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67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盲肠结扎穿孔( CLP)、腹腔持续置管引流( CASP)脓毒症模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其早期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编号,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 Sham组)、CLP组、CASP组,各20只。 CLP组小鼠麻醉后,于中下腹正中线做纵行切口,充分暴露并结扎盲肠,用18 G注射器针头在结扎部位远端穿孔并来回贯穿2次,将少量肠内容物挤出,回纳盲肠,缝合腹壁切口。 CASP组术前准备、开腹方式同CLP模型,暴露小鼠升结肠系膜,在其对侧处插入静脉导管,退出针芯,荷包缝合并固定、剪断静脉导管,将游离端放置于腹腔内。用棉签挤压肠管,使少量肠内容物从导管口溢出,以确认导管通畅。 Sham组术前准备、开腹、术后处理同CLP组,不行盲肠结扎、穿孔。观察各组小鼠术后12、24、36、48、60、72 h的生存率。术后6 h采集各组小鼠尾静脉血,采用 ELISA 检测血清 IL-6,比较此时间点3组存活小鼠间 IL-6水平以及CLP组、CASP组的存活和死亡小鼠间IL-6水平。结果 Sham组、CLP组和CASP组术后72 h生存率分别是100.0%(20/20)、45.0%(9/20)和10.0%(2/20),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2.970,P<0.01),两两比较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小鼠生存时间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4.030,P<0.05)。术后6 h,Sham组、CLP组、CASP组存活小鼠血清 IL-6水平分别是(36.62依10.30) ng/L、(2443.47依970.50) ng/L、(4057.93依827.4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29.270,P<0.01);CLP组和CASP组各组内存活小鼠血清IL-6水平平均分别为(1348.80依276.25) ng/L、2100.00 ng/L,明显低于死亡小鼠的(3157.29依330.94)ng/L、(4275.48依512.71)ng/L,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结论两种脓毒症模型小鼠的转归都有一定的病死率,较好地模拟了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CLP模型侧重于模拟局限性腹腔脓肿,CASP模型则侧重于模拟弥漫性腹膜炎。 CLP组模型术后6 h血清IL-6水平较低的小鼠,术后72 h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在军团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离30名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将每名健康人PBMC分为对照组和军团菌刺激组,军团菌刺激组加入500μL 2×107/m L军团菌悬液,对照组加入50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在18、24、72 h时获取细胞及上清液,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细胞中TLR2、My D88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6、IL-1β及TNF-α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8h军团菌刺激组My D88 mRNA△Ct值(1.414 0±0.044 9)低于对照组(1.684 4±0.042 6),24h军团菌刺激组TLR2 mRNA△Ct值(1.347 9±0.056 2)低于对照组(1.425 9±0.038 7),72h军团菌刺激组TLR2 mRNA和My D88 mRNA△Ct值[(1.504 9±0.018 9)和(1.540 0±0.031 9)]均高于对照组[(1.410 5±0.025 5)和(1.339 2±0.032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24、72h军团菌刺激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IL-6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LR2及TNF-α、IL-1β、IL-6等相关炎性因子可有效抵制军团菌感染,TLR2介导的天然免疫可能是军团菌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的关系,为预防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4 754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健康状况、分娩情况等资料,测量其孕前身高、体重和分娩前体重,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并分组,收集新生儿出生结局,了解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SGA的影响.结果 SGA发生率为9.26%(440/4 754).孕前体重较低组、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SGA发生率为9.85%、8.54%和9.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前BMI过高和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OR=0.714,95%CI:0.535~0.953);不同孕期增重组SGA发生率分别为孕期增重低于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建议范围下限组12.20%、增重在建议范围组9.23%、增重超过建议范围上限组8.45%;调整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1.999,95%CI:1.487~2.685),无论是孕前BMI较低、适宜还是超重/肥胖,分别以增重适宜作为参照,孕期增重低于IOM建议范围下限均增加SGA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558(95%CI:1.313~4.981)、1.804(95%CI:1.258~2.587)、3.108(95%CI:1.237~7.811).孕前高BMI和孕期增重不足间未发现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BMI超重/肥胖者SGA发生率低于孕前BMI正常范围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SGA的发生风险,无论孕前BMI较低、正常还是超重/肥胖的孕妇增重均应避免低于IOM推荐的增重范围下限,以减少SGA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选取基线调查时确定的正常宫颈(NC)妇女623人、低度宫颈病变(CIN Ⅰ)妇女303人及高度宫颈病变(CIN Ⅱ/Ⅲ)妇女93人为研究对象。以NC为对照组、CIN为病例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殖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宫颈病变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分型,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H2O2,精密pH试纸检测阴道pH值,涂片法检测阴道清洁度。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资料的分析。结果 HPV(CINⅠ:aOR=1.39,95% CI:1.01~1.90;CIN Ⅱ/Ⅲ:aOR=11.74,95% CI:6.96~19.80)、H2O2(CINⅠ:aOR=2.09,95% CI:1.47~2.98;CIN Ⅱ/Ⅲ:aOR=4.12,95% CI:2.01~8.43)、清洁度(CIN Ⅱ/Ⅲ:aOR=2.62,95% CI:1.65~4.14)和综合指标(CIN Ⅰ:aOR=1.67,95% CI:1.24~2.25;CIN Ⅱ/Ⅲ:aOR=4.24,95% CI:2.30~7.81)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趋势性χ2=81.33,P<0.001)感染率、阴道pH值(趋势性χ2=5.06,P=0.024)、H2O2(趋势性χ2=26.19,P<0.001)、清洁度(趋势性χ2=19.55,P<0.001)和综合指标(趋势性χ2=30.50,P<0.001)的异常率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的综合指标在CIN Ⅱ/Ⅲ组中显示有正相加交互作用,而无论HPV感染与否,阴道微环境紊乱致CIN Ⅰ的OR值比较接近。