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上海市售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小龙虾)的铅、镉污染状况及人群中小龙虾食用[情况,调查食用小龙虾所致铅、镉摄入量。[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法采集小龙虾样品75件,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样品检测;应用食物频率表法调查本市户籍人口600人的小龙虾食用情况;建立摄入量评估模型计算铅、镉摄入量。[结果]小龙虾躯干内铅、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06mg/kg和0.009mg/kg。枯水期及野生小龙虾躯干内铅含量的90分位数(P90)超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限量标准,分别显著高于丰水期和人工养殖的小龙虾躯干内铅含量;头部中镉含量的P90超出CAC限量标准,明显高于躯干内镉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龙虾的主要食用人群以青年为主,年食用量平均值为1.79kg,未成年人和老年人食用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食用小龙虾,周摄入铅、镉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122μg/kg、0.010μg/kg,分别占暂定每周容许摄入量(PTWI)的0.49%和0.15%;未成年人铅摄入量的平均值为0.208μg/kg,占PTWI0.83%,青年人食用小龙虾,铅摄入量的P90为0.357μg/kg,占PTWI的1.43%;老年人食用小龙虾,铅、镉摄入量上限值仅分别占PTWI的0.09%和0.06%。[结论]未成年人、青年人中食用小龙虾的铅摄入量较高,存在着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食用小龙虾的镉摄入量处于较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可疑食品及其来源,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362家哨点医院2014-2018年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就诊信息、可疑饮食信息等,医生采集就诊病例自愿提供的粪便或肛拭样本,检测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以及诺如病毒。结果 2014-2018年上海市共收集到70731例食源性就诊病例信息,致病菌及病毒检出情况:沙门氏菌3.35%、副溶血性弧菌6.50%、致泻性大肠杆菌4.79%、志贺氏菌0.09%、空肠弯曲菌2.99%,诺如病毒13.43%;病例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5-10月;地区分布以近郊为多,占45.82%;26~30岁、31~35岁年龄段病例人数最多,分别占14.00%及12.52%;可疑饮食主要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7.79%)、肉与肉制品(19.37%);加工方式以家庭加工(30.53%)及散装(26.37%)为主;食物来源以家庭购买(51.08%)及餐饮店购买(25.61%)为主。结论 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具有季节性及人群流行特征,可疑饮食以家庭、餐饮店购买加工等为主,应当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及监督管理,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疾病指一类通过摄食进入体内的各类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为了解上海市民对相关食品卫生、食源性疾病知识的了解、态度以及相关行为的情况,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市民食品卫生、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入户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监测网络对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成年人腹泻病例开展分子特征研究,探索流行病学对实验室技术和数据需求的实践模式。方法 以ETEC腹泻流行季节的成年人病例为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设计和抽样,鉴定肠毒素型、血清群、耐药表型、定殖因子及分子型,通过多维度与多变量数据展示获得ETEC多个动态表型特征。结果 2016-2018年监测网络符合条件的ETEC病例84株。优势血清/毒素型依次为O:6(STh)、O:25(LT)、O:159(STh)、O:153(STh),O:6(STh+CS21)取代O:25和O:159成为2018年的流行克隆,2017年的6例O:153(STh+CFA/I+CS8+PT34)为输入型暴发案例;成年人ETEC耐药率超过30%有磺胺异恶唑、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和阿奇霉素,多重耐药菌(MDR)达58.3%,血清/毒素型别提示弱毒株易形成MDR;分子分型证实O:6血清群优势克隆(PT20~24)的遗传相似度超过O:25和O:159,且与阿奇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和耐药基因mphA间存在高度相关性(87.5%,28/32),O:6(STh+CS21+mphA)耐药克隆始于2016年。结论 上海地区ETEC成年人腹泻病例新的流行克隆为O:6(STh+CS21+mphA),首次观察到阿奇霉素耐药基因mphA和ETEC某个血清群存在关联。基于流行病学构建的多维度和多变量分析技术,有助揭示ETEC潜在传播规律,达到精准监测和预警暴发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一起由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人和从业人员生物样本、环境和食品样本进行致病菌、血清分型及分子分型检测。 结果 本次暴发罹患率为10.00%(7/70),临床表现以腹泻(100.00%)、腹痛(100.00%)、呕吐(42.86%)为主。6份病人肛拭样中,4份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2份伦敦沙门氏菌、2份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仅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从业人员肛拭样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份食品原料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人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呈现两种带型,相似度分别为93.10%和87.50%~100.00%,但是和食品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带型均不相同;病人的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但与从业人员生物样本检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带型相似度较低,仅为28.00%;病人的2株伦敦沙门氏菌为同一带型。 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食品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