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儿童青少年的骨龄发育特点,探讨超重、肥胖及消瘦与骨龄发育提前或落后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CHN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4~18岁7 062例(男3 310例,女3 752例)儿童的左手腕部骨龄进行评价,利用“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评估系统”计算体质指数Z值(BMIZ),BMIZ<-2为消瘦组,BMIZ>+1和BMIZ>+2分别为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不同性别和营养状况下骨龄年龄差(BAD)的差异,并对超重、肥胖儿童骨龄提前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消瘦和正常儿童平均骨龄与年龄相符,超重、肥胖儿童骨龄提前,且女童提前幅度大于男童,超重男、女童分别提前1.10岁和1.36岁(P=0.000);肥胖男、女童分别提前1.60岁和1.78岁(P=0.000)。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男、女童骨龄提前的风险分别增加2.358倍(95% CI:2.759~4.086)和2.483倍(95% CI:2.928~4.144);肥胖男、女童骨龄提前的风险分别增加5.820倍(95% CI:5.066~9.181)和7.537倍(95% CI:6.319~11.534);消瘦男、女童骨龄落后的风险分别增加1.540倍(95% CI:1.481~4.355)和3.790倍(95% CI:2.245~10.221)(P均<0.05)。结论 超重肥胖增加骨龄提前的风险,超重男、女童骨龄提前风险接近,肥胖女童骨龄提前风险大于男童。消瘦增加骨龄落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4~7岁儿童乳恒牙替换及其与体格生长的关系,分析恒牙发育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4~7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6—10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共37973名儿童,其中男19035名,女18938名。6岁以下每6个月为1组,6~<7岁1岁为1组。现场检查乳牙脱落、恒牙萌出情况,测量身高、体重等,并依据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计算体格指标Z分值。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方法计算换牙年龄。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分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并利用199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乳恒牙替换相关数据,分析恒牙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九市37973名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换牙率逐渐增加,从4.0~<4.5岁的0.6%(42/7568)增长至5.5~<6.0岁的30.3%(2295/7583),6.0~<7.0岁达到74.5%(5680/7627)。除4.0~4.5岁组外,无论城郊男童换牙率均低于女童(P均<0.05);城区换牙率(男5.5~<6.0岁、女4.5~<5.0岁组之后)略高于郊区,如6.0~<7.0岁组男童城郊分别为74.2%(1427/1924)、69.2%(1305/1885)(χ2=11.446,P<0.01)。九市儿童换牙年龄为6.00(95%CI:5.98~6.01)岁。换牙年龄的第3~97百分位变化范围为4.88~7.11岁。女童中位换牙年龄(5.94岁)早于男童(6.06岁);城区(5.94岁)早于郊区(6.05岁);北片(5.97岁)、中片地区(5.97岁)略早于南片地区(6.05岁)。已换牙儿童体重、身高、体质指数Z分值均高于未换牙儿童(0.35±1.17比0.03±1.13、0.32±1.00比0.03±1.02、0.23±1.16比0.04±1.13,t=20.81、21.67、12.09,P均<0.05)。与1995年相比,2015年5.0岁以后儿童换牙率明显提高,如城区男童6.0~<7.0岁组1995年为63.8%(1146/1796),2015年提高至74.2%(1427/1924)(χ2=46.748,P<0.01);中位换牙年龄2015年较1995年提前0.24岁。结论九市4~7岁儿童换牙年龄女童早于男童,城区早于郊区,北、中片早于南片地区。换牙早晚与体格生长水平有关。近20年换牙年龄存在小幅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中国1988与Fenton 2003新生儿生长参照值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别, 为合理选择新生儿生长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1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南、北方2所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用中国1988及Fenton 2003参照值评估不同胎龄新生儿的初生状态, 比较两种参照值的生长评价结果。结果 1)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中国1988参照值相比37周之前较低, 之后较高;与Fenton 2003相比32周之前差别不明显, 之后略低。出生体重的第10、50百分位(P10, P50)曲线形态与两种参照值曲线一致;而第90百分位(P90)与中国1988参照值曲线存在较大差别, 但与Fenton 2003参照曲线基本一致。2)按中国1988、Fenton 2003参照值计算体重Z值分别为0.18(95%CI:0.17~0.20)、-0.16(95%CI:-0.18~-0.15)。3)37周之前采用中国1988参照值和Fenton 2003参照值的小于胎龄儿(small-for-gestational-age, SGA)检出率分别为16.7%、12.4%, 而37周后分别为5.9%、7.2%;37周之前两者的大于胎龄儿(large-for-gestational-age, LGA)检出率分别为3.8%、6.1%, 37周后分别为17.8%、4.4%。结论 两种参照值的评价结果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1988参照值会筛检出更多的早产SGA儿、足月LGA儿, 而Fenton 2003则筛检出更多的早产LGA儿和足月SGA儿。两种参照值的应用比较结果提示Fenton 2003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身高、体重生长规律及反映规律的简单数学模型.方法 采用"2005年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及"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所获得的0~18岁儿童的身高、体重数据.0~6岁身高和体重曲线采用LMS法拟合,6~18岁数据采用三次样条函数平滑修匀和修正LMS法转换.生长速度根据生长曲线修匀后获得的数值计算产生.1~10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简单线性模型采用修匀后生长数据建立.结果 (1)我国儿童出生身长约50 cm,3、6、12、24月龄时约61、67、76、88 cm.2~10岁身高增长较为稳定,平均每年增长约6~7 cm.约3岁半和12岁时的身高分别达到出生时2倍和3倍.2~10岁估算公式:身高(cm)=年龄(岁)×6.5+76.(2)出生体重约3.3 kg.