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肥胖学生健康评估体检,了解不同肥胖程度儿童青少年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风险现况。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和密云县17所中小学2012至2013年度参加学校常规年度体检并以BMI为评价指标筛查为肥胖的学生,进行以健康风险评估为目的的临床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量(身高、体重及体质成分),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判定肥胖状态;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评定儿童高血压;采用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推荐的中国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判断血脂异常;以空腹血糖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美国糖尿病联盟推荐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 809/3 227名(56.1%)肥胖学龄儿童青少年完成了现况调查且具有完整体检数据,平均年龄12.2岁。肥胖学生心血管代谢异常指标检出率分别为:高血压30.8%,血脂异常43.3%,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66.6%,肝功能异常11.6%,脂肪肝16.0%,黑棘皮症21.9%。肥胖男生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肝功能异常、脂肪肝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肥胖女生。重度肥胖占总肥胖人数的29.9%,协方差分析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重度肥胖学生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脂肪肝、黑棘皮症和2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异常检出率均高于轻中度肥胖学生。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心血管代谢异常随肥胖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儿童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异常高发需要得到更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MS的流行现状, 为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索2004-2014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data)、维普数据库(VIP)及PubMed中收录的有关中国地区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研究的文献。根据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STROBE)声明中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估算患病率, 并对性别、体重状态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采用漏斗图及Egger检验发表偏倚, 通过排除其中任意一篇文献对合并效应值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5篇英文、14篇中文)。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Ⅲ修订(NCEPⅢ)标准、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CHN2012)标准, 我国儿童青少年MS患病率分别为1.8%、2.6%及2.0%。按IDF标准, 男、女童MS患病率分别为2.9%、1.8%, 正常、超重、肥胖儿童中MS患病率分别为0.2%、4.7%、17.3%。NCEPⅢ标准、CHN2012标准结果均呈现男生MS患病率高于女生、肥胖组MS患病率> 超重组> 正常组。 结论 儿童青少年MS呈流行趋势, 应用不同诊断标准对MS检出率影响较大。肥胖是MS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应遏制肥胖, 对儿童超重、肥胖尽早识别干预, 以减少儿童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握力的相关性,对学龄肥胖儿童干预过程中维持合适的体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2018年对北京市15 118名6~16岁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生活方式、膳食、运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检测和优势手握力检测,并采用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对握力与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的握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男童正常体重组握力水平由6~8岁组的(9.7±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40.0±7.1)kg,女童正常体重组由6~8岁组的(8.9±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25.0±4.4)kg,与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变化趋势一致;男生高于女生;调整相关因素后,瘦体重质量指数及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与握力水平均呈正相关(男童:r=0.597,0.258;女童:r=0.424,0.102,P<0.05)。结论 握力可反映骨骼肌水平变化趋势。增加瘦体重,减少脂肪可提高握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的儿童体脂肪量对血压和血糖代谢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16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通过BIA仪器测量体脂肪量,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脂肪指数(FMI)和体脂肪率(FMP),并检测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纳入的14 293名儿童中男童占49.89%。在男女儿童中分别以FMI和FMP通过LMS法拟合的百分位数值(P60、P65、P70、P75、P80、P85、P90、P95)逐个作为切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对血压异常和血糖代谢异常预测价值较好的体脂过多切点为P70值。控制FMI或FMP在P70以下,可减少8.53%~43.24%的儿童发生血压和血糖代谢异常。结论 基于FMI和FMP评价肥胖状态对于儿童高血压和高血糖筛查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价值,在今后儿童肥胖和相关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可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多种维生素浓度与抽动障碍(TD)相关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循证学依据。方法 回顾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089例TD患儿临床资料;对照同期医院保健科健康体检的753例儿童相关资料,分析两组儿童血清多种维生素水平。随机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R软件中的caret包,在训练集中比较维生素A(VA)、维生素B1(VB1)、维生素B2(VB2)、维生素B6(VB6)、维生素B9(VB9)、维生素B12(VB12)、维生素C(VC)、维生素D(VD)、维生素E(VE)的水平并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 训练集儿童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提示:儿童血清VA、VB1、VB2、VB6、VB12、VD的水平、男性和年龄是影响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Logistic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列线图提示:年龄在4~10岁、男性、以及VA、VB1、VB2、VB6、VD不足或缺乏儿童的赋分高。列线图训练集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61(95% CI:0.708~ 0.813),证实列线图模型达到中上等区分度,有临床价值。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737,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分析显示模型的可靠性较好,验证集中的ROC结果显示AUC=0.726,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结论 儿童血清VA、VB1、VB2、VB6、VB12、VD的水平、男性和年龄是影响T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列线图可见4~10岁的男性儿童不足或缺乏VA、VB1、VB2、VB6和VD更易出现抽动障碍,因此,抽动障碍患儿血清VA、VB1、VB2、VB6和VD的水平与抽动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抽动障碍儿童应常规评估维生素营养状况,为TD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和体成分的关系,为指导母亲从孕前开始合理控制体重和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12月在天津市3所幼儿园招募1 333名学龄前儿童。结构化问卷收集儿童生活方式信息;检测儿童身高、体重、体脂肪组织质量,计算体脂肪百分比(FM%)、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质量指数(FFMI)。获取儿童母亲孕产期医疗记录,将母亲按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增重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组间儿童肥胖及体成分差异。  