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一个正处于接受教育、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同生活在学校环境的特殊群体。学校卫生又称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以保护、促进和增强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本文主要从学科体系、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制度、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生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2.
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对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的影响,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膳食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抽取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2 49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连续记录谷类、蔬菜、水果、肉类、乳类5类食物的7d摄入情况,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对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城市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高于乡村,其中城市蔬菜、水果、乳类的摄入量高于乡村,但是乡村肉类评分高于城市(P值均<0.01);父母最高文化程度高中和初中及以下组城市膳食得分高于乡村(P值均<0.05),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组城乡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家庭月收入<5000元人群城市膳食得分高于乡村(P值均<0.01),≥5000元人群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城市、女生、低龄、父母文化程度高和家庭月收入高与膳食质量呈正性相关,城乡与家庭月收入有交互作用,家庭月收入在乡村对膳食质量的影响更显著(P值均<0.05).结论 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与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质量呈正相关,并且家庭月收入在乡村中对膳食质量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在膳食指导和干预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低的人群,并提供适当的营养教育方案和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3.
陶然  王政和  董彬  马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9):1369-1372
分析观看电视与电脑屏幕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影响,为中国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合理选择电子产品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纳入21385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5 m标准视力表检查研究对象的裸眼视力,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及观看不同屏幕时间的资料.结果 中国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随着完成作业时间以及看电脑时间的增加而增加(χ2值分别为3748.99,949.39,P值均<0.01),随着看电视时间的增加有所降低(χ2=2725.08,P<0.01).在相同完成作业时间的情况下,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率较低(61.81%),其次为看电视与看电脑时间相同的学生(70.62%),看电脑时间较长的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最高(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2.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相比,看电视和看电脑时间相同及看电脑时间较长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视力不良(OR值分别为1.17,1.21,P值均<0.01).结论 完成作业时间越长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越高,相同作业时间下看电视较看电脑时间长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低.当使用电子产品时,优先选择观看较大的电子屏幕有利于减少视屏行为对学生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了解全国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对学校生活卫生设施的评价与需求现状,为学校改善环境卫生质量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全国15个省市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辖区内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为调查点,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共调查26个监测站,384所学校,18 450名学生.结果 不同省市的学生反映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学生在校期间饮水方式以学校提供免费开水、桶装水为主,分别占39.1%(7 190/18 402),38.4% (7 071/18 402).92.24%(16 737/18 145)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饮水足够或基本够.86.9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上厕所方便.11.48%(1 509/13 139)的学生反映在学校住的是2人1个床位,但各省市学生反映双层床上铺有防跌落栏杆或栏板的比例均高于87%.不同学段学生对食堂、厕所和宿舍环境的感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食堂、厕所或宿舍干净的学生比例均表现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χ2值分别为1 219.508,849.816,370.066,P值均<0.01).85%(15 597/18 350)的学生认为学校食堂饭菜非常卫生或还可以.饭前、便后有时洗手或不洗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5.74%和25.59%.结论 农村寄宿制学生对学校基本卫生条件满意度较高,但学校仍需重视基本设施的改善,加大安全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形成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的长期趋势、顺位变化以及主要传染病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中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学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到甲乙丙类传染病40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教育部公布年度学生人口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选取各年龄组、各省份在每年度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主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5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发病率、发病数以及死亡数均高于女生,其中,2008—2015年男女生发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4%和40.1%,但在2015—2017年出现反弹,增长幅度分别为47.1%和53.8%,反弹主要由丙类传染病增长导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痢疾,转变为2017年的结核病、猩红热和病毒性肝炎。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狂犬病、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转变为2017年的HIV/AIDS、狂犬病和结核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顺位变化并不明显。在年龄组和地区分析中,甲乙类传染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和结核病为主,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病为主,但近年来,流感和手足口病在东部地区增长明显。