ,疾病控制人员为 1 5 9% (1 / 6 3) ,社区健康人员为 1 1 9% (1 / 84 )。销售野生动物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其他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0 89,P <0 0 1 )。结论 野生动物销售人员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流行与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He JF Xu RH Yu DW Peng GW Liu YY Liang WJ Li LH Guo RN Fang Y Zhang XC Zheng HZ Luo HM Lin JY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7-232,T001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story syndrome,SARS)流行特征,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 目前追溯到首例发病日期为2002年11月16日,家庭聚集发病5例;2003年1月2日,河源市为全国最早正式报告SARS病例的城市。至2003年6月15日止,广东省共有15个地级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全省报告发病率为1.77/10万,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5个城市(佛山、广州、深圳、中山及江门),占病例总数的95.97%,广州市报告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5.81%;报告死亡数为58例,报告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为3.84%。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28日至2月26日(占病例总数的50.69%),单日发病例数最多的为2月8日,共55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20—49岁),占65.86%。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有明显的医院和家庭聚集现象,医务人员的聚集性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9.38%,家庭聚集性病例占12.04%。早期135例无明确接触史的社区散发患者中,从事与动物相关职业者11例,占8.14%。潜伏期为1—12d,中位数为4.5d。实行严格的SARS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落实预防控制SARS的各项指引,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指导和落实,做好消毒和个人防护工作是主要的控制措施。结论 切断SARS从患者到健康人的传播链是控制SARS流行的关键;重点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些研究结果支持SARS病原可能来源于动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野生动物批发市场从业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野生动物市场从业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 3家野生动物市场部分从业人员进行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血清学检测并回顾性调查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结果 6 35名从业人员中 ,SARS冠状病毒抗体检出率为 16 6 9%。 3家市场从业人员抗体检出率存在着差异 ,主营野生畜类动物的甲市场为 2 5 6 1% ,明显高于分别主营禽类、蛇类的乙市场和丙市场 (7 5 0 %和 6 80 % ) ;只经营果子狸者抗体检出率为 5 8 5 4 % ,明显高于只经营蛇类者的9 4 6 %。甲市场内 ,主营野生畜类者、市场管理者、从业人员子女、主营家禽家畜类者、主营蛇类者及经营冷冻类食品者等 6类人员随着接触野生畜类动物机会的减少 ,抗体检出率下降 ,依次为5 9 34%、2 0 5 9%、16 0 0 %、15 2 2 %、10 4 0 %和 9 6 8%。在SARS流行期间 ,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抗体检出率为 30 70 % ,高于无症状者的 2 0 0 8% ;抗体阳性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生率为4 9 2 8% ,高于阴性者的 30 35 %。结论 动物市场人员SARS冠状病毒感染可能与野生畜类动物 ,特别是果子狸有密切关系。在SARS流行期间 ,不排除存在着部分从业人员曾感染人SARS冠状病毒并发病 ,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而被忽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2003年SARS疫情的多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采用多维可视化分析研究北京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的扩散过程。方法以北京市SARS疫情数据,结合北京市地理信息系统,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理论和技术,利用热点分析、空间过程分析和因子识别等数据探索分析方法,根据传染病的多维传播特性,同时利用遗传规划和模拟退火相结合的算法对易感-感染-移出(SIR)模型求解,从模型直接求取SARS流行病学参数。结果SARS密切接触者在城市内部呈现出大尺度上沿交通线聚集和在小尺度上随机分布态势;在不同发展阶段,北京市SARS发病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扩散变化特征;地理位置、人口以及医院和医生数量是SARS空间传播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对SIR模型直接求解,反演传染病参数,对SARS确诊病例数可进行早期预报性分析。结论对SARS密切接触者的集聚探测揭示了北京市人群存在两个空间尺度上的流动接触过程,为人-人接触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多个环境和人文因子对SARS传播起作用,其统计显著性随时间变化;有效的算法可以对SIR直接求解,使其可以用于传染病参数反演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是否有双相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证据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期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功能过度反应,导致病情难以控制,一小部分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推测对免疫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治疗“非典”。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一种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氨基酸,静脉注射用谷氨酰胺双肽(Glutaminedipeptide)制剂已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局(SDA)批准上市近四年。其有效性已由临床研究报告证实,不良反应非常少,但无任何有关用于治疗“非典”的报告。