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1篇
预防医学   6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家长不良亲职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农村地区家庭开展亲职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某农村地区904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亲职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度、童年期受虐经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小学生家长过度反应平均得分为(15.61 ±6.91)分,敌意平均得分为(7.06±4.08)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童年期有躯体虐待经历、情感虐待经历,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较高;孩子学习成绩越好家长过度反应和敌意得分则越低(P值均<0.05);家长社会支持度越高,过度反应得分越低,男生以及填表人为母亲的敌意得分更高(P值均<0.05).结论 亲职教育应将童年期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和社会支持度较低的家长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2.
马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129-132,136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微细血管持续性痉挛为基础,伴随心脏、血管等系列性病理改变,以动脉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异常升高为表现的一类疾病.儿童青少年血压高于一定水平就称为高血压,95%以上为原发性高血压[1].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高血压的发生始于儿童期,主要是由于儿童期与成年期的血压水平存在一定相关,许多原发性高血压在儿童期即开始有表现;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膳食钠盐摄入过多、缺乏锻炼和精神紧张等,常自幼形成[1].高血压主要与肥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睡眠障碍、低出生体重、长期高碳水化合物摄人、静态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2].因此,从儿童期开始进行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是高血压预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春期学生血压变化规律,为儿童青少年血压标准的制定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山市2005-2010年学生体检资料,经匹配个人信息后形成2 690人的队列数据,描述调整身高增速高峰年龄前、后儿童血压水平和血压增长速率变化情况。结果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血压增速明显增加,增加起始于身高增速高峰年龄前1~2 a,身高增速高峰年龄时增速达到最高峰,从血压增长加速到回落需3~4 a;女生血压增长加速较男生早2~3 a,男生血压增速幅度高于女生,增速回落较女生缓慢。使用调整身高增速高峰年龄的方法分析青春期血压的变化规律,优于直接分析各年龄血压水平。结论青春期学生血压增长速率明显增加,男、女生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评价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对农村学龄儿童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为今后在农村地区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在东北某农村地区2所学校二至五年级进行,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由学校教师进行教育.分别于教育前和教育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2组教育前后知识和技能得分的变化评价教育效果.有365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教育前后问卷调查.二至五年级学生分别为110,104,88和63名;教育组171名,对照组194名.结果 与教育前比较,教育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知识和技能得分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1).教育后教育组儿童知识、告诉技能和总技能得分增长值分别为(3.49±3.50)(1.54±1.98)(1.99±2.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增长值[分别为(1.05±3.64)(0.61±1.78)(1.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0,4.67,3.50,P值均<0.01).结论 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儿童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水平.应继续完善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中、小学生坚果摄入现状及其与肥胖发生的关联。方法 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样本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湖南、宁夏3个省市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19所,使用自填式结构问卷收集学生过去一周食用坚果的情况(一周几把)。通过学校体检记录和现场测量两种方式获得身高、体重数据,采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测量仪MC-980(TANITA,中国广州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测量部分超重肥胖儿童的体脂肪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在控制地区、城乡、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后,分析坚果摄入行为与肥胖发生的关系。结果 4 164名9~18岁儿童少年提供合格问卷。平均年龄(13.2±2.4)岁,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0±4.5)kg/m2。超重肥胖者占36.3%,超重肥胖儿童平均体脂率(fat%):(35.2±7.8)%。过去一周吃过坚果的比例为70.3%。儿童过去一周没吃坚果者超重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吃坚果者(P<0.05),而每天吃坚果的多少与肥胖发生率未见明显剂量-反应关系(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每天摄入坚果1把及以上,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是过去一周没吃坚果学生的0.75倍(95%CI:0.61~0.92)。