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构建SD大鼠鱼藤酮慢性中毒模型,同时对SD大鼠组织标本(脑组织和肝脏)进行线粒体DNA突变的初步探索,为后续实验提供线索。方法将75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0.5 mg/(kg·d)鱼藤酮皮下注射4~8周,共45只;空白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4~8周,共15只;对照组:相同体积的二甲基亚砜(DMSO)皮下注射4~8周,共15只。其中实验组随机分为1、2、3小组,每小组15只;空白组和对照组也分别分为1、2、3小组,每小组5只。每组内相应的1、2、3小组分别在实验的第4、6、8周处死老鼠并留取相应的组织标本(中脑组织和肝脏),存储于-80℃冰箱中待用。在实验组的每个小组内分别随机选取3对组织标本,共9对;在空白组和对照组的每个小组内分别随机选取1对组织标本,共6对。随后进行组织DNA提取,采用2对引物进行长PCR并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同时设计并利用线粒体DNA引物,用一代测序的方法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实验中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行为学测试。结果1)实验组大鼠在实验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毒症状。在体重增长速度上与对照组和空白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行为学上,实验组大鼠亦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行为学异常(P0.05)。2)大鼠脑以及肝脏组织的长PCR凝胶电泳结果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条带;所有测序突变(缺失、插入、点突变)均为大鼠固有突变。结论 0.5 mg/(kg·d)鱼藤酮皮下注射4~8周可导致SD大鼠鱼藤酮慢性中毒。SD幼鼠的选择、鱼藤酮剂量及作用时间、一代测序等多种因素可能是导致本次实验未检测到有意义的线粒体DNA突变的原因。因此,后续实验应做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帕金森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变是神经元内可见路易小体,α-突触核蛋白聚集形成难以清除的寡聚体。细胞自噬有助于清除胞内损伤的细胞器与蛋白,维持细胞稳态,而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可能与胞内自噬障碍有关。百可利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促进寡聚体清除等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调控自噬过程有关。方法建立鱼藤酮损伤SH-SY5Y细胞模型,考察百可利对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考察鱼藤酮损伤与百可利作用后细胞内α-syn变化,并探究不同时间点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表达变化。选取适宜的损伤时间,提取不同组别细胞总蛋白,观察不同浓度的百可利对LC3B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直接观察细胞中LC3B荧光的表达含量,并考察百可利对LC3B荧光强度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究不同组别细胞蛋白中自噬上游AMPK、m TOR与自噬过程中ULK表达变化,考察自噬上游过程是否被激活。结果百可利对鱼藤酮损伤后的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不仅提高细胞生存率,还抑制LDH过度释放,抑制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寡聚物积聚。在鱼藤酮损伤的SH-SY5Y细胞模型中,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表达量随损伤时间增加而增加。鱼藤酮损伤24 h时,受损细胞中LC3B表达明显增加,给予百可利的细胞中LC3B含量显著下调。免疫荧光结果也证明鱼藤酮促进LC3B荧光强度增加,而百可利不仅抑制核损伤,还能降低过度增加的荧光含量。同时,鱼藤酮损伤细胞中自噬调节蛋白AMPK/m TOR/ULK均明显上调,而百可利有助于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百可利通过提高细胞生存率,降低LDH表达,减少α-突触核蛋白毒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鱼藤酮损伤促进细胞内自噬过程的活化,百可利在抑制细胞凋亡的同时,还通过调控自噬活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与对自噬体与溶酶体合成过程的调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鱼藤酮(5 μmol/L)处理PC12细胞,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和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状态.同时以Notch信号抑制剂(2S)-N-N-(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10 μmol/L)处理上述PC12细胞,观察Notch信号通路抑制后PC12细胞对鱼藤酮处理的凋亡反应,分析Notch信号通路与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鱼藤酮显著诱导PC12细胞凋亡[(35.6±5.4)%,P<0.05]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升高(0.52±0.15,P<0.05),并活化其Notch/Jagged1信号通路.DAPT显著抑制鱼藤酮诱导的Notch/Jagged1信号通路活化并降低PC12细胞凋亡率[(9.8±3.1)%,P<0.05]和Caspase-3活性(0.16 ±0.06,P<0.05).结论 Notch信号通路活化是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鱼藤酮处理大鼠脑内单胺囊泡转运体2(VMAT2)。色氨酸羟化酶(TPH)及5—羟色胺(5—HT)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5—HT能神经元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3d或28d制作大鼠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分析VMAT2在大鼠黑质、中缝背核和尾壳核以及TPH、5—HT在中缝背核的表达变化;以透射电镜观察轴突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鱼藤酮毒性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鱼藤酮3d组:(1)鱼藤酮组大鼠黑质、中缝背核VMAT2的表达增加,免疫反应强度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尾壳核VMAT2的表达减弱,免疫反应强度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鱼藤酮组大鼠中缝背核TPH、5—HT的表达减少,免疫反应强度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鱼藤酮处理大鼠中缝背核轴突变性、其内微管解聚。鱼藤酮28d组:(1)鱼藤酮组大鼠黑质、中缝背核及尾壳核VMAT2的表达均减弱,免疫反应强度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2)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组大鼠中缝背核TPH、5—HT的表达降低,免疫反应强度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鱼藤酮降低5—HT能神经元TPH、5—HT的表达,其毒性作用可能与轴突微管解聚导致突触囊泡VMAT2轴浆顺行转运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6.
