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昊  陆爽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75-876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在外科临床占有一定的比率 ,妊娠期由于子宫的增大使阑尾受压、大网膜移位 ,阑尾炎易化脓穿孔 ,炎症不易局限 ,以致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所以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 ,宜早期手术治疗。但术后可能造成流产 ,现将临床 1病例 ,分析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妊娠 2 5周 ,自诉无明显诱因于 2d前觉胃区不适 ,自行口服胃药 ,症状无缓解 ,入院时寒战、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查体 :T3 9 0℃ ,右下腹压痛 ( + )、反跳痛 ( + )、肌卫 ( + )、闭孔肌试验 ( + )。血常规示 :WBC19× 10 9/L ,根据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猪血清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抗衰老标志蛋白(RGN)、抗增殖蛋白(PHB)表达及谷胱甘肽复方注射液(CGII)对其的干预.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正常组予等渗盐水腹腔注射0.5 ml/只,造模组予腹腔注射无菌猪血清0.5ml/只,每周两次,连续8周,随机处死造模大鼠4只行病理学检查,验证造模成功后,停止注射猪血清,剩余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纤维化组和CGII干预组.CGII干预组大鼠给予浓度60 mg/mlCGII肌肉注射;正常组和纤维化组均予等单位体质量容积的等渗盐水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6周.取大鼠肝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RGN、PHB mRNA及蛋白质表达.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DS检验,病理学半定量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 结果 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RGN、PH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5.99±12.8、64.54±12.35较正常组的182.09±17.84、192.20±17.12明显减低,F值分别为105.646、347.232,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GN、PHB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5±2.81、14.5±2.75较正常组的61.08±7.10、55.86±4.23表达均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26.343、525.889,P值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GII干预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纤维化组明显减轻(P值均< 0.001),肝组织RGN、PHB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纤维化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01).结论 RGN及PHB在猪血清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蓝莓抗氧化作用对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Toll样受体9(TLR9)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蓝莓低、中、高剂量防治组(C、D、E组)、复方鳖甲软肝片防治组(F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猪血清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C、D、E、F组在造模同时分别给予蓝莓原浆或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1次/d,共12wk.第12周末处死大鼠,计算大鼠肝脏指数,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和TLR9蛋白质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无明显差异(F=4.274,0.917,P>0.05);与B组比较,D,E组肝组织匀浆SOD活性、GSH含量明显升高(F=6.662,61.472,P<0.05);肝脏指数、MDA及Hyp含量明显降低(F=3.972,42.755和41.265,P<0.05);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F=63.339,P<0.05),胶原表达减少;E组大鼠肝组织TLR4和TLR9蛋白质表达明显减少(F=6.932和7.534,P<0.05).结论:TLR4和TLR9蛋白质表达增加可能与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蓝莓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爽  吴君  樊永霞 《贵州医药》2005,29(9):785-785
患者,男性,39岁。因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13年,乏力、纳差1个月于2004年3月5日人院。患者7年前诊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经治疗后病情好转。1月前患者因出现乏力、纳差人院,无。肾炎、丝虫病及其他病史。体检:生命征平稳,神志清楚,慢性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面部见毛细血管扩张,颈部见蜘蛛痣两枚,肝掌征(+);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肺于第8肋以下叩浊,右肺呼吸音低。腹平,脾于左锁骨中线肋下8cm触及,质地硬。腹水征可疑。  相似文献   
6.
皮疽奴卡菌是2019年公布的感染病学名词,又称鼻疽奴卡菌,隶属于奴卡菌属[1 ].1888 年 N O-C A RD首次分离出奴卡菌,其后国内也有临床病例报道[2 ].奴卡菌病临床少见,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有增长趋势[3 ].奴卡菌病由奴卡菌感染所致,该菌通过呼吸道或受损的皮肤入侵,引起肺部、皮肤、中枢系统等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逐步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越来越受关注。HBV再激活的患者可发生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对有HBV再激活发生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监测,已经成为各大指南的共识。本文就在应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风险分层、发生机制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药物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加强教师的语言修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以问题为引导、使用多媒体、病案教学、类比教学法、课堂小节等提高教学效果,使传染病学教学质量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法(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7~17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一致性。方法对1431名儿童进行BIA和DXA检测。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方法间所测去脂体重和脂肪量的一致性。Bland-Altman分析在对数变换的数据中进行。结果男、女生中BIA与DXA所测去脂体重的ICC分别为0.986和0.974,脂肪量的ICC则分别为0.854和0.926。男生中BIA与DXA的去脂体重比值均值及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1.04和0.95~1.14,女生中则为1.02和0.90~1.15。男、女生中去脂体重的LoA范围均随年龄增长而变窄。男、女生中两种方法的脂肪量比值LoA范围均较宽,分别为0.40~1.27和0.48~1.48。此外,男、女生中均可看到各成分的比值LoA范围随BMI等级增高而变窄。结论BIA所测去脂体重与DXA的一致性良好,但BIA测量脂肪量的误差较大。肥胖儿童的BIA与DXA一致性优于消瘦和正常体重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的摄入频次与其他饮食行为的关联,为制定控制含糖饮料消费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小学二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以及其他饮食行为资料,运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研究对象其他饮食行为的潜在类别,进而比较不同类别间含糖饮料摄入的差异。结果 11 124名调查对象中,30.92%的学生含糖饮料摄入≥3次/周。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其他饮食行为分为4类:饮食行为健康组、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其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6239,0.0430,0.1534和0.1797。4组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1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饮食行为均不健康组经常喝含糖饮料的率最高(61.92%),饮食行为健康组最低(24.22%),低蔬菜水果组和高甜食零食组介于两者之间(29.64%和47.87%)。结论 广州市中小学生经常喝含糖饮料的比例较高,且与其他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