出生后第一个3个月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每月体重增加约1.0~1.1 kg;第二个3个月减慢一半,约0.5~0.6 kg,出生后第一年的后6个月又减慢一半,约0.25~0.30 kg.约3、12、24月龄时体重达到出生时的2、3、4倍.1~6岁、7~10岁体重基本呈匀速增加,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 kg和3 kg左右.1~6岁估算公式:体重(kg)=年龄(岁)×2+8,7~10岁:体重(kg)=年龄(岁)×3+2.结论 针对临床实践的需要,总结不同年龄阶段身高、体重的增长规律,提供了0~18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生长速度参考值,同时对1~10岁儿童身高和体重估算公式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中国7岁以下儿童的生长标准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基于2015年儿童生长发育国家调查数据,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5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9个城市调查7岁以下健康儿童83 628名。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按照统一的测量方法获得儿童体重、身长(身高)和头围的测量值。采用基于偏度、位置和变异的曲线平滑方法建立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生长曲线模型。将新建立的生长标准各指标的标准差单位曲线与2009年参照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制订出7岁以下男、女童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高)、年龄的头围、身长(身高)的体重、年龄的体质指数的百分位数(P3、P10、P25、P50、P75、P90、P97)和标准差单位(-3、-2、-1、0、+1、+2、+3)标准值。与2009年参照标准相比, 体重在P50上差值为-0.1~0.4 kg, 身长(身高)在P50上差值为0.1~1.3 cm, 头围在P50上差值为-0.2~0.2 cm, 身长(身高)的体重在P50上差值为-0.2~0.5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定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为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比例及营养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13个城市调查出生胎龄24~42周单胎活产新生儿24375名,排除了影响参照标准建立的母亲和新生儿因素。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构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百分位数(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参照值及生长曲线。将研制的参照标准与我国1988年数值、INTERGROWTH项目及美国相关参照值进行比较。结果:24375名新生儿中早产儿12264名(男7042名、女5222名),足月儿12111名(男6155名、女5956名)。研制出出生胎龄24~42周男、女新生儿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百分位数生长参照值及生长曲线。男新生儿体重身长比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0.2 kg/m,男新生儿体质指数在不同出生胎龄P 10、P 50、P 90上比女新生儿高0.1~0.3 kg/m2。体重身长比和体质指数曲线在高百分位数上、重量指数曲线在高、低百分位数上与我国1988年数值均有较大差异,如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重量指数与我国1988年数值在P 90上的差值范围分别为-1.09~0.40 kg/m、-1.19~0.92 kg/m2、-0.64~0.81 kg/m3。体重身长比曲线与INTERGROWTH项目参照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17~0.20 kg/m,出生胎龄≤32周时在P 90上低0.02~0.40 kg/m、在P 10上高0.13~0.41 kg/m。体质指数曲线与美国参照值差异较为明显,在P 50上的差值范围-0.47~0.17 kg/m2,出生胎龄≥37周时在P 90上低0.53~1.10 kg/m2但≤28周时高0.17~0.45 kg/m2。结论:建立中国出生胎龄24~42周新生儿不同性别的体重身长比、体质指数和重量指数的标准化参照值,可供临床及相关科研工作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父母身高对7岁以下儿童身高的影响效应,为个体儿童生长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父母身高信息完整的161 297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参照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计算儿童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和父母身高中值的Z分值,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儿童身高与父身高、母身高、父母身高中值的相关性,并按父母身高分组,比较各组儿童身高的差异。 结果 1)儿童身高与父身高、母身高和父母身高中值正相关(r=0.13~0.42,P<0.05),且与父母身高中值的相关系数最高;2)按父母身高中值分为矮身材、偏矮、中等偏下、中等偏上、较高、高身材6组,各组儿童平均身高依次递增,父母矮身材组儿童身高比父母高身材组低1.9~14.7 cm,年龄越大差值越大;3)父母身高偏矮组子女身高第3百分位(P3)比中国儿童身高标准P3低0.6~4.8 cm,而父母较高身材组P3则比身高标准P3高0.6~4.7 cm;4)父母矮身材、偏矮、中等偏下、中等偏上、较高和高身材组的儿童身高Z分值与父母身高中值Z分值差值依次为1.27±0.99、0.61±0.92、0.18±0.89、-0.19±0.90、-0.61±0.93、-1.17±0.92。结论 7岁以下儿童身高与父母身高正相关;矮身材父母的子女身高明显低于高身材父母子女;矮身材父母子女身高高于家庭遗传身高;个体儿童身高评估和解释时,不可忽视父母身高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振敏  于文方 《中国康复》1992,7(4):147-150
智力残疾(简称智残)儿童是全国残疾儿童中最突出的问题,不仅人数最多,而且严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掌握我国智残儿童的现状和致残因素,提出防治和干预措施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现将全国残疾人调查结果简述如下。样本范围和调查方法一、样本范围:按照《调查方案》,采用分层、等距、整群抽样方法,以1987年4  相似文献   
10.
肥胖儿童的运动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对象北京某小学单纯性肥胖儿童(体重超过WHO身高标准体重20%以上的非病理性肥胖者)24名,均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另选正常对照组儿童21名。治疗组、非治疗组、正常组的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0/2、9/3、17/4;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