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生长早期体重指数(BMI)增幅跨度与儿童期生长水平及发生超重肥胖的关联度,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适度追赶生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温州市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出生的儿童,将其分为低出生体重组和正常出生体重组进行研究。采集两组儿童满月、1周岁及5周岁时的体重、身长,并分别计算BMI。根据WHO《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BMI界值点划分BMI分布区间,获取满月至1周岁BMI增幅跨度。分析不同BMI增幅跨度其5周岁时生长水平及超重肥胖发生概率。结果 低出生体重组BMI增幅在3个及以上跨度的较正常出生体重组高出近1/4;低出生体重组BMI增幅0个跨度与1~2个跨度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各增幅跨度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出生体重儿BMI增幅与生长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满月至周岁BMI处于同一区间的其5周岁体重、身高及BMI均未能达到WHO参考中位数,当BMI增幅达到5个及以上跨度时,体重和BMI高出WHO参考中位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多数低出生体重儿较正常出生体重儿生长关键期BMI增幅跨度更大,BMI增幅跨度在1~2个区间的对今后生长及超重肥胖的控制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对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独立及联合效应。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省某医科大学选取1 526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睡眠类型、睡眠时间、夜宵、久坐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自评健康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可疑混杂变量后评价睡眠类型、睡眠时间与自评健康的关联性。结果 医学生睡眠类型为晚睡晚起型者最多(664人,43.5%),其次为中间型(442人,29.0%)、早睡早起型(420人,27.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报告人数占42.8%(653人)。不同睡眠类型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报告率不等:与早睡早起型相比,中间型、晚睡晚起型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比例更高,调整OR值(95%CI)分别为1.69(1.23~2.31)、2.43(1.81~3.26),趋势检验P<0.001。与每晚睡眠时间≥8 h者相比,睡眠时间为7、≤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95%CI)分别为1.40(1.07~1.84)、2.38(1.69~3.37),趋势检验P<0.001。睡眠类型与睡眠时间存在联合效应,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早睡早起型且每晚睡眠时间≥8 h的医学生相比,晚睡晚起型且睡眠时间≤6 h者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最大,OR值(95%CI)为6.53(3.53~12.09)。结论 晚睡晚起型及睡眠不足均与医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OR值增加有关联,且两者具有联合效应。建议医学生应尽量早睡早起,并保持充足睡眠,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的代谢产物1,4-苯醌(1,4-BQ)能否活化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以及活性氧(ROS)在线粒体自噬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为受试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1,4-BQ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和1,4-BQ+NAC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蛋白LC3、PINK1和Parkin表达,采用DCFH-DA染色法测定胞内ROS含量。结果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呈正常杆状结构,嵴线分明;1,4-BQ组可见呈椭圆肿胀变形的线粒体和包含双层膜性结构的线粒体自噬体。与对照组比较,1,4-BQ组的LC3-Ⅱ/LC3-Ⅰ比值、PINK1、Parkin蛋白表达和ROS含量均增加(P0.05);1,4-BQ+NAC组的LC3-Ⅱ/LC3-Ⅰ比值、PINK1、Parkin蛋白表达和ROS含量均低于1,4-BQ组(P0.05)。结论 1,4-BQ可诱导PINK1/Parkin途径的线粒体自噬,且ROS在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miR-9、miR-219及Dicer基因时序性表达规律。方法取正常发育至受精后4、8、12、16、20、24、36、48和72 h(hpf)斑马鱼胚胎各约40枚,用Trizol法分别提取总RNA,茎环法反转录为c DNA,用Real-time PCR检测胚胎miR-9、miR-219及Dicer表达量。结果 miR-9、miR-219及Dicer表达水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峰谷变化,不同发育阶段之间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胚胎发育全程的基因平均表达水平相比,miR-9在8 hpf之前表达量较低(P0.05),36 hpf后表达量持续增高,48 hpf和72 hpf时表达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P0.01)。miR-219在8 hpf之前表达量也处于较低水平(P0.05),20 hpf后迅速增高,24hpf时达到峰值,并持续到48 hpf(P0.01)。Dicer在胚胎早期(4 hpf)就有明显表达(P0.05),随后表达水平迅速下降,16 hpf时达到低点(P0.05),然后逐渐回升,直至胚胎末期。结论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miR-9、miR-219及Dicer时序性表达有一定规律,miR-9主要在胚胎后期表达,miR-219主要在胚胎中期表达,Dicer主要在胚胎早期表达,其次在胚胎后期,提示miR-9、miR-219及Dicer参与胚胎发育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 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 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 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 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 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 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 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 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 反射强。术后1个月, 上皮基底细胞恢复, 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 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 反射进一步增强, 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 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 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 P<0.001),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 5.75)、2.50(1.00, 5.75)、79.00(64.25, 94.00)个/mm2, 与术前的347.00(345.00, 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 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 1.01;P=0.259, 0.351)。