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科学估计女性性工作者相关高危行为的敏感问题特征,为制定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方法于2011年5月~2011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下随机应答技术,对四川省西昌市404名女性性工作者,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为(25.9±6.2)岁;85.6%专职从事性服务工作;最近一个月平均性服务次数为(39.1±4.5)次;93.5%在性服务过程中一直全程使用安全套;57.0%同意卖淫合法化;最近一年从未进行性病和艾滋病检测的比例分别为70.1%和55.7%。结论西昌市女性性工作者几乎都是专职从事商业性性服务,且性服务次数频繁,未进行艾滋病、性病检测比例高,需加强健康教育和采取有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2010年1-5月在苏州市金阊区进行了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疾病史、高血压家族史等,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等指标;并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水平。按照性别相同,年龄相差±4岁为条件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从该横断面研究中选择高血压患者197例及正常血压者197人,于2016年5月检测这197对研究对象血清中Klotho蛋白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按照Klotho蛋白水平的四分位数(206.48,206.48~290.48,209.49~430.27,430.27ng/L)进行分组,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197对研究对象中男性60对,女性137对,年龄(51.7±8.7)岁,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中位数(P_(25)~P_(75))为290.48(206.48~430.27)ng/L,其中高血压患者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血压者[269.67(206.22~359.83)比313.95(218.46~483.39)ng/L,P=0.004]。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与Klotho蛋白水平最高四分位组相比,第1、2、3分位组患高血压的OR(95%CI)分别为2.46(1.40~4.31),2.24(1.24~4.02)和1.98(1.12~3.51)。在调整年龄、生活方式、高血压家族史、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后,与Klotho蛋白水平最高四分位组比较,其余3组患高血压的OR(95%CI)分别为2.01(1.08~3.71),2.29(1.20~4.39)和1.55(0.82~2.92)。结论低水平的血清Klotho蛋白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危险因素的聚集与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的关联性,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来自中国5个省份中5个城市的市区、镇和农村,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6 954名婴幼儿。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面访调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估计低出生体质量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母亲民族、性别、出生地区等因素后,妊高征、生育胎次≥2次及早产这3个因素均与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相关联(均P〈0.01);进一步分析危险因素聚集性,在调整母亲民族、性别、出生地区等因素后发现,与无危险因素聚集比较,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的危险性越高(趋势检验χ2=550.3,P〈0.01),早产、胎次≥2、妊高征、孕期贫血这4个危险因素聚集1、2和≥3个的OR值分别为6.311(95%CI为5.024~7.926)、27.49(95%CI为19.80~38.18)和35.04(95%CI为15.66~78.40);危险因素聚集2个及以上的OR值均高于1项的OR值。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全国抽取了5个省份中的5个城市为研究现场,每个城市抽取一个或几个社区为城市人群,一个乡镇或自然村为农村人群。调查对象是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有效人数为16 880。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婴幼儿一般状况、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产期健康状况、母亲流/引产情况等,用卡方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2.88%,巨大儿发生率为10.31%。男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孩(P〈0.01),城市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农村(P〈0.01),5个地区的巨大儿发生率不同(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性别、出生地区、母亲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孕期疾病史、胎儿产期、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有关(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婴、城市出生、母亲生育年龄≥30岁、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流产史和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无关(P〉0.05)。结论我国巨大儿发生率偏高,男性胎儿、城市人口、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去6年内昆山地区早产儿危险因素。方法:以2004-2009年昆山市妇幼保健所在登记孕产妇与产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母亲孕前糖尿病和及其他因素,以早产儿母亲年龄、民族为配对条件,采用1∶3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母亲职业为干部/科技工作者/军人(OR=0.70,95%CI:0.49~0.99)、有人工流产史、产前检查6次以上、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0.42,95%CI:0.19~0.89)是早产儿的保护性因素;而母亲为经产妇(OR=1.27,95%CI:1.01~1.62)、男性胎儿(OR=1.53,95%CI:1.28~1.83)是早产儿的危险因素;未发现随着父亲吸烟、饮酒剂量增加而有母亲生产早产儿风险的增加。结论:母亲职业为干部/科技工作者/军人、有人工流产史、产前检查6次及以上、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是早产儿保护性因素;而母亲有生产史、男性胎儿是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2001-2009年江苏省昆山市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的33 631名孕产妇与单胎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母亲孕前糖尿病和及其他因素,以产检期内体重变化为研究变量,按照初次产检时BMI进行分层,以此探究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关联.孕期周体重(kg)变化=(末次产检体重-初次产检体重)/(末次产检孕周-初次产检孕周).结果 昆山市在2001-2009年的9年间低出生体重平均发生率为1.86%;而巨大胎儿发生率则相对较高(8.47%).