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23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8篇
  3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术后存活的SD大鼠随机分为AMI组、卡维地洛大剂量组[30mg/(kg.d)]、卡维地洛小剂量组[2mg/(kg.d)]。给药6周后用导管法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脏组织病理分析。另设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结果与假手术组比,AMI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各心室重量均显著增加,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dp/dtmax)显著降低。与AMI组比,大、小剂量卡维地洛组的LVEDP、心室重量均显著降低,±dp/dtmax显著升高。与卡维地洛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LVEDP及左心室重量下降更明显。结论卡维地洛疗能有效抑制大鼠AMI左室重构并改善血流动力学,且小剂量卡维地洛组疗效优于大剂量组。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8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1~2002年浙江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药物治疗状况。方法调查浙江省23所医院2001—2002年间出院诊断为AMI的806份病史资料。结果男性占72·2%。平均年龄为67·4岁,从胸痛发生至到达医院平均时间为11h。总静脉溶栓率仅为19·2%,适宜溶栓却未进行溶栓治疗者106例(45·9%)。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实际使用率分别为49·4%、65·4%。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使用率较高,分别为88·2%、73·7%、71·5%。结论浙江省的AMI西医药治疗基本上遵循了指南推荐策略,但与指南要求仍存在差距,尤其是静脉溶栓率偏低。  相似文献   
3.
阿替洛尔和地尔硫治疗高血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替洛尔片和地尔硫缓释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患者的降压、减少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  7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SMI患者被随机分成 2组 ,分别服用阿替洛尔片 (阿替洛尔组 )和地尔硫缓释胶囊 (地尔硫组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 8周后对心率、坐位血压、动态血压、48h动态心电图 (AECG)中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 服药 8周后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心率分别平均下降 1 1 2次 /min和 8 8次 /min ,坐位血压分别平均下降 2 1 1 /1 9 1mmHg(1mmHg =0 1 33kPa)和 2 8 1 /2 0 7mmHg ,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均有明显的下降。 48hAECG示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缺血次数分别减少 59 9%和 86 6 % ,缺血时间分别减少 44 9%和 84 7% ,缺血时间减少两组间比较P <0 0 5。阿替洛尔组和地尔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 1 6 %和 1 1 1 %。结论 阿替洛尔和地尔硫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阿替洛尔减慢心率作用强于地尔硫 ,地尔硫减少心肌缺血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炎衣原体感染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关系,及早预防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发生肺炎衣原体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8月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检测分析肺炎衣原体抗体IgG和IgM的滴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含量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T-1)的活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NFα、CRP及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pn-IgG阳性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G抗体阳性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PAI-1、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tPA的水平含量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可能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脑钠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种由心室肌合成及分泌的,具有排钠、利尿、扩血管作用的神经激素[1],左心室壁张力和容量负荷的变化能刺激BNP的合成分泌,文献[2-3]示心肌缺血也能刺激BNP的合成分泌,尤其是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梗(acute anteri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ASTEMI)短期内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但血浆BNP水平有何变化特点?如何受早期治疗手段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56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24例测定血清CRP含量。结果 血清CRP水平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升高尤为明显。结论 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心病的心脏事件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袁永生  王锡田 《临床荟萃》2004,19(7):413-415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全人类健康的疾病,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措施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缺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丧失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成熟心肌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心肌组织缺乏具有增殖能力的干细胞,一旦心肌受损主要由瘢痕组织来替代,因此,如何恢复丢失的心肌细胞,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疗措施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8.
冠脉病变程度与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非心衰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07年3至5月住院的非心衰冠心病患者70例,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且冠脉造影结果阳性,将其分为三个组: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心肌梗死组21例.同时选取无冠心病病史且冠脉造影阴性者20例作为对照组.冠脉造影前用ELASA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浓度,冠脉造影后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评分.比较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的BNP水平,并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分与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检验使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 冠心病各组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尤以心肌梗死组明显,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0.309、r2=0.279(P=0.01).结论 在排除心衰因素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BNP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与BNP水平相关,测定血浆BNP水平可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Ⅰ,IGFⅠ)在冠心病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测定了16例正常人血清IGFⅠ、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以及4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IGFⅠ,NO水平,且把冠心病患者血清IGFⅠ,NO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支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IGFⅠ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分别为(27.23±15.48)μg/L和(48.02±33.43)μg/L,(t=2.180,P<0.01);且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支数增加时其血清IGFⅠ水平下降变得更加明显。冠心病患者血清的NO水平也是显著低于正常人,分别为(63.00±10.01)mmol/L和(71.19±13.63)mmol/L,(t=2.937,P<0.05);且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增加时其血清NO水平下降变得更加明显。而血清IGFⅠ与NO水平间存在正相关(r=0.425,P<0.05)。结论:IGFⅠ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参与冠心病的机制可能通过影响NO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 (RFCA)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然而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有 0 .4%~ 2 .0 %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 :其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方法[2 ] 。我们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 (TXB2 )的测定 ,评价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单独和联合应用对抑制射频消融时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作用及其程度 ,从而寻求更合理的抗凝治疗。对象和方法1 对象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在本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82例 ,年龄 <6 5岁 ,无其它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