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广东省云浮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社区和戒毒所同时招募吸毒/戒毒人群,社区采用“同伴推动抽样(RDS)”方法,戒毒所选择2012年度首次入所者。经知情同意后,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单独房间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行为和性行为等信息。调查结束后抽取5mL静脉血检测HIV抗体。结果吸毒/戒毒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为3.8%(24/630),其中戒毒所和社区吸毒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00)和8.3%(19/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9,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c回归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来源为社区[比值比(OR)=4.56,95%可信区间(CI):1.47~14.15)、共用针具(OR=8.53,95%CI:2.98~24.39)为HI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0.24,95%CI:0.07~0.81)为HI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云浮市社区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明显高于戒毒所内的戒毒者,提示目前主要来自监管场所吸毒人群的哨点资料,不一定能代表当地的实际情况,应结合社区的监测结果做综合判断。同时,应根据该地区HI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广东省首次报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个案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追踪观察方法,对广东省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个案进行持续追踪观察,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 2020年1月14日至3月31日共报告325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其流行曲线与确诊病例流行曲线相似,出现两个峰,分别在1月27日至2月5日和3月17-26日。325例个案中,184例(占56.6%)后续转为确诊病例,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其年龄M为40岁,93.5%(172/184)的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在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3 d内出现症状;141例(占43.4%)持续无症状,属于隐性感染者,占同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8.6%(141/1 642),其年龄M为27岁,从首次采样检测阳性到出院时间M为14 d,90.8%(138/141)的隐性感染者在28 d内出院转集中隔离观察,从首次采样检测核酸阳性到末次采样检测阳性时间间隔最长73 d。隐性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0.3%,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关联的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2.2%。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年龄、感染来源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为首次报告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与0~19岁组比较,40~59岁、≥60岁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730(1.380~5.402)和5.302(2.199~12.783),P值分别为0.004和0.000。境内感染无症状感染者更易转为确诊病例(OR=7.121,P=0.000)。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存在无症状感染现象,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可能强于隐性感染者,高年龄组、境内感染是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后续需要在人群中开展血清学调查,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VCT)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特征的差异,为促进HIV感染者/AIDS患者早检测、早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广东省6个地市作为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招募2018年5月—2019年6月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并结合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检测及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种检测途径的研究对象特征的差异及晚诊断情况。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1 008例研究对象中,733例(72.72%)来自医疗机构,275例(27.28%)来自VCT门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家政及家务(aOR=1.58, 95%CI:1.01~2.51)、主动寻求检测(aOR=2.51, 95%CI:1.73~3.68)、通过同性性传播感染HIV(aOR=2.00, 95%CI:1.31~3.10)的研究对象在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更高;而无配偶(aOR=0.4...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8―2019年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随访检测随时间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年的报告卡以及随访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了解HIV感染者随访检测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12年为新报告HIV/AIDS病例随访与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趋势变化转折点,2008―2012年间呈快速上升趋势(β=0.3, P<0.001),2012―2019年呈小幅上升趋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随访检测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控制其他因素后,发现时间、地区、社会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发现途径及流动情况,为新报告HIV/AIDS病例完成随访检测的影响因素。  结论  2008―2019年广东省AIDS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2013年后随访管理工作进展较缓慢。非珠三角地区、高年龄组人群应引起关注。下一步应因地制宜,根据人群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进一步加强各随访单位的业务能力,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8—2019年广东省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中随访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在学生病例中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下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数据库,筛选当年新发现的符合条件的病例,清洗合并后关联随访数据形成队列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了解青年学生感染者随访检测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新报告学生感染者在2015年之前呈快速上升趋势(APC=41.7,β=0.3,P < 0.01),此后增速趋缓(APC=3.6,β=-0.3,P < 0.01)。1年内完成随访与CD4检测比例从2008年的58.3%上升到2019年的93.6%,检测及时率从2008年的33.3%上升到2019年的86.2%,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7,8.7,9.8,P值均 < 0.01)。珠三角地区、来自本省其他地市的病例、非其他传播途径、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在省内流动的病例,1年内完成随访与检测比例较高(P值均 < 0.05)。  结论  广东省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数近年来增长速度趋缓,感染途径、病例来源和流动影响随访和检测依从性。应进一步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探索和推广学生友好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夏亮  许晓君  许燕君 《中国肿瘤》2022,31(3):177-186
