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 anomaly)的准确性和对术后近期疗效的评价。方法8例行Ebstein anomaly手术的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同时评价三尖瓣下移的程度、瓣叶发育情况及活动度、房化右心室的大小、三尖瓣反流程度及右心室功能等指标。术后随访和比较超声心动图变化及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有隔叶下移,三尖瓣环扩张和前叶发育异常并活动受限,伴后叶下移5例,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6例,右心室功能减低1例,房化右心室大小为37mm×18mm~54mm×34mm。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基本一致。术后3~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显示:5例房化右心室基本消失,三尖瓣瓣叶基本回复到正常位置,3例房化右心室较前明显缩小,6例三尖瓣反流消失,所有患者三尖瓣环均明显缩小,右心室功能均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对Ebstein anomaly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的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其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均应遵照使用,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本学科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初稿业已完成并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本刊将分批刊登初步审定的名词,谨供广大读者参考,并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本专业医学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早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分析截止2005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2006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6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自1998年以来共3 196例注册登记资料,其中男性2 193例,女性1 003例,平均年龄(54.77±5.98)岁。阵发性房颤占85.67%,持续性房颤占11.51%,永久性房颤占2.82%。45.93%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占0.9%。左心房直径(37.02±3.98)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81±4.0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59±0.06。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5种: (1)局灶消融术;(2)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3)环肺静脉消融术;(4)左心房基质改良术;(5)肺静脉前庭改良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5.96%,超声占3.00%,冷冻占1.22%。5种术式的终点不尽相同,各术式亦无统一终点。影响成功率和复发率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脏结构与功能、术者经验、房颤类型、房颤病程、消融术式、消融能源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但抗凝治疗有所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48%,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3.19%。结论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的多层计算机成像技术(MSCT)因其无创及检查方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形式之一的钙化往往影响冠脉狭窄程度的判读.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是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定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1],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敏感标记,已经成为目前冠心病无创诊断的指标之一,但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仍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行心房-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大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 方法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小于75岁,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识别触发心房纤颤(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回顾性分析房性心律失常并阵发性房颤84例体表心电图(房颤组),非房颤组84例体表心电图为频发房早(800次/24 h)。房颤组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及Lasso环状电极标测,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肺静脉隔离(PVI)。结果:房颤组电隔离肺静脉286支,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房颤组体表心电图呈房早、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房颤)频繁发作和交替转换,并常伴长间歇,房早联律间期470~280(420±57)ms明显短于非房颤组的房早联律间期660~350(610±86)ms,P0.05,房颤多由短联律间期房早触发。心内电生理改变为Lasso环状电极标测到起源于肺静脉的连续、快速、有序或无序的较P波提前,时限短、峰锐利的尖峰电位(Spike电位),同步心电图显示该Spike电位常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经导管射频消融消除肺静脉内电位或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或组织连接,可终止房性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点是短联律间期房早,也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入院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随访一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辽宁省20家医院1067例症状发作24h内入院并进行血脂检测的ASTEMI患者.观察基线情况、住院时症状、诊断、治疗及检查结果.随访1、6个月和1年的药物使用及MACCE(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水平均值,分为<1.27 mmol/L组587例(低组)和≥1.27 mmol/L组489例(高组).随访1、6个月及1年时低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组(分别为1.4%vs.0.0%,P=0.01;2.8%vs.0.4%,P=0.003; 4.8%vs.0.9%,P<0.001),随访6个月及1年时低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高组(分别为18.3%vs.13.7%,P=0.04; 23.7%vs.18.1%,P=0.03).年龄(HR=1.02,95%CI:1.006~1.035,P=0.005)、糖尿病(HR=1.05,95%CI:1.053~2.171,P=0.03)、HDL-C水平(HR=0.56,95%CI:0.340 ~ 0.921,P=0.02)是ASTEMI患者1年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HDL-C水平高的ASTEMI患者随访1年和6个月时的MACCE(主要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1个月时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HDL-C水平低的患者,并随时间延长其差异越明显.年龄、糖尿病及HDL-C水平是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胸放射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其中经胸放射治疗后的UAP患者28例(经胸放疗后组);普通UAP患者30例(普通心绞痛组).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访1年,测定两组患者脑钠尿肽(BNP)水平,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胸放疗后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普通心绞痛组比较,钙化病变、多支病变、血栓病变以及PCI术中夹层发生率明显升高,1年随访时BNP水平较普通心绞痛组高[(234.31±121.39)ng/L比(124.74±37.81)ng/L],室壁运动指数、新发心功能不全及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也较普通心绞痛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放射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复杂病变为主,同时因放射性心肌及瓣膜损伤,使得该类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对常规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疗效不佳的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注射左西孟旦的有效性及安伞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入选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接受左西孟旦或多巴酚丁胺治疗,试验组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初始负荷量为12 μg/kg,注射时间10 min,随即以0.1 μg·kg~(-1)·min~(-1)静脉点滴,1 h后增加到0.2 μg·kg~(-1)·min~(-1)并持续23 h;对照组用多巴酚丁胺2 μg·kg~(-1)·min~(-1)初始静脉点滴,1 h后增加到4 μg·kg~(-1)·min~(-1)并持续23 h,综合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2家临床医疗中心共入选病例试验组1 19例,对照组106例.至试验结束,共对225例患者进行了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31.9%(38/11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17.9%(19/106)(P<0.01);治疗24 h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升均值分别为6.4%和4.6%(P>0.05);治疗24 h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每搏心输出量(SV)上升均值分别为11.1 ml和2.8ml(P<0.05);试验组患者呼吸困难和全身临床状况显著改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压以及室性早搏等.结论 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outcome of registered cathered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n China 2007. Methods Data on AF ablation from registered hospitals in 2007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 total of 2620 cases from 40 hospitals wererecruied,male 1719,female 901 ,mean age 58.5± 11.2years.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long-standing permanent AF were 77.4% ,15.7% and 6.9%, respectively.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underlying disease were 54.1%. Left atrial diameter was (38.3 ± 6.3) mm,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was(47.8 ±5.2)ram,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a 0.63 ±0.08. The most common prcedures were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s (PV) ablation and circumferential PV ablation plus additional hnes. The most often used ablation energy was radiofrequency (99.8%). Total success rate was 80.3% ,and recurrence rate was 19.7%. Factors impacting success and rencurrence rates included left atrial diameter,type of AF,and procedures. After catheter ablation,antiarrhythmic drug application increased mod-erately,and th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stengthen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26 patients (1.7%), no severe coplications such as esophagus atrail fistula and pulmonary vein stenosi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The catheter ablation could be recommended as a first-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paroxsmal AF in qualified hospi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