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关于科研方法课程的设置相对较为薄弱。为优化原有课程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该研究选取某医科大学已开设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部分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学生,调查了他们对医学科研方法课程的认识和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保护素基因(TNFRSF11B) 1181G>C(rs2073618)、163A>G(rs3102735)位点和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配体(RANKL)基因(TNFRSF 11)401A>G (rs227743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易感性及其骨密度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00例RA患者和201名健康对照组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法测定其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比较其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单倍体型在2组中的分布,并比较不同基因型RA患者骨密度及疾病活动性的差别.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①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在RA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位点单倍体型研究表明: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G-rs3102735G)携带者RA疾病易感性明显降低(1.5%与6.0%,OR:0.216,95%CI:0.081~0.575,P=0.0008),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A-rs31 02735G)携带者RA易感性明显增加(14.5%与8.4%,OR:1.862,95%CI:1.179~2.943,P=0.007).②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表达为纯合型(AA和GG型)的RA患者(62例)腰椎3(1.05±0.22与0.93±0.26,t=2.314,P=0.023)、腰椎4(1.06±0.24与0.94±0.28,t=2.207,P=0.030)、腰椎2~4(1.04±0.21与0.89±0.28,t=2.788,P=0.007)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杂合型(AG型)RA患者(39例);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和rs3102735位点不同基因型RA患者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表达为纯合型(CC、GG型)的RA患者(60例)在以下疾病活动性指标上明显高于表达为杂合型(CG型)的RA患者(40例):压痛关节数(13±7与10±6,t=2.154,P=0.034)、压痛关节指数(19±11与13±9,t=2.318,P=0.023)、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5.7±1.9与4.8±1.8,t=2.481,P=0.015).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骨保护素基因rs3102735位点不同基因型RA患者间各疾病活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rs3102735位点和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与中国籍汉族RA患者易感性无关,但骨保护素和RANKL基因单倍体型(rs2073618G-rs2277438G-rs3102735G)为RA的保护性因素,而单倍体型(rs 2073618G-rs2277438A-rs31 02735G)是危险因素.RANKL基因rs2277438位点SNP与RA骨代谢相关;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SNP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和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试图通过中学生对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知识的辐射式传播,以致全民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方法:选取安徽省南部某县农村居民897人,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而中学生知晓率高达70%以上;但两组人群在“蚊虫叮咬”、“共用剃须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较低;90%以上的农村居民和中学生都认为艾滋病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无论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还是较为密切的接触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等,均表现为农村居民的歧视现象明显高于中学生。结论:中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的纽带,可能是一种投入低、收效好的方法,更适合农村居民这一特殊群体,以致提高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或消除歧视。  相似文献   
4.
贺玉川  叶冬青 《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395-396,401
卫生统计资料再开发包括对资料所蕴藏的信息进一步发掘和利用、统计方法应用效果两个方面。各种医疗单位大多保存着相当数量且尚未充分利用的卫生统计资料,有利于进行再开发研究。利用现有资料可省经费,省时省力,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5.
