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阳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以分层抽样方法 对广西隆安县12个乡镇30~55岁农村居民抽样,采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tBsAg,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根据tiBsAg和DNA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BsAg(+)/HBV DNA (+)组(A组)和HBsAg(+)/HBV DNA(-)组(B组);根据1:1匹配原则,从本村电HBsAg(-)者中为前两组观察对象挑选对照,组成HBsAg阴性对照组(C组),对这3组人群进行4年的前瞻性跟踪随访.卡方检验对各组及各因素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PLC有关的危险因素,用后退法对数值进行迭代分析. 结果30~55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4.52%(3975/27 379),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为40.35%(1604/3975).A、B两组总的肝癌发病率为672.45/10万人年,明显高于C组的17.19/10万人年(P<0.01),相对危险度为39.123,95%可信区间为9.018~159.146.A组肝癌发病率为984.03/10万人年,显明高于C组的324.38/10万人年(P<0.01),相对危险度为3.034,95%可信区间为1.795~5.125.对A、B两组进行肝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血清HBV DNA阳性、肝癌家族史和以玉米为主食均为肝痛的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HBV DNA阳性可增加HBsAg阳性者的肝癌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A1762、G1764双突变是否可作为筛选HBsAg携带者肝癌最高危人群的生物学标记.方法 对2 258名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HBV A1762、G1764双突变株组1 261人,野毒株组997人,跟踪随访队列,每6个月1次对观察对象抽血进行甲胎蛋白(AFP)检测及B超体检以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基因缺失突变是否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以及它的作用是否受HBV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的混淆影响。方法按巢式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从隆安研究队列中选择33对病例(肝癌患者)和对照(HBsAg无症状携带者),配对的条件之一是病例和对照HBV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相同,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研究对象血清HBV前S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肝癌患者组前S基因缺失突变率(45.5%,15/33)显著高于对照组(6/33,18.2%)(χ2=7.364,P0.01);男女间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28%与43.8%,χ2=1.386,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S缺失突变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危险比为7,95%可信区:0.861-56.894),而HBeAg,抗-HBe及肝功能则与肝癌无关。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组与核心基因启动子野毒株组之间的前S缺失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597,P0.05)。结论HBV前S缺失突变是肝癌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它的发生及作用与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接种6~9年的人群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新生儿乙肝重组酵母疫苗普种预防HBV感染的免疫效果,探讨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免疫持久性。方法采用出生队列定群研究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研究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的效果;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1)HBsAg平均阳性率1.9%(95%CI 1.4~2.4%),总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53.2%(95%CI 51.2%~55.2%)。(2)从免疫后1年的88.2%下降到免疫后9年的44.3%。(3)疫苗保护率为89.9%,与2000年的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HBV感染,免疫人群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随接种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疫苗保护效果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后16~18年的长期免疫效果定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长期免疫效果,探讨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持久性.方法 出生队列定群研究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象为1987-1989年出生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与前期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1)1987-1989队列的免疫人群在免疫7年、14年、18年后的疫苗保护效果分别为89.7%,94.8%和87.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保护性抗体水平分别为57.37%,32.80%,36.67%,免后14、18年的抗体保持在一致水平;(2)乙肝血源疫苗接种16~18年后,平均HBsAg阳性率为1.99%;保护性抗体水平为36.67%,总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2.91%.结论 新生儿普种乙肝血源疫苗可有效预防HBV感染,疫苗免疫18年后保护效果稳定,不必进行人群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8月 2 0日 ,广西某矿井下发生一起 1名工人死亡、1名工人昏迷的突发事件。自治区职业病防治所和南宁地区卫生防疫站于 8月 2 1日下午到该矿进行调查 ,现报告如下。1 事故发生经过8月 2 0日 12 :3 0 ,某矿进行拉底巷道作业 ,使用 2 4kg 2号岩石粉状胺梯炸药施行爆破。 13 :3 0 ,爆破工到现场检查 ,未发现哑炮等异常情况 ,即用高压送风管道 (设计送风量为 2 0m3/min)对该巷道进行通风换气 ,清除工作面中因爆破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 )。 17:3 0 ,该爆破工再次到该处检查 ,停留约 10min ,未发…  相似文献   
7.
隆安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隆安县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分层抽样方法对隆安县全县12个乡、镇108个自然村30~50岁居民进行调查,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HBsAg阳性者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在27379名受检者中,HBsAg阳性率为14.52%,各乡、镇的感染率不尽相同,平原片显著高于山区和丘陵片;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6.66%和12.6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在3975名HBs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40.35%,阳性率在各乡、镇的分布也不一致;男、女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2.82%和37.44%,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也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趋势。结论隆安县仍是我区乙肝病毒高流行区,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长期免疫地区人群HBV流行规律的变化趋势。方法整群抽样结合横断面调查,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HBV感染标志并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HBsAg阳性率为7.5%,0~19岁人群HBV感染指标显著低于≥20岁人群。(2)0~19岁人群HBsAg阳性率1985年高于2005年;1985年的抗-HBs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从1~岁组的12.4%到60~岁组的53.8%,而2005年0~19岁组的抗-HBs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985年抗-HBc阳性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2005年的0~19岁组的仅为2.8%~26.8%,显著下降。结论研究人群中HBV流行规律发生显著变化,0~19岁人群的HBV感染率远低于20岁以上人群,证实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取得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9.
陈竞  韦少超 《医学文选》2006,25(1):23-24
我所2005年9月7日至13日会同隆安县卫生防疫站及当地卫生院对隆安县丁当镇初级中学、中心幼儿园局部暴发细菌性痢疾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从9月13日出现最后1例新病例进行一个细菌性痢疾最长潜伏期(7d)的医学观察,无新发病例出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学标志物(HBV-M)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甲胎蛋白(AFP)的检测结果及其关系. 方法 对1 838例慢性乙肝患者采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M及AFP,用赖氏法检测ALT,用套式PCR(nPCR)检测血清HBV DNA. 结果 1 838例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率、ALT异常率、AFP阳性率分别为56.75%(1 043/1 838)、13.93%(256/1 838)、2.23%(41/1 838).HBV-M模式检测中,"大三阳"占14.52%,"小三阳"占76.13%."大三阳"患者HBV DNA阳性率(96.97%)明显高于"小三阳"患者(47.0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三阳"患者ALT异常率、AFP阳性率(22.35%、3.41%)高于"小三阳"患者(11.42%、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DNA(+)组ALT异常升高率、AFP阳性率(20.04%、3.26%)均明显高于HBV DNA(-)组(5.91%、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联合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HBV-M、ALT、AFP,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