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期亲密伴侣暴力(IPV)与小于胎龄儿(SGA)的关联,并分析孕晚期就寝-晨起规律在其关联中的作用。方法:从2015年3月-2019年6月在合肥市三家医院的产科门诊招募孕妇4908名,使用WHO多国妇女健康和家庭暴力研究小组总结而来的清单式问卷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孕期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性暴力和总IPV发生率分别为9.1%、1.4%、0.9%和9.7%,SGA发生率为7.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IPV与SGA正向关联(OR=1.59);分别按就寝时间和晨起时间分层,7∶00后起床、22∶00-23∶00和23∶00后就寝组的IPV与SGA正向关联(OR=2.85、2.18、1.98);按就寝-晨起规律分层,非早睡早起组的IPV和IPV组的非早睡早起与SGA正向关联(OR=2.15、3.32)。结论:孕期遭受IPV(尤其是精神暴力)会增加SGA的风险,而就寝-晨起规律会使IPV与SGA的关联在不同的规律下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2.
伍晓艳  陶芳标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01-1605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儿童青少年普遍暴露于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学习机会和增加社交活动和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本文对儿童青少年数字媒体暴露现状进行总结,聚焦数字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联,结合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倡导积极探索数字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关联的方向性和潜在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结局的累积性与关键期效应,为预防与干预逆境伤害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阜阳地区2所农村学校的710名青少年。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评估家庭逆境,《MacArthur健康与行为问卷》评价内化症状和外化症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逆境发生时间与数量和精神病理症状的关联。结果持续家庭逆境组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增加均有相关性[β值(95%CI)分别为0.35(0.15~0.54),0.16(0.01~0.32)]。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与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0(0.04~0.36),0.42(0.24~0.60)]、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4(0.01~0.26),0.23(0.09~0.37)]增加有关。在仅童年期家庭逆境中,家庭逆境数量为2和≥3的内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23(0.06~0.41),0.34(0.11~0.58)]、外化症状[β值(95%CI)分别为0.17(0.02~0.31),0.21(0.02~0.39)]的风险增高。在持续家庭逆境组中,逆境数量≥3与内化症状、外化症状相关[(β值(95%CI)分别为0.56(0.31~0.82),0.24(0.02~0.45)]。仅青春期家庭逆境与精神病理症状无关。结论家庭逆境的多次发生可增加精神病理症状风险,童年期可能是家庭逆境致精神病理症状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前BMI、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儿童脂肪重积聚(AR)时相提前的关联。方法 基于已经建立的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本研究共纳入2 896对母子对,收集孕妇孕前身高、体重、24~28周GDM情况,在婴儿42天、3月龄、6月龄、9月龄以及1岁后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连续追踪随访至6岁,获得其身长/高、体重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GDM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关联强度,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BMI及GDM对于儿童AR时相提前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 母亲孕前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23.2%(672例)、66.4%(1 923例)、8.7%(251例)和1.7%(50例);GDM患病率为12.4%。儿童AR年龄为(4.38±1.08)岁,AR时相提前的儿童占3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1.67,95%CI:1.27~2.19)、肥胖(OR=3.05,95%CI:1.66~5.56)以及孕期患有GDM(OR=1.40,95%CI:1.11~1.76)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孕前体重不足(OR=0.60,95%CI:0.49~0.73)是AR时相提前发生的保护因素。与仅孕前超重/肥胖或孕期患有GDM相比,孕前超重/肥胖与孕期患有GDM并存,AR时相提前的发生风险更高,OR值(95%CI)分别为2.03(1.20~3.44)、3.43(1.06~11.12)。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显示,孕前BMI和孕期患有GDM对儿童AR时相提前无交互作用。结论 母亲孕前较高的BMI和孕期患有GDM是儿童AR时相提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并存的风险更高,但无统计学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孕不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也是诸多研究者近些年来研究的重点。从电灯发明以来, 人们接触夜间光照的机会迅速增加, 由此产生的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研究表明夜间人工照明会影响生物体的昼夜节律以及松果腺素(褪黑素)的分泌, 而规律的昼夜节律和充足的松果腺素都有利于成功的生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夜间人工照明对不孕不育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不孕不育影响因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共1 1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检(包括血压、腰围和血脂指标等),纳入729名问卷信息和体检资料完整的大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大学生睡眠行为,采用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评价睡眠时型。使用腰围、平均动脉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标准化性别特异性Z分数的总和得出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使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比较大学生不同睡眠特征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的关联。结果 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为-0.32(-2.03,1.58)。在吸烟、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水平变量中,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41,12.88,51.07,P值均<0.01)。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夜晚型偏好时型(B=1.89,95%CI=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与育儿压力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改善母亲育几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6月和12月分别对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幼儿园儿童母亲开展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纳入有效问卷6 111份。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教养方式问卷及育儿压力问卷分别测量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基线)、教养方式(基线)和育儿压力情况(随访)。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变量间的关联,通过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中介效应。结果 母亲ACEs与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及育儿压力均呈正相关(r为0.217~0.329,P<0.01);母亲育儿压力评分与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评分呈正相关(r为0.226~0.278,P<0.01),与积极教养方式(民主性)评分呈负相关(r=-0.340,P<0.01)。中介分析显示,在控制儿童性别、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母亲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在母亲ACEs与育儿压力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分别为14.74%...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危害其当前健康,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睡眠行为是调节人体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紊乱与MetS风险升高有关。本文综述了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与MetS的关联,并探讨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开展公共卫生干预,降低儿童青少年代谢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频率,探讨社区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深圳市宝安区30 188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形式调查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和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与SSBs摄入频率间的关联性。结果 儿童青少年低频率、中频率和高频率SSBs摄入占比分别为26.8%、51.8%和21.5%。与居住楼层≥7层相比,居住楼层≤3层儿童青少年可增加SSBs的摄入(OR=1.13,95%CI:1.04~1.24);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负向关联(OR=1.24,95%CI:.10~1.39);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与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呈正向关联(OR=1.81,95%CI:1.63~2.02)。结论 儿童青少年SSBs摄入频率与社区建成环境因素相关,居住楼层越低、居住地和主干道间的距离越近、居住地周边饭店数量越多增加儿童青少年SSBs的摄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