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由于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孕妇易感COVID-19,尤其是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期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目前尚缺乏孕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新冠疫苗)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据,各国关于孕妇接种新冠疫苗的推荐存在差异,这给孕妇COVID-19的防控带来了一定挑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妊娠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研究进展,论述了妊娠期患COVID-19对孕妇、胎儿及婴儿的危害,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中妊娠期接种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以期为今后开展孕妇相关研究,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中国山东某县女性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长期趋势。方法:应用研究地区婚前医学检查及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资料,研究1951—1998年出生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及1951—1975年出生女性绝经年龄长期变化趋势。采用Joinpoint回归确定初潮年龄长期趋势有无拐点以及拐点年份,采用多因素加权Cox回归估计不同年代出生女性较早绝经平均风险比(average hazard ratios,AHR)。结果:1951年和1998年出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分别为(16.43±1.89)岁和(13.99±1.22)岁,城镇女性低于农村女性,教育水平越高女性平均初潮年龄越低;Joinpoint回归发现1959年、1973年和1993年三个拐点年份,1951—1959年、1960—1973年和1974—1993年出生者初潮年龄分别年均减小0.03岁(P<0.001)、0.08岁(P<0.001)和0.03岁(P<0.001),1994—1998年出生者初潮年龄维持平稳(P=0.968)。与1951—1960年出生女性相比,1961—1965年、1966—1970年和1971—1975年出生者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信息疫情(Infodemic)”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针对网络信息轰炸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信息疫情的出现提示网络流行病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方法 信息疫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空间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却很难或无法把握信息传播的内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同时存在两个战场,即物理空间里人们与病毒面对面的战场和网络空间里全民的关注及信息传播的战场。结果 网络空间用户都是物理空间真实个体的映射,网络空间的疫情信息必然对物理空间真实的个体产生影响或伤害。随着互联网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开展针对网络空间事件对公众身心健康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将为规范网络用户行为、制定网络信息发布传播规则、提升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论 本文以WHO定义的信息疫情为线索,探讨并提出网络流行病学潜在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E-health模式为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亦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防治领域, 包括行为干预、生物医学干预、精神健康干预以及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等方面。本文对国内外E-health模式在艾滋病防控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优化通过E-health模式进行艾滋病干预的思路和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观察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是其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多中心场景下开展关联分析的残余混杂统计学调整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基于个体水平数据,可由各分中心使用断点回归等多种方法调整残余混杂,然后加权合并得到效应估计值;基于Meta水平数据,可采用贝叶斯Meta分析的方法获得调整后的合并效应值,也可开展残余混杂的敏感性分析,计算E值、p(q)、T(r,q)和G(r,q)。上述方法应根据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如利用分中心个体数据进行残余混杂调整,通常要求严格的研究设计,并面临较高的协调成本;贝叶斯Meta分析基于部分强假设;E值等敏感性分析结果仍需经过专业的判断,以评估残余混杂风险大小。因此,利用多中心数据库开展观察性关联分析时,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方法仍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时依性混杂控制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发表于2020年6月15日以前且涉及具有中介作用的时依性混杂问题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对其基本特征、药物暴露和结局、时依性混杂及其控制方法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98篇文献。涉及时依性混杂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年来明显增长,HIV/AIDS研究领域对该问题关注最多,占全部纳入研究的35.6%(106/298),且其中92个研究涉及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最常见的研究结局为死亡,而最常关注的时依性混杂因素为实验室检查指标(179,60.1%)、合并症(136,45.6%)和合并用药(108,36.2%)。边际结构模型(MSM)和逆治疗概率加权(IPTW)是最常用的控制时依性混杂的分析方法(244,81.9%)。与合理控制时依性混杂的分析相比,传统方法调整基线混杂引起偏倚的中位数为18.2%(IQR:7.4%~40.8%)。此外,分别有28.9%和64.8%的研究对因果推断的阳性假设和无未观测混杂假设进行了检验或讨论。结论 目前大多数慢性病药物治疗领域对时依性混杂关注仍然不足。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合并用药等在常规医疗中容易获得的指标是最普遍考虑的时依性混杂。在控制方法上,MSM和IPTW等相对较简单、结果易理解的方法最常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设计,探究东亚人群中三种血压指标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提取汇总数据进行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遗传工具变量来自韩国基因组与流行病学研究,脉压的遗传工具变量来自日本生物银行,心力衰竭的遗传工具变量来自一项包含五个日本队列的GWAS研究。采用单变量MR、双向MR和多变量MR方法分析三种血压指标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联。 结果 逆方差加权法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 mm Hg,OR=1.52; 95% CI: 1.25~1.84)、舒张压(1.62; 1.34~1.95)和脉压(1.85; 1.27~2.69)升高均可能增加患心力衰竭的风险,而心力衰竭对三种血压指标没有潜在的因果影响(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脉压经调整收缩压(1.25; 0.77~2.05)或舒张压(1.46; 0.95~2.23)后与心力衰竭风险没有显著关联。结论 在东亚人群中血压对心力衰竭可能存在单向的因果关联,脉压对心力衰竭风险不存在独立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