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水平与脑出血后90 d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12月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ICH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相关临床资料,在患者出血后90 d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其功能结局。构建单变量及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HbA1c测量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以每组患者HbA1c的M为替代值纳入模型,计算趋势检验P值。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ICH患者345例,其中预后良好214例,预后不良131例(严重残疾99例,死亡3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入院时HbA1c升高,ICH后90 d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趋势检验P<0.001(与HbA1c低水平组相比,中、高及极高水平组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分别为OR=2.33,95%CI:1.07~5.07;OR=2.52,95%CI:1.12~5.64;OR=6.80,95%CI:3.01~15.34)。限制性样条结果显示,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患者出血后90 d预后不良之间具有相关性(χ2=14.81,P<0.001),且为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118)。入院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随着HbA1c含量的降低,预后不良的风险呈线性降低趋势;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的风险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时HbA1c水平升高与出血后90 d时预后不良风险有联系,HbA1c升高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69例初诊老年AML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包括TET2,DNMT3A,NPM1,CEBPα,EZH2,JAK2,U2AF1,RUNX1,NRAS,TP53,IDH2,C-KIT,SRSF2,SF3B1,ASXL1,FLT3,ETV6,PHF6,CBL,SETBP1,ZRSR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突变发生率及临床意义,针对49例接受DCAG治疗患者分析疗效及预后。结果:老年AML患者基因突变频率高,突变率为94.2%(65/69),NPM1,SRSF2,SF3B1在4种白血病分型间分布存在差异(均P0.05)。C-KIT突变易出现在染色体核型低中危组(P0.001),TP53突变与高危核型有关(P=0.003)。TP53突变,ETV6突变,合并症数目,染色体核型及DCAG首次诱导完全缓解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其中TP53突变,首次诱导完全缓解及合并症数目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AML患者基因突变及细胞遗传学异常对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老年结核病患者(以下称“指示病例”)对家庭成员中的高危易感人群——学生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及模型研究,为学生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感染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机构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登记的244例新发老年结核病患者,通过自我推荐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9名学生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及PPD试验。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老年结核病学生密切接触者结核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研究得出关键风险因素及建立决策树模型。结果 209名学生密切接触者PPD试验阳性率为77.51%(162/209)。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密切接触者与指示病例接触的时间(OR=29.17,95%CI:4.65~183.04)、场所通风情况(OR=5.79,95%CI:2.14~15.67)、自我防护意识(OR=3.56,95%CI:1.24~10.22)在PPD试验结果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共3层,7个结节点。与指示病例接触的时间长短对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风险影响最大,接触时间≥2h的阳性率为97.30%(72/74),高于<2h的阳性率[66.67%(90/135)]。接触指示病例时密切接触者的自我防护意识是次级影响因素,在接触时间<2h结节点下,没有自我防护意识的密切接触者阳性率为94.12%(48/51),高于有自我防护意识的阳性率[50.00%(42/84)]。而有自我防护意识这一结节点下,接触场所通风条件好的阳性率为25.00%(12/48),低于接触场所通风条件中等或差等的阳性率[83.33%(30/36)]。结论 决策树模型提示与指示病例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地点的通风情况及自我防护意识是学生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揭示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与指示病例接触时间>自我防护意识>接触地点的通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IA方案治疗≥55岁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55岁初诊AML患者应用标准剂量IA方案诱导治疗后的缓解情况、生存情况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32例患者经IA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71.9%(23/32),部分缓解(PR)率为9.4%(3/32),总有效(OR)率为81.3%(26/32).按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指标分组:预后良好组7例,CR 6例,PR 1例,OR率100.0%(7/7);预后中等组19例,CR 14例,PR 2例,OR率84.2%(16/19);预后不良组6例,CR 3例,PR 0例,OR率50.0%(3/6);三组CR率和O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67;χ2=2.114,P=0.359).预后良好、中等和不良组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8.07个月(6.57~46.33个月)、16.93个月(0.40~87.57个月)和3.03个月(2.00~6.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30,P=0.008);2年OS率分别为83.33%、46.80%和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6,P<0.001).化疗后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未发生严重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55岁初诊AML患者可选择标准剂量IA方案作为诱导方案.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中等组患者诱导治疗后OR率、CR率高,OS时间长,而预后不良组患者未能从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未达最佳状态(警告或失败)时联合硫酸羟氯喹(简称:羟氯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TKIs治疗不满意的CML?CP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9(24~66)岁,其中男8例,女7例;Sokal积分:低危4例,中危7例,高危4例。9例为尼洛替尼一线治疗,其中1例9个月后因治疗失败更换为达沙替尼;6例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2个月后因疗效不佳全部更换为二代TKIs。联合治疗前,TKIs中位治疗时间为19(6~115)个月,疗效评估10例警告,5例治疗失败。羟氯喹治疗剂量为100 mg 1 d 3次。结果:TKIs联合羟氯喹中位治疗时间为8(6~12)个月。14例(93.3%)患者BCR?ABL转录本水平较前下降,其中9例(60%)在联合治疗2~8个月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中位维持MMR时间为3(1~10)个月。联合治疗仅有1例出现消化道反应。随访到2016年12月,中位病程时间为29.3(13.8~157.5)个月,15例患者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羟氯喹可增强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DCAG)治疗高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80岁初诊AML患者接受DCAG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d),第1~5天;阿克拉霉素 10 mg/d,第3~6天;Ara-C 10 mg/m2,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第3~9天;G-CSF 300 μg/d,皮下注射,第0~9天。观察患者疗效和耐受性。结果: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1%,部分缓解(PR)率为9.5%。染色体核型分组,预后中等组CR率为 81.8%;预后差组CR率为62.5%。患者中位总生存率(OS) 10个月(1~61个月),CR者的中位无病生存(DFS)达 14个月,血液学毒性为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14 d,血小板恢复至20×109个/L的中位时间为12 d,3例(12.5%)早期死亡。但13例患者缺乏后续规范性治疗。结论:DCAG治疗≥80岁初诊AML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