结果  纳入研究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2.7%和7.7%。调整母亲分娩年龄及产次,儿童出生孕周、性别及年龄和生活方式后,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的肥胖及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孕前正常体重母亲孕期增重过多会增加子代高FM%及高FMI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1.68,P值均 < 0.05);孕前超重肥胖母亲,子代肥胖风险及体成分与母亲孕期增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孕期增重与子代学龄前期肥胖及体成分均存在关联。建议母亲孕前及孕产期合理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切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切点诊断的血脂异常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探讨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的适宜切点。方法利用2017年"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北京市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不同切点诊断血脂异常。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不同切点诊断的血脂异常对高血压、肥胖、体脂率偏高和空腹血糖受损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4390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分析,研究人群高TC、高LDL-C、低HDL-C和高TG通过"中国参考标准"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2.7%、2.7%、14.4%和3.7%,经"中国专家共识"诊断的检出率分别为5.0%、3.7%、13.3%和3.5%。相比"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参考标准"提高了低HDL-C和高TG在男孩中的检出率,而降低了在女孩中的检出率。"中国参考标准"诊断的低HDL-C和高TG血症预测肥胖和体脂率偏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男孩中高于"中国专家共识"(P<0.001),而在女孩中低于"中国专家共识"(P<0.001)。结论"中国参考标准"提高了在男孩中预测肥胖或体脂率偏高的真阳性率,减少了其在女孩中的假阳性率,建议对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诊断切点采用全国代表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体力活动现状,分析其对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北京市某学校295名9~13岁学生并完成临床健康评估和计步器7d体力活动监测,同时使用问卷调查学校营养午餐食用情况、近半年体力活动情况及膳食习惯。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WHtR、体脂百分比(FMP)与体力活动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力活动相关指标与超重朋巴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 15.5%的男生和13.1%的女生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到60min。超重朋巴胖儿童每日静态活动时间、每日总能量消耗(含基础代谢)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高于体重正常组。WHtR、FMP和BMI均与体力活动消耗能量呈负相关关系;学生上下学乘私家车日均增加1h,WHtR、FMP分别上升O.0l和2.06个单位。每日静态活动时间增加lh,FMP则升高0.89个单位。BMI与膳食中的叶类蔬菜(菠菜、白菜等)呈负相关关系,每周平均食用叶类蔬菜频率增加1次,BMI下降0.10个单位。控制性别、肥胖家族史后,静态活动时间≥120min/d是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城市学龄儿童每天的体力活动量较低,减少静态活动时间和增加体力活动以消耗能量,可预防和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3~17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的发育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方和北方共计7个城市,包括长春、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银川、重庆的3~17岁城市汉族儿童青少年10867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身体脂肪组织质量、非脂肪组织质量等。计算BMI、体脂含量百分比(FMP)、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组织质量指数(FFMI)。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逻辑核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10867例3~17岁儿童青少年数据,其中男生5512人(50.7%)。男生FMP在10~15岁组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β=-1.811(95%CI:-1.987^-1.635)],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女生FMP在3~7岁组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β=-0.896(95%CI:-1.100^-0.691)],7~12岁变化不明显,12~15岁随年龄增长增速明显[β=0.989(95%CI:0.753~1.224)],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除9岁组和10岁组以外,女生FMP高于男生(均P<0.05)。男生FFMI在3~17岁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生(均P<0.05),11岁以后,女生和男生的FFMI差异变大。男生和女生的FMI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有交叉,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生:β=0.033(95%CI:0.018~0.048);女生:β=0.192(95%CI:0.181~0.204)]。脂肪重聚年龄肥胖组小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男生不同体重状态组BMI、F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男生正常体重组FMI随年龄增长略有降低,一直保持在5 kg/m2以下,超重组[β=0.114(95%CI:0.091~0.136)]和肥胖组[β=0.211(95%CI:0.176~0.245)]的FMI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状态组男生FMP在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正常体重:β=-0.836(95%CI:-0.924^-0.748);超重:β=-1.090(95%CI:-1.269^-0.910);肥胖:β=-1.144(95%CI:-1.321^-0.967)];不同体重状态组女生的BMI、FFMI、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在8岁以后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174(95%CI:0.165~0.182);超重组:β=0.325(95%CI:0.304~0.346);肥胖组:β=0.447(95%CI:0.406~0.488)];女生FMP的变化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963(95%CI:0.851~1.074);超重组:β=0.910(95%CI:0.695~1.125);肥胖组:β=0.895(95%CI:0.569~1.221)]。总体上来看,BMI和FMI的相关性很强(男生:r=0.767;女生:r=0.873),不同体重状态儿童青少年BMI和FMI的r不同。结论儿童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发育特征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BMI生长曲线和体脂肪的发育特征不完全一致,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进行更精准的体成分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肥胖持续状态与心血管代谢异常罹患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儿童青少年,根据基线和随访时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持续非肥胖、肥胖恢复、新发肥胖和持续肥胖组,并按照基线与随访时点是否为肥胖分析比较不同肥胖持续状态儿童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变化。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不同肥胖持续状态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分析11379人(男童占49.6%)。随访2年间,人群新发肥胖率为3.2%(95%CI:2.9%~3.5%),肥胖恢复率为4.4%(95%CI:4.0%~4.8%)。新发肥胖组和持续肥胖组的SBP、DBP、TG、LDL-C和非HDL-C的增加值高于持续非肥胖组,而肥胖恢复组的SBP、LDL-C和非HDL-C的增加值较低(均P<0.05)。此外,以持续非肥胖组为对照,持续肥胖组和新发肥胖组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各项异常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异常个数≥2)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而肥胖恢复组在大部分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风险与持续非肥胖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发肥胖和持续肥胖均可增加心血管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而肥胖儿童恢复为非肥胖后上述风险则可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