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102篇
药学   86篇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肩难产的综合预防措施.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4年5月以前的PubMed数据库、美国EBSCO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以“shoulder dystocia and prevention”为主题词检索英文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文献研究类型仅限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研究对象为经阴道分娩产妇,干预措施包括孕期管理、预防性引产、预防性剖宫产术,预防性肩难产处理.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以肩难产发生率作为终点指标.结果 共有16篇英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发表时间为1993-2009年.(1)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孕期干预:有2篇文献比较了GDM孕妇的孕期干预(干预组)与不干预(不干预组)对肩难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组肩难产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干预组(OR=0.40,95% CI为0.21~0.75,P=0.004).(2)对GDM孕妇的孕期严格干预:5篇文献比较了GDM孕妇的孕期严格干预(饮食控制+胰岛素应用;严格干预组)与不严格干预(单纯饮食控制等;不严格干预组)对肩难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严格干预组肩难产发生率显著低于不严格干预组(OR=0.29,95%CI为0.11~ 0.73,P=0.009).(3)非糖尿病孕妇可疑巨大儿者引产:有4篇文献比较了非糖尿病孕妇可疑巨大儿者提前引产(提前引产组)对肩难产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前引产组肩难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5,95%CI为0.41~ 1.75,P=0.660).(4)GDM孕妇引产:有2篇文献比较了GDM孕妇提前引产(孕38~ 39周;提前引产组)对肩难产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前引产组肩难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8,95%CI为0.03~ 0.97,P=0.050);只与对照组中孕40周以后分娩者比较,提前引产组肩难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0.13,95% CI为0.02~ 0.75,P=0.020).(5)GDM孕妇可疑巨大儿者提前终止妊娠:仅有1篇文献比较了GDM孕妇中可疑巨大儿者提前终止妊娠(提前终止妊娠)对肩难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前终止妊娠组的肩难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4,95%CI为0.12~ 0.99,P=0.050).(6)产时预防性干预(产时干预组)对肩难产发生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比较了产时胎头娩出后行预防性干预对肩难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产时干预组肩难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4,95%CI为0.16~ 1.18,P=0.100).结论 对有肩难产高危因素的孕妇适当进行临床措施的干预,可明显降低肩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超声估重(SFEW)公式预测巨大胎儿的准确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629例巨大儿,根据体质量分为A组和B组;将产前超声所测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及股骨长(FL)代入不同公式,比较SFEW预测值与出生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 不同估算公式SFEW测值均明显低于实测值(P均<0.001),其中Hadlock公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最小;产前超声生物学测值与出生后实测体质量及身长低度相关(rs<0.50)。B组身长、体质量指数(BMI)及各超声生物学测值均明显大于A组(P均<0.05);不同公式计算B组误差均明显大于A组(P均<0.05)。结论 SFEW有效可行,但易低估胎儿体质量,各公式参数不能充分体现巨大胎儿躯干外脂肪分布差异对体质量的影响可能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确诊断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巨大胎儿诊断的相关因素:分娩方式、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并与同期分娩的单胎正常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巨大胎儿组母亲身高、孕期增长体重、孕产次、年龄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巨大胎儿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剖宫产率为72.09%,高于对照组31.01%。结论:根据B超检查胎儿各径线数值,综合产妇孕期增重、孕产次、身高及宫高、腹围有关因素可提高巨大胎儿的诊断率。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2001-2009年江苏省昆山市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的33 631名孕产妇与单胎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母亲孕前糖尿病和及其他因素,以产检期内体重变化为研究变量,按照初次产检时BMI进行分层,以此探究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关联.孕期周体重(kg)变化=(末次产检体重-初次产检体重)/(末次产检孕周-初次产检孕周).结果 昆山市在2001-2009年的9年间低出生体重平均发生率为1.86%;而巨大胎儿发生率则相对较高(8.47%).以初次产检BMI进行分层,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体重偏低组,第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 <2500 g)胎儿发生风险;在体重正常组,第二、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及正常组其第四分位现患比值比(POR及其95%CI分别为0.51(0.32 ~0.80)和0.58(0.42 ~ 0.79);趋势检验显示,随着孕期增重变化水平增加,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在逐渐降低.对巨大胎儿(≥4000 g),产妇不论是偏瘦还是肥胖,高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均可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其第四分位体重变化水平的POR值(95%CI)分别为4.69(2.82 ~ 7.81)、4.15(3.43~5.03)、3.64(2.62~ 5.06)和1.96(1.48 ~ 2.60);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巨大胎儿风险亦逐渐增加.结论 在偏瘦及体重正常组的孕妇,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低出生体重胎儿风险逐渐减小;不论产妇是偏瘦还是肥胖,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胎儿的分娩时机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所接收的1545例分娩孕妇的生产情况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这些孕妇均为单胎。在所有胎儿中,有240例巨大胎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占到了胎儿总数的15.53%,在这些巨大胎儿中,有6例出现了臂丛神经损伤、难产,其比例占到了0.15%,在所有巨大胎儿中,没有出现围生期死亡的婴儿。在所有巨大胎儿的母亲中,有12例产妇在妊娠期患有糖尿病,其比例占到了0.05%。