结论 不吃坚果是儿童少年发生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亲子互动自主阅读材料方式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对儿童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东北某农村地区一所学校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组由儿童与家长共同阅读教育材料学习预防性侵犯有关内容,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于教育前、教育后1周和教育后3.5个月进行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有160名小学生参与调查并返回了有效调查问卷。结果:教育组儿童知识得分从教育前的(8.69±2.44)分增长到教育后1周的(10.51±3.23)分(P0.001);技能得分从教育前的(7.27±1.84)分增长到教育后1周的(8.06±1.58)分(P0.01),教育后3.5个月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明显高于教育前。然而,对照组同教育组呈现相似得分增长趋势。结论:评价结果没有显示出亲子互动自主阅读教育材料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水平。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研究方法以及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仍需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的水果和蔬菜摄入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制定健康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辽宁省和贵州省城乡选取18所中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小学4~6年级、初一至高三各1~2个班,共2 638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对学生进行水果蔬菜摄入相关知识、态度和摄入频度的调查.结果 水果和蔬菜推荐摄入量回答正确率分别为31.9%和33.3%;70.0%和66.0%的青少年对水果摄入和吃蔬菜持积极态度;40.4%青少年每天至少吃1次水果;58.1%的学生每天至少吃1次炒熟的蔬菜.结论 大部分青少年对吃水果和蔬菜的态度积极,但缺乏足够的摄入量知识,果蔬摄入量达不到推荐标准,应当积极开展儿童健康饮食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状态与肥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为更好地控制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从北京市海淀区2所小学选择484名学生进行身体指标和血液指标检测。结果该地区男女小学生CRP平均水平分别为1.34 mg/L和1.44 mg/L;男生肥胖组、TG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CRP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TC,TG,LDL-C,腰围与CRP水平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CRP水平在男生随腰围、血清HDL-C和LDL-C水平增加而增加,在女生则随年龄、舒张压、血清TG和HDL-C的增加而提高(P值均<0.05)。结论肥胖儿童炎症水平较正常儿童高,CRP水平随着血脂、腰围和舒张压水平的增加而升高,男女生炎症水平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腰围的地区分布和人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表性人群的腰围分布,为建立标准腰围界值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内地15省(区、市)和香港地区7~18岁人群横断面调查资料,样本对象共178 865人,划分沿海城市、其他城市、北方乡村、南方乡村和香港地区5个群体,分析各人群腰围分布状况.结果 5个群体人群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城市"群体在7~18岁时腰围第85百分位数(P85)始终高于其他群体.相反,"南方乡村"群体腰围P85不仅低于城市且低于"北方乡村"群体."香港地区"群体在学龄初期腰围水平高,但进入青春期后增长缓慢,腰围P85最终落后于"北方乡村"群体.南、北方乡村群体自青春期开始腰围水平表现为追赶趋势.该差异不仅源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也源于南、北方地区差异,预示在使用腰围进行筛查时,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上述群体中将呈梯层分布趋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身高、体重、BMI等体格指标间高度相关.将中国人群腰围分布与美国、荷兰比较,提示有必要建立适合本国人群的腰围筛查界值点,应用LMS法为中国儿童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结论 研究结果将为建立中国儿童人群腰围筛查界值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样本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五所幼儿园中2~7岁儿童的家长共计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定性访谈结果采用关键词提取,进行归纳分析。根据中国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85%为超重或肥胖]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将人口学特征,家庭因素及饮食和运动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超重或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儿童高出生体重(≥4 000g)(OR=31.55;95%CI:1.78~4.17,P0.001);母亲选择剖宫产(OR=4.89;95%CI:1.42~16.89,P=0.01);混合喂养(OR=25.90;95%CI:3.07~218.39,P0.001),人工喂养(OR=11.15;95%CI:1.686~73.7121,P=0.01)。保护因素包括: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高(OR=0.32;95%CI:0.12~0.89,P=0.03)、每天吃粗粮的次数多(OR=0.43;95%CI:0.21~0,87,P=0.02)、家人一起吃饭的次数多(OR=0.86;95%CI:0.75~0.98,P=0.02)。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肥胖的认知及儿童的饮食运动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