结论 HPV感染和阴道微环境紊乱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患病风险,尤其在CIN Ⅱ/Ⅲ发生发展中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而在CIN Ⅰ发生中阴道微环境紊乱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大医院收治的469例老年LDVT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80岁组患者和≥80岁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469例LDVT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中位年龄74岁,≥80岁者104例(22.2%);有85例(18.2%)合并肺栓塞;以左下肢LDVT最为多见(51.0%),分期以急性期(70.2%)为主,分型以混合型(46.5%)和周围型(42.9%)为主,较多累及股静脉、肌间静脉、腘静脉;主要症状和体征为患肢肿胀和疼痛。77.6%的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17.9%的患者有≥3个危险因素,前6位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病、手术与制动、损伤与骨折、糖尿病、脑卒中/瘫痪/长期卧床、恶性肿瘤。≥80岁组与80岁组患者相比,双下肢LDVT构成比更高,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和损伤与骨折更为多见。结论识别老年LDVT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对于其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高龄患者更易累及双侧下肢,高危因素以高血压病和损伤与骨折更为多见;老年LDVT的筛查和防治时应同时关注双侧肢体,尤其注意高血压病患者和骨折损伤后血栓形成的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感染 HBV 的 PBMC 经人绒毛膜癌滋养层细胞(Bewo 细胞)构建的胎盘屏障迁移情况,探讨 PBMC 作为载体转运 HBV 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培养并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 Bewo 细胞和 PBMC 的增殖和活性。用 HBV DNA 含量为5×106拷贝/mL 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100μL 感染 PBMC 后,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荧光染料标记感染的细胞, transwell 小室建立 Bewo 细胞和感染 HBV 的 PBMC 共培养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 HBV 的PBMC 迁移情况,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transwell 下室中 PBMC HBV DNA 含量。结果 PBMC、Bewo细胞均在接种24 h 左右开始增殖,120 h 左右开始进入生长停滞期。transwell 小室共培养0、12、24和48 h,下室中绿色荧光标记的 PBMC 量分别为(0.445±0.021)%、(21.180±4.653)%、(34.830±7.156)%和(64.185±3.16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下室中检测到的标有绿色荧光的 PBMC 量越多(F =68.983,P =0.001)。共培养24、48 h 时,下室 PBMC HBV DNA 分别为(1.925±0.431)×103、(2.565±0.361)×103拷贝/mL,即下室中的 PBMC 发生感染。结论 PBMC可以作为 HBV 肝外感染的靶细胞,利用 transwell 小室构建胎盘滋养层屏障可以为体外研究 HBV 跨胎盘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当地出生体重分布曲线,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研究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出生数据来自于太原市出生监测系统,2006-2011年最终符合分析质量要求的单胎、活产儿共计227083例。通过末次月经与分娩日期计算所得胎龄与 B 超诊断胎龄比较,提高胎龄估计的准确性。采用两个高斯分布混合模型鉴别主要分布,应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拟合光滑曲线。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值提供了生物学上合理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百分位数值,同时提供了更光滑的百分位数曲线;与以往研究相比,胎龄两端,尤其是小胎龄段,数值趋于稳定;与其它国家的参考值相比,太原的体重值低于欧美研究,与亚洲国家接近。结论基于最新出生人口信息、分性别构建的出生体重分布曲线为新生儿健康状况评价、时空分布和干预措施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作用于胰岛β细胞上三磷酸腺苷(ATP)依赖的钾离子通道的相应受体,直接刺激胰岛素释放,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并使两餐间的胰岛素分泌恢复到基线水平,同时也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1]。瑞格列奈属于此类新型降糖药,可促进早期胰岛素分泌,其效果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叶酸与p16蛋白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及其相互效应。方法 选取经病理学确诊的80例正常宫颈(NC)妇女、55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患者、5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Ⅱ/Ⅲ)患者、6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生物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其血清叶酸水平和p16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方法,对HPV阴性的宫颈癌细胞C33A和HPV16阳性的宫颈癌细胞Caski进行不同浓度叶酸干预,检测两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以及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NC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和SCC组血清叶酸含量分别为(5.96±3.93) ng/ml、(5.08±3.43) ng/ml、(3.92±2.59) ng/ml、(3.18±2.71) ng/ml,p16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0±0.32、1.33±0.52、1.91±0.77、2.09±0.72;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血清叶酸含量逐渐降低(趋势检验 χ2=32.71,P<0.001),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趋势检验 χ2=56.06,P<0.001)。在CINⅠ、CINⅡ/Ⅲ、SCC组中血清叶酸缺乏与p16蛋白高表达均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C33A:r=0.928,P=0.003;Caski:r=0.962,P=0.001)和凋亡率(C33A:r=0.984,P<0.001;Caski:r=0.986,P<0.001)均上升,p16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C33A:r=-0.817,P=0.025;Caski:r=-0.871,P=0.011),且p16蛋白表达量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C33A:r=-0.935,P=0.002;Caski:r=-0.963,P=0.001)和凋亡率(C33A:r=-0.844,P=0.017;Caski:r=-0.898,P=0.006)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叶酸缺乏与p16蛋白高表达均可增加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风险,两者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补充叶酸可逆转p16蛋白的异常表达,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