笔者从3个文献库寻找有关谷氨酰胺对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SARS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市防治非典联合领导小组信息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2):1096-1099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0 0 3年SARS疫情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SARS流行过程分五个阶段 ,各阶段发病构成如下 :输入扩散期 (3月 1~ 31日 )为 2 .7% ;上升期 (4月 1~ 15日 )为 13.6 % ;高峰期 (4月16日至 5月 4日 )为 71.0 % ;下降期 (5月 5~ 18日 )为 11.6 % ;终止期 (5月 19~ 2 8日 )为 1.1%。北京市SARS临床诊断病例 2 5 2 1例 ,发病率为 18.5 7/10万 ,死亡 192例 ,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1.4 1/10万和 7.6 %。男女发病比例为 1∶0 .97,2 0~ 2 9岁组发病率最高 (30 .85 /10万 ) ,0~ 14岁组最低 (2 .5 4 /10万 )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占 72 .3%。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 (县 )发病率分别为 32 .2 5 /10万、2 0 .5 7/10万和 8.90 /10万 ,呈现随人口密度下降发病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职业中 ,医务人员 (17.3% )、干部职员 (12 .9% )、离退休人员 (11.4 % )、工人 (9.7% )和家务待业人员 (8.8% )居发病构成前五位。病死率随年龄显著升高。结论 北京市是全球SARS流行强度最高的地区 ,但是病死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及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重症SARS患者接受临床营养支持前后部分与营养有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我所英东重症医学监护中心收治的21例临床诊断重症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转入ICU后均给予呼吸支持及临床营养支持。经肠内营养接受的热量约4184kJ/d(1000kcal/d),蛋白质约38g/d;经肠外营养接受的热量约3347.2kJ/d(800kcal/d)。监测给予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及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接受甲基强的松龙约200mg/d。为将血糖保持在4.44~7.78mmol/L(80~140mg/dl)的较低水平,应用静脉泵入胰岛素,记录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再分析其与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发病(11.0±2.8)d后转入ICU的21例患者中,16例(76.2%)伴有营养不良。经过平均12d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犤(28.5±2.2)g/Lvs(37.0±4.1)g/L犦(P=0.0001);血淋巴细胞总数升高犤(0.74±0.47)×109/Lvs(1.22±0.73)×109/L犦(P=0.02);血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病例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81.0%vs57.1%,P=0.18);生存组血糖降至较低水平犤(9.5±2.3)mmol/Lvs(6.3±1.8)mmol/L犦(P=0.0002);死亡组血糖也有下降犤(13.0±3.3)mmol/Lvs(9.5±1.3)mmol/L犦(P=0.04);生存组血糖水平低于 相似文献
8.
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3年3月至5月在本院收治的70例SARS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治愈出院63例,死亡7例,平均住院16.9d。(2)激素治疗:11例未接受激素治疗,平均住院16.8d;59例采用甲泼尼龙40~640mg/d,其中小剂量组23例,40~80mg/d,平均住院15d;中剂量组27例,治疗剂量120~240mg/d,平均住院18.5d;大剂量组9例,320~640mg/d,平均住院17.9d。结论 早期、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明显改善SAR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病变进展程度,加快肺部病变的吸收。但目前的数据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不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血清中补体C3和C4、C反应蛋白 (CRP)、前白蛋白 (PA)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透射比浊法检测 5 4例临床诊断的SARS患者、2 0例其他肺炎患者和 3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C3、C4、CRP和PA的含量。结果 SARS组C3为 (1 18± 0 4 2 )g/L ,C4为 (1 15± 0 5 6 ) g/L ,CRP为 (10 5 2± 8 77)mg/L ,PA为 (10 7± 34)mg/L ;对照组C3为 (1 11± 0 5 6 )g/L ,C4为 (0 38± 0 2 6 ) g/L ,CRP为 (0 4 2± 0 2 6 )mg/L ,PA为(376± 74 )mg/L ;肺炎组C3为 (1 30± 0 4 6 ) g/L ,C4为 (0 5 7± 0 31) g/L ,CRP为 (0 88± 0 4 3)mg/L ,PA为 (2 91± 76 )mg/L。SARS患者PA明显降低 ,C4和CRP则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各组C3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检测急性时相蛋白C4、CRP和PA有助于SARS的早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家庭因素在本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截至 5月 1 5日止 ,在广东省 1 5 1 2例SARS病例中 ,6 0户家庭出现聚集性病例 ,共 1 91例 ,占全省病例总数的1 2 6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为 9 9% ,高于全省平均病死率 (3 7% ) (P <0 0 1 )。家庭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2 0 0 3年 1月至 3月 ,占家庭聚集性病例总数的 90 6 % (1 73/ 1 91 )。病例以 30~ 4 9岁青壮年为主 ,占 5 2 9% (1 0 1 / 1 91 ) ;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 ,占 1 3 6 % (2 6 / 1 91 ) ,其次为饮食、服务人员 ,占 1 2 6 % (2 4 / 1 91 )。 4 1 7%家庭的首发病例在发病前两周有明确或可疑接触史。在 1 2 9例家庭聚集二代感染病例中可能因陪护或探病感染发病的有 4 2户 ,共 92例 ,占71 3%。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 7d。结论 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较高 ,家庭聚集性病例有较大比例可能在医院内感染 ,但家庭密切接触也是造成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 ,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及早对病例进行家庭隔离可以减少聚集性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