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入组治疗研究。4 1例患者中有 39例完成了 16周临床试验。采用ADAS Cog、MMSE、Blessed Roth痴呆量表进行疗效评估 ,并进行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结果 患者从治疗第 8周开始显示有效 (P <0 0 5 )。其中MMSE量表显示轻、中、重度均有效。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一般不严重 ,大多发生在治疗的增量期。结论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对于各期AD病人均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及改善精神症状 ,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后体内各主要器官的分布状况。方法: 取第5代SD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3H]-TdR标记后以2×107cells/只细胞尾静脉移植到经7Gy γ射线预处理后的7-9周龄mdx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24 h、48 h、4周、8周和16周测定血液、肺、肝、骨髓、骨骼肌及心肌的放射性分布计数。结果: 经7Gy γ射线放疗预处理的mdx鼠,在尾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后,24 h肺的放射性分布计数最高,为36.70±3.04;48 h肝的放射性分布计数最高,为36.74±3.28;骨髓分布计数随移植时间延长增多,2周时达到高峰,计数为38.43±4.99,以后逐渐下降,但4月时仍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器官,计数为13.45±1.37;骨骼肌、心肌的放射性分布计数随移植时间延长明显增高,16周时分别达到4.79±0.94和9.55±1.53。结论: 在MSCs移植后早期,MSCs主要分布于肺、肝等血流丰富的器官,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归巢到骨髓定居,2周时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向损伤器官如骨骼肌、心肌等定向迁移,并且随时间延长分布增加,从而为MSCs定居于肌组织并且分化为肌细胞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神经节苷脂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神经节苷脂GM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后的脑组织保护作用及机理,本实验采用新生鼠HIE模型,新生7天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E组、GM1预防治疗组,脑活素预防治疗组,对HIE后不同时间特别是早期伤侧不同部位脑组织匀浆中谷氨酸浓度进行测定,并观察神经细胞病理形态。结果发现缺血缺氧后5、15、30、60min伤侧皮质脑组织匀浆谷氨酸浓度明显升高,且预防GM1治疗组与HIE组对应时间点相比有明显下降(P<0.001),脑活素预防治疗对照与GM1组于HIE后30、60min对应时间点相比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HIE后早期谷氨酸迅速释放,过度释放的谷氨酸可能是HIE后继发脑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GMI具有抗谷氨酸神经毒性的作用;GM1减轻神经元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入放疗的mdx鼠后dystrophin/utrophin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BrdU标记的大鼠P5代MSCs移植入放疗处理的mdx鼠,分别于移植后4、8、12和16周断头处死取其腓肠肌,冰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BrdU/dystrophin及utrophin的表达变化.另分别取5只正常C57BL/6鼠和mdx鼠作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 经γ射线放疗预处理的mdx鼠,在尾静脉移植MSCs后4周时肌纤维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少于1%,随移植时间延长增加,16周时为15%,dystrophin/BrdU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显示肌细胞核中移现象较同龄mdx鼠对照组减少,边居增多.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dystrophin表达也随移植时间延长增多.移植后mdx鼠肌细胞膜utrophin表达较对照组mdx鼠减少,RT-PCR结果显示mRNA在移植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MSCs移植后mdx鼠的肌细胞膜有dystrophin表达,激光共聚焦技术表明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部分来自于移植的MSCs.utrophin在mdx鼠肌膜上表达上调,MSCs移植后dystrophin表达对utrophin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5.
视野检查在CT漏诊的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对CT检查漏诊的垂体大腺瘤(pituiary mactoadenomas,PMA)的病例进行视野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11例PMA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漏诊,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发现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11例患者全部是用普通头颅CT平扫检查的,报告为未见异常,经MRI复检诊断为PMA,其中7例(63.7%)是因单或双眼颞侧偏盲或颞侧视野缺损为主提示复查MRI的。结论:对于PMA,普通头颅CT平扫检查可以漏诊,视野检查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糖氧剥夺(OGD)损伤下,丁基苯酞(NBP)对内源性保护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株,建立糖氧剥夺模型;运用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检测内皮细胞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活性;免疫荧光(IF)和Western blot (WB)的方法观察PGC-1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NBP能使OGD损伤条件下内皮细胞活性上升;而同时加用特异性eNOS抑制剂L-NIO,NBP的这种保护作用消失。较之单纯OGD组,NBP预处理组能使已经增高的eNOS酶活性继续上升。IF及WB的结果均提示,NBP预处理组较单纯OGD组,能进一步增加OGD 6h后PGC-1α的表达,而同时加用特异性eNOS抑制剂后,NBP的这种上调作用减弱。结论:NBP能有效地减轻OGD条件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上调PGC-1α的表达,达到细胞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保护内皮细胞eNOS酶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安理申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评价安理申 (aricept)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 ,A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188例轻、中度A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 (MMSE) 10~ 2 4分 ]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 12周临床试验 ,其中 89例为单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99例为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5mg/d安理申治疗 12周时 ,安理申组较安慰剂组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 (CDR)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 (ADL)分数显著改善 (P依次 <0 0 1、0 0 5、0 0 1)。自身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 ,5mg/d安理申治疗 12周时 ,治疗后较治疗前MMSE、CDR及ADL分数分别改善 3 5、0 6、7 1分(P依次 <0 0 1、0 0 5、0 0 1)。安理申治疗 4周时 ,MMSE分数已有提高 (P <0 0 5 )。 145例服用安理申的患者中 ,7例 (4 8%)出现轻度胆碱能兴奋性不良反应 ,43例安慰剂组中 ,2例 (4 7%)出现头晕、恶心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安理申能有效治疗轻、中度AD患者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 ,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外伤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发生的颅内血肿。血肿可位于脑实质(DTICH)、硬膜外(DTEDH)、硬膜下(DTSDH)和脑室内(DTIVH)。CT时代对颅脑损伤引起本病的病理变化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本病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表现形式多样,易延误诊治,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部份原因可能与某些治疗措施有关,连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500名社区正常成年居民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国内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颅底动脉多普勒信号检出情况和各动脉的血流速度参考值,及血流速度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仪检测1500名某社区正常成年居民,记录颅内血管的各参数指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各年龄组男女间检出率均有差异;颅内血管平均血流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各年龄组女性脑血流速度均高于男性;搏动指数(PI)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女间PI值无差异。结论 正常成人颅底动脉多普勒信号检出率和平均血流速度随年龄、性别规律变化。此结果为临床脑动脉TCD检测提供了评价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全喜  申本昌  朱燕珍  桀骜  刘晓蓉 《临床荟萃》2006,21(16):1172-117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是钩体病的神经系统后发症,多于钩体病之后2~5个月发病,国内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而国外甚少报道。散发性成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容易漏诊与误诊,笔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