结论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 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 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龄产妇的妊娠特征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改进母婴保健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保障母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依托温州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中孕产妇保健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9年在温州市助产机构分娩的年龄≥20岁的产妇资料,分高龄组(年龄≥35岁)和适龄组(20~34岁)。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分析高龄与适龄产妇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2015-2019年温州市分娩产妇共536 456人,其中高龄产妇为56 637人(占10.56%),年龄≥40岁的高龄产妇共8 787人(占15.51%),最大年龄为55岁。2015-2019年温州市高龄产妇占产妇总数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1 225.00,P<0.001),二胎及以上产妇数中高龄产妇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χ2趋势=21.64,P<0.001)。高龄产妇的非初胎比例、剖宫产比例均高于适龄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在两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高龄与适龄产妇的妊娠期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和并发症(产后出血、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但是高龄产妇的早产、巨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率未显示逐年增加或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高龄产妇2015-2019年合计的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适龄组(P<0.001)。结论:2015-2019年高龄产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增加,且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产妇,需要妇幼保健及产科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胎盘lncRNA H19/miR-675/PPARα与非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了2014-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正常妊娠、足月分娩且出生体质量≥4 000 g的新生儿为巨大儿组,以出生体质量为2 500~3 999 g且与巨大儿出生时间相差3 d以内的正常出生体质量儿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和胎盘组织样品。采用qPCR检测胎盘组织中lncRNA H19、miR-675和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胎盘组织lncRNA H19、miR-675和PPARα的表达与非GDM巨大儿发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中验证lncRNA H19/miR-675对PPARα的调控作用。结果:非GDM巨大儿组胎盘lncRNA H19和miR-675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PARα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lncRNAH19、miR-675 低表达和PPARα高表达可增加非GDM巨大儿发生风险(lncRNA H19:OR =3.69,95%CI =1.28~10.65;miR-675:OR =3.32,95%CI =1.20~9.19;PPARα:OR =4.71,95%CI =1.63~13.57)。在HTR-8/SVneo细胞中敲低lncRNA H19后,miR-675表达降低,PPA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但敲低lncRNA H19,同时过表达miR-675,PPARα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被抑制。结论:胎盘lncRNA H19/miR-675低表达可增加非GDM巨大儿的发生风险,胎盘PPARα高表达可能部分受lncRNA H19/miR-675的调控,参与了非GDM巨大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瘦素与非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发生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产科选择46例非GDM巨大儿(巨大儿组)和46例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对照组),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产妇和新生儿的基本信息。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脐血AFABP和瘦素浓度,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GDM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脐血中AFABP浓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脐血瘦素浓度在巨大儿组高于对照组(P<0.05)。分层分析发现,在高孕周层及孕期增重过多层,巨大儿组脐血AFABP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男性胎儿层、低孕周(孕周≤39)层及孕期增重正常层,巨大儿组脐血瘦素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脐血低浓度的AFABP会增加非GDM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3.792,95%CI:1.266~11.359,P<0.05),且与胎儿性别、孕周、孕期增重共同影响非GDM巨大儿的发生。结论:脐血中低浓度的AFABP可能会增加非GDM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人群研究的角度了解miRNA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巨大儿”、“大于胎龄儿”和“miRNA”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90篇,剔除重复及相关性不高文献,最终选用17篇文献作为参考,综合分析发现miRNA与巨大儿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涉及的miRNA数量较多,目前尚无明确可预测巨大儿发生的miRNA。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胎盘、母血和新生儿血液中miRNA密切相关,进一步需要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明确可预测巨大儿发生的有意义miR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及其与体重指数(BMI)的交互作用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温州市2014—2016年妊娠早期首次产检的单胎足月分娩的母婴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对暴露(ALT>40 U/L)和非暴露(ALT≤40U/L)组进行1∶4匹配。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妊娠早期ALT水平对异常出生体重的影响, 以及联合妊娠早期BMI的交互作用。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ALT>40 U/L的孕妇分娩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是ALT≤40 U/L孕妇的1.584(95%CI 1.323~1.896)和1.292(95%CI 1.142~1.461)倍。妊娠早期ALT与BMI对巨大儿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2.032, 95%CI 0.307~3.757;归因比(API)=0.448, 95%CI 0.221~0.684;交互作用指数(S)=2.348, 95%CI 1.274~4.324]。但未发现ALT与BMI对LGA的发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也未发现妊娠早期ALT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