槲皮素抑制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鱼藤酮诱导损伤PC12细胞,经300 μmol/L槲皮素预处理后,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与鱼藤酮组相比,槲皮素加鱼藤酮处理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善,凋亡率降至6.3%(P<0.01),Bcl-2表达增加(P<0.01),Bax表达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上升(P<0.01)。结论: 槲皮素对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的表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常宇涛  罗晓光  任艳 《解剖科学进展》2011,17(3):239-241,245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激活小胶质细胞(MG)对黑质损伤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SNpc)内注入LPS激活MG后,隔48h于原位注射高、低剂量鱼藤酮(BT)分别建立重度及轻度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离子钙结合转接分子1(Ib 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鱼藤酮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存活率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 BV-2细胞以5×10^7/L密度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中,分别加入鱼藤酮0、1×10^-11、1×10^-10、1×10^-9、1×10^-8、1×10^-7、1×10^-6、1×10^-5 mol/L后0、6、12、24、48、72 h等测定细胞存活率。另以1×10^-8 mol/L鱼藤酮干预BV-2细胞48 h,测定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总巯基、超氧阴离子和NO含量并与未给予鱼藤酮干预的对照组比较。结果5×10^7/L BV-2细胞于0、6、12、24、48、72 h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035±0.001、0.132±0.006、0.334±0.017、1.073±0.044、2.272±0.172、0.776±0.032,可见48 h达到细胞生长曲线的峰值。鱼藤酮(1×10^-6 mol/L )干预 BV-2细胞24、48、72 h 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至(63.4±10.1)%、(51.7±12.2)%、(33.9±11.2)%;鱼藤酮(1×10^-7 mol/L)干预BV-2细胞72 h细胞存活率降低至(50.8±2.9)%。1×10^-8 mol/L 鱼藤酮干预48 h 后 BV-2细胞上清液一氧化氮水平达(27.6±6.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2.5)μmol/L (t=-2.135, P=0.044)。结论鱼藤酮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但是超出此浓度范围时则可能导致小胶质细胞存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Mirabijalone-B的抗肿瘤效应及对DNA拓扑异构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化合物Mirabijalone-B(MB)的抗肿瘤活性及对DNA拓扑异构酶(TOPO)活性的影响。方法以5株人肿瘤细胞株为模型,采用改良MTT法检测化合物MB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质粒pBR322超螺旋DNA为底物,采用凝胶电泳分别检测MB对TOPOⅠ、Ⅱ介导的pBR322DNA解旋反应的影响。结果化合物MB对5株人肿瘤细胞株K562、HL-60、A549、Bel-7402和SGC-7901生长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73、1.26、4.44、1.93和3.55mg.L-1;MB在80和16mg·mL-1浓度时,分别完全抑制TOPOⅠ、Ⅱ介导的pBR322超螺旋DNA的解旋反应;但在无TO-PO存在的条件下,MB对pBR322超螺旋DNA的解旋反应无直接影响。结论化合物MB体外明显抑制人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对DNATOPO尤其是TOPOⅡ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剂量鱼藤酮对乳鼠中脑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Wistar乳鼠中脑黑质脑片进行培养,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多巴胺神经元毁损情况,western-blot测定各组脑片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含量,扫描电镜观察脑片超微病理结构变化.结果 黑质脑片多巴胺神经元的数目随鱼藤酮浓度及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的超微病理显示氧化应激性损害,α-Synuclein的含量随鱼藤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依达拉奉 鱼藤酮组较鱼藤酮组能够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并使α-Synuclein的表达量减少.结论 成功利用黑质脑片器官型培养体系建立了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模型;低剂量鱼藤酮导致选择性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并导致α-Synuclein的含量增加,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