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1篇
口腔科学   63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29篇
  3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酸芽孢杆菌DU-106发酵陈皮过程中风味与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乳酸芽孢杆菌DU-106对陈皮进行发酵,分别于发酵第0、2、4、6、8、10天取发酵液样品,采用pH计检测陈皮发酵液pH;按照《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2456—2021)测定发酵液中总酸含量;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发酵液中亚硝酸盐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陈皮干燥样品中有机酸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发酵陈皮干燥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含量;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发酵陈皮干燥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接种乳酸芽孢杆菌DU-106后,陈皮发酵液pH降至3.2左右,总酸最高质量分数达4.67 g·kg–1。发酵陈皮干燥样品中,亚硝酸盐质量分数为0.14~0.54 mg·kg–1,远低于卫生限量标准中的20 mg·kg–1,乳酸质量分数最高可达166.29 mg·g–1,且多种有机酸含量不断升高,进一步丰富了发酵陈皮的口感;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由3 914.30 mg·kg–1降至608.91 mg·kg–1;在发酵陈皮干燥样品中共鉴定出75个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萜烯、酯、醛、醇、酮、酚、酸和醚共8个种类,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萜烯类化合物;发酵后期多数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不断增加,酯类、醛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逐渐下降。结论 乳酸芽孢杆菌能够丰富发酵陈皮的口感,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使得发酵陈皮具有独特的柠檬、草药、花果香味,研究结果为陈皮的精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魏超  张晓  高杰 《癌变.畸变.突变》2019,31(2):119-126,132
目的:对基因芯片表达汇编(GEO)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胰腺癌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与mRNA在胰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和预后价值。方法:首先对GEO数据库中的胰腺癌数据注释获得mRNA和lncRNA,并对芯片中的mRNA和lncRNA取交集获得差异mRNA和lncRNA。然后对差异mRNA和lncRNA进行基因分析,同时对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的相关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通过基因分析获得与胰腺癌相关可信度高的差异mRNA 1 147个,lncRNA 336个,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lncRNA-mRNA-pathway网络、信号通路关系网络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证明mRNA和lncRNA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生存分析发现有12个lncRNA与胰腺癌的预后相关,分别是ATP1A1-AS1、CBR3-AS1、CTD-3080P12.3、FAM66D、FAM87A、FLJ38576、LINC00476、LINC00574、LINC01554、PYY2、LINC00857、OVOL1-AS1。结论:lncRNA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显著影响,有望为胰腺癌的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化疗置管所致的输液性静脉炎应用康脉Ⅱ号胶囊联合蓬子菜浸出液冷湿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医院接受临床治疗的60例输液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康脉Ⅱ号胶囊联合蓬子菜浸出液冷湿敷,对照组采用迈之灵片和硫酸镁溶液冷湿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3/3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蓬子菜浸出液湿敷与康脉Ⅱ号胶囊联合治疗化疗置管致输液性静脉炎疗效显著,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处理措施对预后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颅内压(ICP)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73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15分〕,其中68例未使用ICP监测的患者为对照组;56例应用皮层型ICP监测的患者为皮层型组;49例应用脑室型ICP监测的患者为脑室型组。对照组使用经验性治疗控制ICP,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根据ICP水平进行相应的阶梯式降ICP治疗,脑室型组可通过释放脑脊液途径降低ICP。患者伤后随访1年,比较各组行开颅手术治疗率、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和颅脑创伤(TB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ICP监测在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各组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治疗后全部存活。与对照组比较,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1年后GOS评分有显著改善,开颅手术治疗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三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皮层型组和脑室型组1年后G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脑室型组的ICP维持正常水平时间比例和开颅手术治疗率优于皮层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额叶挫裂伤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脑疝并引起严重后果,临床应用ICP监测有利于病情观察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脑室型ICP监测可更有效控制颅内高压。  相似文献   
6.
<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指夹层从主动脉近端开始,侵犯到弓部与降主动脉,病变广泛,常累及重要脏器的血供,病情变化快,常因夹层破裂出现失血性休克、心包压塞等,患者多在短时间内死亡~([1-3])。随着心血管外科低温体外循环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诊断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原发性肝癌疾病检查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60例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进行检查,观察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诊断当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患者当中,检出病灶共76个,60例患者当中,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6例,有门静脉癌栓存在的患者有8例。结论针对原发性肝癌疾病实施临床诊断,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对肝癌、肝硬化实施有效的区分,临床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疾病的诊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对近距离观看视频所致数字眼疲劳的预防作用。设计 交叉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成年健康受试者31例。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两组,第一组先使用手机、后使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相同的视频10分钟,中间休息30分钟;第二组使用相反的顺序观看。使用开放式验光仪记录观看视频前、中、后的屈光度,并计算调节误差、调节微波动。选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ikert量表记录观看视频前、后的主观视疲劳评分。主要指标 观看视频前后屈光度、调节微波动、调节误差、视疲劳量表评分。结果 观看视频前,采用手机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者的屈光度分别为(-0.30±0.54)D和(-0.29±0.58)D(P=0.928),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15±0.07)D和(0.15±0.08)D(P=0.858)。观看视频5分钟时,采用手机者的屈光度为(-3.32±0.68)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9±0.63)D,较观看前未见明显降低(P=0.168);采用手机观看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33±0.10)D和(0.21±0.10)D(P=0.000);采用手机观看者调节误差为滞后(0.25±0.68)D,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调节误差为超前(0.09±0.63)D(P=0.044)。观看完视频后,采用手机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53±0.56D)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4±0.61)D,较观看视频前未见明显降低(P=0.335)。观看视频后,采用手机和台式虚拟显示器者的视疲劳量表评分较观看前均增加,分别增加了(8.4±8.3)和(2.5±3.8)(P=0.001)。结论 应用台式虚拟显示器可以预防近距离观看视频引起的数字眼疲劳,这可能与观看时不需要视近调节有关。(眼科,2022, 31: 225-23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后患者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4月,因早期食管癌就诊于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且病变范围超过食管3/4环周的51例病例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均行RFA治疗,按术后是否发热分成发热组(n=15)和未发热组(n=36),主要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病变长度、病变范围、消融能量和消融次数用于单因素分析,其中P<0.1的变量再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t=-3.89,P<0.001)、病变范围(χ2=11.52,P=0.001)和消融能量(P=0.001)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显示,病变长度与病变环周长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71,P<0.001),而病变范围由病变环周长度决定,因此最终将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这两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长度每增加1 cm,患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前者的1.21倍(95%CI:1.01~1.43,P=0.037);术中使用12 J消融能量者,发生RFA术后发热的风险是使用10 J消融能量者的0.43倍(95%CI:0.22~0.85,P=0.015)。结论 病变长度和消融能量是导致食管RFA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长节段早期食管癌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术中使用低消融能量者更易发生RFA术后发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