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9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工作场所暴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与分层抽样相结合,调查广东省所属广州、揭阳、深圳和东莞4市医院在职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被调查到的3319名护士在过去的一年中有2085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个别护士甚至因暴力伤害而致残或遭受强奸(含未遂),暴力的年发生率为62.82%,其中心理暴力为62.07%,身体暴力为15.06%。暴力多发生在急诊科或住院部各科室,科室内部以病房和护士站最常见,近1/3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晚依班。男性护士比女性护士更容易遭受暴力伤害,小于40岁年龄段护士是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受访者认为传媒在暴力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问题严重,正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伤害。护士个人、医院、政府以及社会传媒应共同努力,消除暴力隐患,尽量减少和避免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  相似文献   
2.
暴力———个健康公平和安全权益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暴力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无可讳言的社会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公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工作者还没有将暴力的预防与控制作为“份内”之事,因为暴力一直被认为是政府无法干预,别人不能过问的“私事”、“家事”,甚至被视为禁忌、神秘的和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8-2011年中国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录2008-201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交通事故资料中有关全国一次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伤害事故的资料和通过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的补充新闻资料为依据,经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编码录入,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全国共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14起,1 721人死亡,1 883人受伤,发生地区集中在中西部,云南、贵州和西藏3省占全国发生起数的1/5;发生时间多在2~3月和10~11月,时点为下午2点和3点;事故发生的道路依次为国道(41.23%)、省道(25.44%)和县道(11.40%);事故原因主要为碰撞(45.61%)和坠车(38.60%);70.18%的肇事车型为客车,以大型客车为主(53.51%);71.88%肇事车处于制动不良或制动失效等非正常状态,87.72%的事故由超速行驶(44.74%)或超载(15.79%)等违法过错所引发。结论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措施在于提高公众和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  相似文献   
4.
暴力的流行特征和干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暴力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暴力或因暴力而遗留残疾、生殖健康或精神卫生问题。据WHO报告,2000年全球有160万人死于各种类型的暴力,死亡率为28.8/10万。其中,49.1%死于自我冲突性暴力,31.3%死于他杀,18.6%与战争有关;91.1%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5~44岁的人群中他杀、自我冲突性暴力以及战争已经成为前十位死因。然而暴力问题一直被低估和忽视。  相似文献   
5.
治理校园欺凌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校园欺凌具有重复性和隐秘性,给受害者造成心理、躯体伤害,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应该把防治校园欺凌作为政府行为来落实,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与预案;明确学校与教师在服务和管理学生行为上的作用与法律责任,帮助老师掌握早期发现和干预校园欺凌的方法;开展学生品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让学生依法律己,也懂得依法保护自己,掌握识别危险和规避危险的基本技能;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反欺凌救助机构与网站,学校应设专人专线接听学生求救电话或信息,及时取证和处置可疑的欺凌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0年广州市大学生精神暴力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0年以方便抽样法抽取广州市3所高校61个班级共2 200名大学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精神暴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060份.分别采用x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精神暴力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 近1年内,有66.3%(1 365/2 060)的大学生经历了精神暴力,或作为施暴者,或作为受暴者,其中,男性为72.3%(775/1 072),女性为59.7%(590/988),男性高于女性(x2=36.39,P<0.05).精神暴力仅施暴、仅受暴和既施暴又受暴的发生率分别为16.1%(331/2 060)、8.9%(184/2 060)和41.3%(850/2 060),女性仅受暴发生率为10.4%(103/988),高于男性的7.6%(81/1072)(x2 =5.20,P<0.05);男性既施暴又受暴的发生率为47.3%(507/1 072),高于女性的34.7% (343/988)(x2=33.56,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广州市男性大学生精神暴力仅施暴的危险因素为个人不良行为习惯(OR=1.90);仅受暴的危险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 =2.42)、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 =1.78);既施暴又受暴的危险因素为非独生子女(OR=1.88)、个人有不良行为习惯(OR=1.98)、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1.99)和一般(OR=1.67)、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2.07).女生仅施暴的危险因素为自认月生活费不够用(OR=2.14)或基本够用(OR=2.26)、个人有不良行为习惯(OR=1.69);仅受暴的危险因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 =6.67)或一般(OR =3.81)、在大学以前曾经受人欺负(OR=2.05);既施暴又受暴的危险因素为自认月生活费不够用(OR=1.81)、家庭经济条件困难(OR=2.43)、父母间关系不和谐(OR=1.76)、父母曾对自己体罚(OR=1.66)、小学至高中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OR=1.73)、在大学以前曾经有受人欺负(OR =2.14),保护因素为宗教信仰(OR=0.38)(P值均<0.05).结论 2010年广州市大学生精神暴力形势严峻.不同性别精神暴力的影响因素不同,女性受影响的范围较男性广,且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从资料到行动:挑战中国的伤害控制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4月2日至5日在南非的德班举行了“第8届世界伤害预防及安全促进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是“将维护人类安全权益付诸行动”。会议指出:安全是一种基本权益,是健康、和平、公平和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发起促进这个原则被广泛认同的活动,只有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和全民参与,预防伤害和暴力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落实,伤害和暴力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城市机动化水平已达到100/1000,即每10人拥有一部机动车。我国城乡道路的主要使用者仍然是行人、骑自行车者、摩托车驾驶员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他们既是主要的道路使用者,也是道路交通的主要受害者,又是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人群。随着机动车数量和交通运输量持续增加,这些人暴露于机动车碰撞的危险机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交通伤害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与分析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率、里程死亡率、机动化程度和死亡系数等指标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等级相关方法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年以前道路交通伤害的伤亡人数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每年车祸死亡人数在10万上下。万车死亡率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10万人口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和死亡系数等道路交通伤害指标从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迹象。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为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和浙江、广东沿海地区。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死者主要分布在21-50岁年龄组;6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行人、乘客、骑自行车者和摩托车驾驶者是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人群。机动车驾驶者是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肇事者,其中半数以上为职业驾驶员,驾驶员超速行驶是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最主要原因。等级相关分析显示,10万人口死亡率与机动车辆数(X1)、公路货运量(X2)、公路客运量(X3)、等级公路(X4)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1=0.986、r2=0 986、r3=0.987、r4=0.985,P=0.001)。结论中国道路交通伤害10万人口死亡率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上升,在2003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某中学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珠区某中学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过去1年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37份。采用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类树统计分析。结果伤害发生率为38.90%;初三年级伤害发生率(23.97%)低于初一、初二年级(44.90%,47.92%);家中、学校是高发地点;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手指/脚趾。主要伤害类型:跌落/倒伤(33.64%)、扭伤(15.33%)、碰撞/挤压伤(8.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差、骑车不使用专用车道、被欺侮(被用物体打/烫、被羞辱/取笑、被恐吓/威胁、被赶出家门)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运动前热身和运动采取保护措施能有效控制伤害发生;分类树模型可知,跌扭撞伤在无被羞辱经历、运动时极少甚至从不采取保护措施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中高发。结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根据其伤害发生特点,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保护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