结果巨大胎儿一般与产妇在怀孕期间的多食少动、遗传基因、妊娠期间的合并糖尿病以及产妇的超重等方面的情况有关,与对照组的相比,怀有巨大胎儿的产妇更容易出现难产的情况。此类产妇的分娩方式一般是以剖宫产为主,其概率达到了72.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8%。结论在孕妇怀孕期间,一定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监护,以此来避免巨大婴儿的发生。此外,还必须在孕妇生产前对其股骨长径、胎儿的双顶径以及孕妇的腹围、宫高、分娩预期、身高、体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诊断。在产妇的分娩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孕妇的分娩方式以及分娩时机进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因巨大胎儿、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前置胎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等因素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的孕妇,均有产后出血的倾向,如何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关系到产妇的预后。我院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有产科剖宫产指征并存在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胎儿对母婴的影响,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巨大胎儿的足月产妇,并以同期分娩正常体质量新生儿的足月单胎产妇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胎儿多发生于经产妇;巨大胎儿组中产后出血、肩难产、软产道裂伤、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胎儿组中阴道分娩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探索并使用正确的产前预测巨大胎儿的方法,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妊娠期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及营养不足)对大鼠糖、脂代谢及子代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从确定妊娠第1天起按摄入食物的不同,分别分为高脂高热量组、正常饮食组及低热量饮食组,每组10只.比较孕鼠妊娠期体重变化以及妊娠晚期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胰岛素的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的差异,观察各组子代出生体重及仔鼠巨大儿和低体重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或DunnettT3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脂高热量饮食组大鼠妊娠期体重明显增加,妊娠晚期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68±0.13) mmol/L及(0.57±0.04) mmol/L,均高于正常饮食组[(0.78±0.08) mmol/L及(0.35±0.07) mmol/L),P均<0.01],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饮食组[(0.56±0.06) mmol/L与(1.09±0.08) mmol/L,P<0.05];低热量饮食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0.47±0.06) mmol/L、(0.21±0.06) mmol/L及(0.42±0.05) mmol/L],均低于正常饮食组(P均<0.05).营养不良组(高脂高热量饮食组和低热量饮食组)孕鼠均出现了糖耐量受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高脂高热量饮食组鼠妊娠晚期空腹血糖高于正常饮食组[(6.63±0.53) mmol/L与(4.90±0.26) mmol/L,P<0.05],低热量饮食组空腹血糖为(4.18±0.26) mmol/L,与正常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鼠妊娠晚期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脂高热量饮食组子代平均出生体重高于正常饮食组[(6.14±0.31)g与(5.73±0.26)g,P<0.05],仔鼠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饮食组[19.20%(19/99)与7.84%(8/102),P<0.05];低热量饮食组子代平均出生体重为(4.54±0.23)g,低于正常饮食组(P<0.05),仔鼠巨大儿发生率为13.40%(11/76),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正常饮食组[15.90%(13/76)与3.92%(4/102),P<0.05];仔鼠总数量少于正常饮食组(76只与102只)(P<0.05),高脂高热量饮食组仔鼠总数量为99只,少于正常饮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营养不良可引起大鼠妊娠期脂质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抵抗,同时也对子代出生体重,包括仔鼠巨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临床相关因素,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 BMI)、孕期增重与非糖尿病巨大胎儿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2012年足月(孕周≥37周~42周)出生的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32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325名作为对照,分析比较2组新生儿母亲的年龄、产次、身高、孕周、孕期增重、孕前及产时BMI、宫高、腹围及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母亲的孕前BMI、孕期增重、产时BMI、宫高、腹围、宫高+腹围、孕龄和身高及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双顶径+股骨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胎儿双顶径、双顶径+股骨长、股骨长及胎儿母亲孕期增重与巨大胎儿体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密切相关。对于孕期增重过多的孕妇,通过胎儿双顶径+股骨长测定,能够提高非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产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测量多项指标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以在某院出生的15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分娩前3天内超声测量胎儿体重、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分析胎儿体重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560例单胎足月胎儿,体重(3320.13±512.13)g,双顶径(92.75±4.29)mm,腹围(343.76±22.27)mm,股骨(71.20±3.37)mm.胎儿体重与双顶径、腹围和股骨之间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在0.672~0.767,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体重与腹围相关性最大,双顶径次之,股骨长最小.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利用胎儿腹围、股骨长和双顶径来判定巨大儿的截断值分别为355.00mm、73.50mm和95.50mm, 灵敏度分别为68.8%、68.8%和62.5%, 特异度分别为77.9%、79.2%和76.6%.结论:分娩前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股骨长、双顶径可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腹围大于355mm、股骨大于73.50mm、双顶径大于95.5mm对预测巨大儿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