摘 要:[目的] 分析2017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 收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11个肿瘤登记地区2017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以及人口资料,按照地区、性别、年龄组分层,统计分析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率、发病(死亡)标化率、0~74岁累积率以及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等,其中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结构、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标化率的计算。[结果] 2017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97.41/10万,中标发病率为224.82/10万,世标发病率为217.56/10万,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在30岁以前处于较低水平,然后快速上升,在80~84岁达到发病高峰,主要恶性肿瘤发病顺位依次为女性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2017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60.12/10万,中标死亡率为102.37/10万,世标死亡率为101.63/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在0~40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年龄别死亡率快速增加,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除0~1、1~4岁年龄组外,男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主要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和鼻咽癌。[结论] 珠江三角洲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水平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接近全球发达国家与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水平,其中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男性鼻咽癌、宫颈癌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癌种。应大力推进癌症早诊早治,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优化诊疗模式,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应加强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与行为监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理念,降低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大城市建立和运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服务机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方法建立和运行以首诊机构负责制、告知服务队、标准化告知服务工作指引和激励机制等为核心内容的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服务机制,收集并比较分析该机制实施前后病例阳性结果告知、流行病学调查和CD4检测等病例管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告知服务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参加告知的机构总数和队员分别从2007年的113家和206人,发展到2010年的145家和446人;筛查和确证告知率分别从2007年的38.5%和45.3%上升到2010年的90.5%和92.7%;新报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率、新报告病例CD4检测率和累计报告常住病例CD4检测率等病例管理指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从2007年的46.5%、41.5%和25.3%上升到2010年的90.2%、66.1%和68.6%。结论广州市建立和运行的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告知服务机制能有效促进病例随访管理,对于其他类似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对自身HIV感染相关行为的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11月根据国家统一方案,采用方便抽样在广州市5所不同类型高校中,按照每个年级至少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完成不少于600名青年学生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用于构建风险感知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青年学生7 346名,自评HIV感染风险较低者占90.58%(6 654/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相符者占89.10%(6 545/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不符者占10.90%(801/7 346),其中低估风险者占19.10%(153/801),高估风险者占80.90%(648/801)。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相比于未发生过性行为组,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29.39,95%CI:73.28~228.48),同时也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76,95%CI:1.04~2.99);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70.56,95%CI:42.72~116.53),但与高估风险无关;女性、其他学校类型、非异性恋取向、自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一般或不了解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但与低估风险无关。结论 广州市高校青年学生总体风险感知情况良好。个体因素、教育因素和性行为经历均是HIV感染相关行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推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风险感知能力,进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在深圳发现的一例gag和env基因片段亚型不一致的HIV感染者样本进行近全长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了解其重组特征并分析可能的来源。方法利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扩增病毒近全长基因组并测定序列,使用Sim Plot 3.5软件分析全长基因组序列中的重组断点,并采用分片段构建进化树的方法确认重组断点。对长度超过300 bp的片段与相应亚型的全部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亲本毒株可能的来源。结果经扩增测序获得1条长度为8 975 bp的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断点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由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而成,重组断点相应于HXB2的位置分别为1 185、1 817、8 782、9 043和9 216,其中片段Ⅰ、Ⅲ、Ⅴ来源于CRF01_AE毒株,片段Ⅱ、Ⅳ、Ⅵ来源于CRF07_BC毒株。亲本毒株来源分析表明,与片段Ⅱ成簇的CRF07_BC序列主要来自北方男男同性传播人群,Bootstrap值为74%,片段Ⅲ与CRF01_AE的簇5病毒成簇,其中多数序列来自北方男男同性传播人群,Bootstrap值为100%。结论本文获得了一株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形成的独特型重组病毒,其亲本病毒与我国北方男男同性恋人群流行的毒株同源,有可能来源于深圳本地性传播人群中流行的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