结论: 2008—2017年间,我国在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就显著,但传染病变化模式和特征显示出我国未来在防控呼吸道传染病、HIV/AIDS等性传播疾病以及新型突发传染病方面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为全国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机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中小学生青春期身高突增高峰年龄和身高突增高峰速度特征,探究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规律;纵向追踪中山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的发育情况,了解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规律。方法: 基于广东省中山市2005—2016年间全市中小学生体检数据库,筛选其中持续追踪6次以上的个体作为研究样本,使用SITAR模型对样本人群身高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其身高突增高峰年龄和身高突增高峰速度。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9 579人,其中男生26 524人,城市学生26 008人,男、女生中位随访年龄分别为7.74和7.72岁,男生身高突增高峰年龄为(12.72±0.89)岁,晚于女生的(10.98±0.95)岁(t=207.639,P<0.001),男生的身高突增高峰速度为(10.12±1.49) cm/年,高于女生的(8.35±1.12) cm/年(t=150.826,P<0.001)。城市、乡村学生中身高突增高峰年龄和身高突增高峰速度的性别差异与全样本保持一致。城市男生的身高突增高峰年龄早于乡村男生,身高突增高峰速度小于乡村男生,城市女生身高突增高峰年龄早于乡村女生,身高突增高峰速度大于乡村女生。结论: 广东省中山市中小学生青春期女生突增高峰年龄早于男生,但突增高峰速度低于男生,城市学生突增高峰年龄较乡村学生早,但是城市男生突增高峰速度低于乡村男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双重负担。2005-2014年全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总体检出率仍然较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呈现新的流行趋势,2005年乡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超过城市,2014年部分地区乡村学生肥胖检出率开始接近或超过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其中耐力素质下降尤为显著。儿童青少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在营养改善和经济投入的同时,应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探讨2014年中国11~18岁青春期男生首次遗精年龄与睡眠时间的关系,为研究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中63 464名11~18岁青春期男生的身高、体重、首次遗精情况和睡眠时间等数据,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较充足组和睡眠较少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水平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18岁男生的平均睡眠较充足报告率为30.02%(19 054名).从总体上看,首次遗精报告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睡眠较充足组中,首次遗精报告率从11岁的4.54%(107名)增长到18岁的98.59%(2 167名);睡眠较少组中,首次遗精报告率从11岁的5.29%(244名)增长到18岁的98.64%(5 855名).14,15岁年龄段的男生首次遗精发生情况与睡眠是否充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控制城乡、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等因素后,相对于睡眠较少组,睡眠较充足组男生首次遗精发生的OR值为0.92(95% CI=0.87~ 0.97),居住在农村、身高、BMI均与男生首次遗精年龄呈负相关(P值均<0.05).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睡眠时间越长,首次遗精的发生概率越低,OR值为0.94(95% CI=0.92~ 0.97).首次遗精年龄与睡眠时间的关系在省份水平不具有组内聚集性(ICC<0.01),在年龄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内聚集性(ICC=0.72).结论 青少年睡眠情况与男生的首次遗精时间有密切联系,可能是影响男生青春期发育与性成熟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睡眠时间,保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9~18岁汉族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状况,并探索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9~18岁汉族中小学生172 197人,将9~12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9 h、13~18岁青少年<8 h定义为睡眠不足。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群体睡眠时间分布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群体睡眠不足报告率的差异;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睡眠不足报告率随年龄变化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结果 2014年,我国有6.6%的中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6 h,30.8%的学生为6~7 h,26.3%的学生为7~8 h,20.8%的学生为8~9 h,分别有13.8%和1.8%的学生睡眠时间为9~10 h和≥ 10 h。睡眠不足总报告率为77.2%,男、女生分别为75.8%、78.6%。对于各个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的比较,9~11岁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岁女生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为66.6%、74.1%、93.8%;9~12岁儿童、13~18岁青少年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30个省份中,浙江(68.8%)、江苏(66.7%)和陕西(65.2%)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较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 h相比,平均每日锻炼时间0.5~1 h(OR=0.72,95% CI:0.69~0.74)、平均每日锻炼时间≥ 1 h(OR=0.46,95% CI:0.44~0.47)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与体育课频率<2次/周相比,体育课频率2次/周(OR=0.82,95% CI:0.78~0.86)、>2次/周(OR=0.65,95% CI:0.62~0.68)为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9~18岁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高,适量体育锻炼和推迟到校时间可能会缓解学生睡眠不足状况。  相似文献   
10.
了解1周、上学日、周六周日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提供参考.方法 对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4所学校,对抽中学校的学生共2 670名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并连续记录1周运动行为日记.分析不同时段视屏时间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8%,上学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仅占2.13%,但周六周日视屏时间超过3h的学生升至16.10%.在控制混杂因素后,1周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388和1.590倍,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3 h组与>3 h组的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2 h组的1.553和1.775倍.未发现周六周日不同视屏时间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不同.结论 1周日均与上学日日均视屏时间>2h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学生在上学日和周六周日的视屏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