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259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138篇
药学   43篇
  2020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杰 《地方病通报》1998,18(2):35-39
本简要回顾了鼠疫宿主研究的概况,根据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理,运用广义信息概念,系统地阐明了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贮存宿主,流行宿主和后补宿主,并分析了该疫源地人间鼠疫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耿马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2~12月耿马县的耿室、勐撒、勐永三镇爆发人间鼠疫。现将流行情况报告如下。耿马县位于云南省临沦地区的西南部,西部与缅甸相邻,地处北纬23°21′~24°02′,东经  相似文献   
3.
4.
C-ELISA与D-ELISA在乙脑和登革病毒快速检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们应用细胞酶免疫试验(C-ELISA)和圆斑酶免疫试验(D-ELISA)对本省新分离到的19株乙脑(JE)病毒和2株登革(Den)病毒进行鉴定,并与传统的中和试验(NT)和补体结合试验(CF)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东经97°39′~98°17′,北纬23°51′~24°40′。居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坡。地理区划属滇西中山宽谷盆地,海拔976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8.3℃~19.9℃,相对湿度78%~80%,年均降雨量1361~1651毫米。动物地理区划属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检测鼠疫动物脏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双重式聚合酶反应(Pla-F1-PCR)、常规细菌培养和反相血凝试验(RIHA),对9只实验感染鼠疫的动物脏器(豚鼠6份,小白鼠3份),在4℃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进行同步检测。结果表明,保存90d和180d后,PCR与RIHA均为阳性,而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PCR和RIHA法敏感性高于常规培养。提示对鼠疫或疑似鼠疫材料的检测除常规培养外应做PCR和RIHA,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质粒DNA种类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查了分离自云南省的828株鼠疫菌质粒DNA特征。结果表明,云南鼠疫菌可观察到分子量为3.93、6.05、22.97、35.65、45.35、64.82、74.59、111.36和129.55Mdal九种质粒,按质粒组成可划分为Ⅰ~Ⅹ种质粒图谱。被检菌株中,99.15%具有6.05、45.35和64.82Mdal三种规范化质粒,还发现21.62%、4.59%、1.45%和3.5%的菌株分别尚存3.93、22.97、35.65和111.36Mdal质粒,这些质粒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具有重要的分子流行病学意义。根据质粒图谱,可将我省鼠疫现有疫区初步划分成滇西北山地、保山盆地、大盈江、陇川江、南定河、澜沧江下游和红河元江段流域七大相对独立的疫源区。本研究的结果结合既往流行病学资料,似可说明:①质粒组成可作为云南省鼠疫疫源地中疫源地划分的重要指标;②云南家、野鼠两型疫源地菌株具有共同的遗传变异性;③近几年之间鼠疫有复燃也存在异地传播;④云南西南部存在鼠疫疫源。  相似文献   
8.
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27种蚤类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田杰 《地方病通报》1995,10(3):27-32
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和模糊聚类,对云南省剑川鼠疫自然疫源的27种蚤类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三维生态位最宽的是特新蚤,其次是斯氏新蚤,再次是人蚤;三维生态位元素多样性和均匀性最高的是特新蚤,其次是斯氏新蚤,这反映出这3种蚤的三维生态位元素结构和利用性差异较突出。将这27种蚤划分为9个竞争性群,揭示了各种蚤之间的资源利用或适应模式的关系。这种模式不仅反应了各蚤之间的生态相似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资源利  相似文献   
9.
1990年12月11日~31日,对云南省耿马县首次鼠疫流行进行了现场调查。用血清学及细菌学方法在33个疫点(180km~2)检出了63例腺鼠疫患者和13例隐性感染者,并从人,鼠、蚤分离到49株鼠疫菌。造成鼠间鼠疫流行,主要是黄胸鼠数量及印鼠客蚤指数的急骤增高;人间鼠疫是由于鼠间鼠疫长期流行,地面游离蚤增加,人与蚤类接触频繁所致。结果表明:耿马县以勐撒镇为中心的鼠间及人间鼠疫大面积流行是一次典型的家鼠型鼠疫,其疫源地具有西南山地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特征。鼠疫在该县(至少在动物间)有可能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黄胸鼠体表长形病蚤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集了1983-1994年云南保山同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对长形病蚤指名亚种的数量变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形病蚤多分布在海拔1650米的保山坝区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盈江县和梁河县的热坝区则稀少。在连续48个月总蚤指数和长形病蚤指数的季节变化中显示每年春季一次的单峰型;与总蚤指数的春,秋两季双峰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