以初次产检BMI进行分层,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体重偏低组,第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 <2500 g)胎儿发生风险;在体重正常组,第二、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及正常组其第四分位现患比值比(POR及其95%CI分别为0.51(0.32 ~0.80)和0.58(0.42 ~ 0.79);趋势检验显示,随着孕期增重变化水平增加,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在逐渐降低.对巨大胎儿(≥4000 g),产妇不论是偏瘦还是肥胖,高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均可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其第四分位体重变化水平的POR值(95%CI)分别为4.69(2.82 ~ 7.81)、4.15(3.43~5.03)、3.64(2.62~ 5.06)和1.96(1.48 ~ 2.60);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巨大胎儿风险亦逐渐增加.结论 在偏瘦及体重正常组的孕妇,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低出生体重胎儿风险逐渐减小;不论产妇是偏瘦还是肥胖,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2001-2009年江苏省昆山市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的33 631名孕产妇与单胎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母亲孕前糖尿病和及其他因素,以产检期内体重变化为研究变量,按照初次产检时BMI进行分层,以此探究孕期体重变化与胎儿出生体重之间关联.孕期周体重(kg)变化=(末次产检体重-初次产检体重)/(末次产检孕周-初次产检孕周).结果 昆山市在2001-2009年的9年间低出生体重平均发生率为1.86%;而巨大胎儿发生率则相对较高(8.47%).以初次产检BMI进行分层,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体重偏低组,第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 <2500 g)胎儿发生风险;在体重正常组,第二、三、四分位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可减少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及正常组其第四分位现患比值比(POR及其95%CI分别为0.51(0.32 ~0.80)和0.58(0.42 ~ 0.79);趋势检验显示,随着孕期增重变化水平增加,低出生体重胎儿发生风险在逐渐降低.对巨大胎儿(≥4000 g),产妇不论是偏瘦还是肥胖,高水平的孕期体重变化均可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体重偏低、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其第四分位体重变化水平的POR值(95%CI)分别为4.69(2.82 ~ 7.81)、4.15(3.43~5.03)、3.64(2.62~ 5.06)和1.96(1.48 ~ 2.60);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巨大胎儿风险亦逐渐增加.结论 在偏瘦及体重正常组的孕妇,随着孕期体重变化水平增加,分娩低出生体重胎儿风险逐渐减小;不论产妇是偏瘦还是肥胖,随着孕期体重的增加,巨大胎儿发生风险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蒙古族居民臀围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为MS病因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苏木和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抽取的32个自然村2 534名蒙古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测。结果调查的2 534名蒙古族居民MS患病率为26.4%,标化患病率为17.1%;男性和女性的MS患病率分别为12.9%和26.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年龄≥30岁、C-反应蛋白对数值(LnCRP)≥1.372 mg/L、臀围≥88 cm和体质指数(BMI)≥24 kg/m2是蒙古族居民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调查对象分为无MS组分、1~2个MS组分和≥3个MS组分进行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臀围的增大,MS的危险性逐步增加,进一步调整年龄、性别、BMI和CRP后,与臀围<88 cm比较,臀围88~、92~和≥97 cm有1~2个MS组分与无组分比较的OR(95%CI)分别为1.191(0.884~1.605)、1.709(1.232~2.370)和2.646(1.538~4.551),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18.046,P<0.001);有≥3个MS组分与无组分比较的OR(95%CI)分别为2.112(1.332~3.349)、4.910(3.084~7.820)和10.931(5.746~20.796),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趋势=73.709,P<0.001)。结论臀围是蒙古族居民发生MS的连续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5(1985-2010)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应用1985、2000和2010年共计18 366人的蒙古族7~18岁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监测年份、性别、城乡间的儿童青少年BMI均数和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5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BMI均数总体变化趋势为逐年升高,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1%、0.5%,6.3%、2.4%和9.1%、6.6%;1985-2000年的15年间超重、肥胖率分别增长了2倍和4倍,2010年时比1985年增长4倍和12倍.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城市男性中分别为1.2%、0,7.9%、3.4%和11.0%、11.8%;农村男性分别为0.6%、0.6%,2.8%、2.1%和9.0%、3.4%;城市女性分别为1.8%、0.3%,8.1%、4.3%和9.4%、8.4%;农村女性分别为4.5%、0.9%,8.8%、2.2%和10.2%、4.5%,各组间不同监测年份其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1985-2010年蒙古族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大幅上升,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常州市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为完善监测系统的各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常州市AFP监测系统2004年至2011年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该市AFP监测指标各年均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报告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疫苗服苗史为88.31%.AFP阳性标本中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为主.在脊髓灰质炎灰病毒中Ⅱ型为该市主要型别.结论 常州市各项AFP监测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重视流动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