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2篇
  免费   1493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1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09篇
内科学   863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629篇
预防医学   173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63篇
  1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纤溶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度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SG300(250 mm×4.6 mm,5 μm),以0.1%三氟乙酸溶液-乙腈(95:5)为流动相A,以0.08%三氟乙酸溶液-乙腈(20:8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7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0℃。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专属性、检测限、耐用性考察。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和分子排阻色谱法对3批样品纯度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反相色谱法专属性强,检测限为0.01%,耐用性强。对3批样品进行检测,质量分数在93.5%~96.9%,结果准确。结论 建立反相色谱法测定纤溶酶纯度,分辨率更高、重现性更好,可进行更好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影像组学可对医学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处理来指导临床实践。近年来,基于CT、MRI的影像组学逐渐应用于脑转移瘤的精准诊疗,如肿瘤精准检测和分割、与其他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原发肿瘤的判别、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等。本文就脑转移瘤影像组学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检索相关文献,就躯体形式障碍中的未分化型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案以及临床常用的心理疗法做一综述。以期社会及非精神科专业人员早日识别,使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同时也为临床的护理工作者提出实施心理治疗的一种可能性,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增加临床疗效、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新疆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7、TNF-α、INF-γ)、炎性因子(PCT、hs-CRP)及RF、ESR、ASO、血培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和生化等技术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分别为2.74(0.97~6.25)和0.56(0.53~0.64)、34.10(13.05~60.8)和0.78(0.41~2.52)、1.83(1.15~2.75)和0.89(0.77~1.13)、6.77(2.48~13.74)和1.03(0.68~1.20)、35.23(5.79~74.98)和1.33(0.80~2.17)、212.96(42.3~436.72) pg/mL和1.69(1.36~1.89) pg/mL,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和慢性组IL-6、IL-10、IL-17、TNF-α、IFN-γ分别为65.32(36.27~68.60)和29.38(11.30~53.09)、2.38(1.51~3.34)和0.89(0.77~1.13)、11.98(3.92~16.49)和5.27(2.24~12.49)、50.88(16.59~96.69)和28.24(5.30~64.40)、319.00(145.14~588.52)pg/mL和160.52(36.5~418.54) pg/mL,PCT和hs-CRP分别为0.08(0.06~0.12) pg/mL和0.04(0.03~0.06) pg/mL、12.60(5.0~30.8)mg/L和3.30(1.2~16.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抗体滴度组和高抗体滴度组IL-6、PCT 、hs-CRP 、RF、ESR、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0.46(11.30~50.02) pg/mL和46.20(17.72~79.69) pg/mL、0.04(0.03~0.06) pg/mL和0.07(0.04~0.11) pg/mL、3.03(0.85~9.70) mg/L和13.65(2.97~31.43) mg/L、3.0(0.8~9.7)IU/mL和13.6(3.0~31.4)IU/mL、15(7~31)mm/h和27(15~46)mm/h、15.3%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6种细胞因子均为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和INF-γ水平是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4、IL-6、IL-10、IL-17、TNF-α、IFN-γ及PCT、hs-CRP等指标不仅能及时准确反映布鲁杆菌感染发病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免疫状况,而且IL-6和INF-γ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的临床诊断评估作用,血培养在急性期或高滴度组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女性肿瘤首位。近年来,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广泛,与乳腺癌的发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均密切相关。笔者系统性回顾了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并重点介绍乳腺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93-2012年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艾滋病相关病死率的变化,评估其对艾滋病防治的效果。方法 利用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1993-2012年全国报告HIV/AIDS数据,以2004年作为"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干预分界点,对"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1993-2003年)和实施后(2005-2012年)2个阶段,应用中断时间序列(ITS)方法分析"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前后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变化。结果 1993-2012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所降低,HIV/AIDS中职业为农民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高于整体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ITS方法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1.5%(P=0.156);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较1993-2003年减少2.6%(P=0.094)。2005-2012年后,整体HIV/AIDS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466(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HIV/AIDS中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592(P=0.005),呈下降趋势;农民中,血液传播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斜率为-0.766(P<0.001),亦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5-2012年,我国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有降低趋势,说明"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达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在系统梳理临床治疗、疾病控制和科学研究三者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的建议。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报告意识,强化症状检测能力,充分发挥传染病直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国家或地方监测平台。疾病控制方面,要从法律和体制机制上赋予疾控相关权限和保障,提升疾控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防控与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科学研究方面,要加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建设重大疫情应对中“一锤定音”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和区域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救治的战略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检测是HIV感染的诊断、监测和血液筛查的常规方法,是艾滋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HIV分为HIV-1和HIV-2,HIV-1广泛分布全球各地,是造成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HIV-2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流行较为局限。我国从1998年陆续有HIV-2感染的报道,多为散发病例,绝大部分都是HIV-1/HIV-2混合感染。目前我国针对HIV-2检测的关注较少,国产可区分HIV-2的检测试剂也没有注册上市。目前HIV-2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通过快速检测等方法进行初筛检测,免疫印迹试验(WB)和条带免疫试验(LIA)进行确认,依据HIV抗体检测结果确定是否感染HIV-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核酸检测实验室诊断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