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正> 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儿童急慢性传染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得到控制。然而,根据WHO报告,伤害已成为大多数国家0~14岁儿童及青少年的第一位死因,并且,儿童期伤害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期重要健康问题和儿童保健领域里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就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1 意外伤害及伤害流行病学的概念 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是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其分类方法较多,各国不完全一致。按国际分类标准(ICD-9E编码)将意外伤害分为跌伤、碰伤、交通伤、刀割伤、烧烫伤、溺水、电击伤、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临床试验分组方法之一最小不平衡指数法中五种不同方法的平衡能力。方法采用随机样本和固定样本两种样本,以完全随机分组法为对照,比较最小不平衡指数法中的极差法(RM)和方差法(VM)、信号法(SM)、动态上限法(UM)在不同样本量、最优分组概率、试验分组数组合情形下,每种参数组合计算机模拟运算1000次后,分别观察对组间人数、各个变量、人数相对较少变量水平的平衡能力的相对大小,并计算出在考虑所有需要平衡变量平衡程度时的总体平衡能力胜出率。结果优度法在总体平衡能力胜出率、变量平衡和人数相对较少变量水平平衡三个方面强于其他四种最小不平衡指数法,方差法、极差法、信号法结果近似,动态上限法最差但强于完全随机分组法。当最优分组概率增大时,优度法的优势更加明显。极差法、方差法和优度法组间人数平衡能力相近,当P=1.0时,信号法的组间人数平衡能力与前者接近。结论优度法(GM)的平衡能力最强,建议取代目前广为应用的极差法和方差法。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2所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运动伤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合肥市2所大学2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伤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大学生运动伤害报告率为32.24%,男生伤害报告率(42.37%)高于女生(17.92%)。不同学校、年级、运动场地伤害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营养不良和近视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肺功能正常、安全教育是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受伤类型以皮肤损伤、韧带损伤较为多见。结论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大学生运动伤害的预防,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标本来源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在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携带数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为CRKP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从Pathosystems Resource Integration Center(PATRIC)公共数据库中下载2011—2020年不同标本来源CRKP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质粒等鉴定分析,使用IBM SPSS 23.0和R v4.2.0软件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2356个CRKP全基因组数据,CRKP菌株携带耐药基因、质粒和毒力基因数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8(16,20)、4(3,5)、60(57,68),不同标本来源的CRKP携带毒力基因、质粒以及关键毒力基因(iutA、iucA、iucB、iucC、iucD、rmpA、rmpA2、iroB、iroC、iroD、iroN)的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粪便来源的CRKP菌株携带耐药基因、质粒和毒力基因的数量较多,其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9(16,21)、5(3,6)、63(61,69);导管附着体液来源的CRKP携带iutA和iuc(iucA、iucB、iucC、iucD)的比率较高(19.0%,4/21);rmpA和rmpA2在肺泡灌洗液来源的CRKP中携带率最高,分别占7.9%(3/38)、15.8%(6/38);无菌体液来源的CRKP携带iro(iroB、iroC、iroD、iroN)基因的比率(6.5%,4/62)高于其他标本类型CRKP(比率范围:0~4.9%)。血标本来源的CRKP比其他标本来源CRKP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P=0.004)。结论 血标本来源的CRKP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比其他标本类型来源的CRKP更多,可能与其临床高死亡率有关,建议高度关注血标本中CRKP菌株向高毒力菌株进化,通过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降低CRKP血流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末端回肠炎宝石能谱CT成像(GSI)表现,并与常规CT小肠造影(CTE)比较,分析其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疑诊末端回肠疾病患者,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显示72例末端回肠炎,6例回盲部息肉或肿瘤样病变,30例回肠克罗恩病及7例回肠肠结核,5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中70例接受常规CTE,50例接受GSI,比较其影像学表现。分析2种方法检出末端回肠炎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相比常规CTE,GSI低keV单能量图像显示病灶较清晰,相应能谱曲线及碘基图能清晰区分病变肠壁、正常肠壁、肠腔液体及邻近脂肪组织;动、静脉期末端回肠炎病变肠壁碘浓度分别为(10.90±0.55)及(14.33±0.75)μg/cm3。常规CTE及GSI检测末端回肠炎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别为差及较高(Kappa=0.35、0.72,P=0.16、<0.01);GSI检出末端回肠炎的敏感度、特异度(86.21%、85.71%)均高于常规CTE(65.12%、51.85%,χ2=3.97、6.10,P均<0.05)。GSI检出末端回肠炎的AUC(0.86)高于常规CTE(0.57,Z=2.42,P=0.02)。结论 GSI能清晰显示末端回肠炎病灶,对末端回肠炎有较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病原体快速识别是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环节。基于微生物游离DNA宏基因组测序是目前一种新兴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技术,该技术相对无创、快速且可以同时识别多种病原体。本文对微生物游离DNA的特性及其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识别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了解微生物游离DN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