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描述并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时间风险特征。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2月16日甘肃省各县(区)报告的COVID-19的发病数、相应县(区)人口数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各县(区)的时间风险指数频率指数(α)、持续时间频率(β)和强度指数(γ)。  结果  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α的Moran’s I系数为0.115,提示未来COVID-19发病频率增加概率较小。 γ的Moran’s I系数为0.070,说明COVID-19确诊病例不会集中出现,疫情的发病强度较低。 甘肃省COVID-19疫情的α、β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γ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P>0.05)。 α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红古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 β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皋兰县和榆中县)内存在高?高聚集性(P<0.05)。  结论  结果提示兰州市大部分县(区)呈现高风险聚集性,但发病强度较低;全省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选甘肃省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预警阈值,提高预警功效。方法 甘肃省流行性感冒(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伤寒/副伤寒、戊型肝炎(戊肝)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手足口病采用累积和控制图法,分别建立预警模型,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选择出适合甘肃省传染病的最优预警阈值。结果 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的最优预警界值分别为P90P80P95P90P80P90,手足口病的最优预警参数为k=1.2,H=5σ。在最优预警界值/参数下,流感、猩红热、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副伤寒、戊肝、手足口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6.67%、100.00%、91.67%、100.00%、100.00%、100.00%、100.00%,特异度分别为86.49%、62.22%、75.00%、100.00%、97.92%、89.13%、74.4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22%、29.17%、52.38%、100.00%、80.00%、54.55%、29.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100.00%、96.77%、100.00%、100.00%、100.00%、100.00%,约登指数分别为0.73、0.62、0.67、1.00、0.98、0.89、0.74,ROC显示此预警界值/参数均为最靠近坐标图左上方的点。结论 甘肃省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戊肝的预警阈值可适当调高,手足口病预警参数需调整,从而提高预警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甘肃省近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报告现状,为探索提高乙肝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甘肃省2005-2011年乙肝报告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乙肝在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中的比例最高;实验室诊断病例占74.03%,呈逐年上升趋势;未分型乙肝所占比例较高(62.70%),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医院报告乙肝病例最多,超过83.00%;按报告单位级别分析,县级医疗机构报告最多,占58.02%.结论 甘肃省乙肝病例报告质量逐年提高,但误诊、误报现象依然存在,仍需进一步提高乙肝病例的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分析2009-2014年甘肃省乙型肝炎(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热(冷)点及时空聚集性,为该地区未来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数据和GeoDa、SatScan空间统计学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和扫描统计量的分析,在县/区水平探索该地区乙肝发病的热(冷)点地区及其空间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局部G统计量显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有上升趋势;冷点区域未发现有明显规律;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乙肝高发病率可能聚集于河西地区,聚集时间为2009-2011年;而低发病率可能聚集于甘肃东部地区,聚集时间为2012-2014年。结论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聚集性,河西地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呈上升趋势,应成为未来甘肃省乙肝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 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 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数据库,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三维趋势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应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三维趋势分析显示,甘肃省布病报告发病率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在东西方向上呈微弱的"U"形分布;乙脑报告发病率由南向北显著下降,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西部地区;HFRS报告发病率东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南部地区略高于北部地区。时空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存在时空聚集性。布病主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19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4-2015年,次要聚集区位于河西地区,包含4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乙脑聚集区位于中部、东南部地区,包含3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年;HFRS主要聚集区位于定西市岷县,聚集时间为2018年,次要聚集区位于东部地区,包含8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8年。结论 2014-2018年甘肃省3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重点地区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甘肃省2013年手足口病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手足口病发病高聚集区域。方法 利用GeoDa 1.60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分析指标选择Moran's I系数,采用Flexible 3.1和SaTScan 9.0软件进行不规则和规则空间扫描,利用ArcGIS 9.3软件在地图上呈现发病聚集区域。结果 甘肃省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分布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P0.01)。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发病的热点区域主要是兰州市的部分县(区)、天水市的麦积区和酒泉市的瓜州县,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昌市、临夏州、甘南州、定西市、陇南市的部分县(区)。空间扫描分析显示,高发病率最大可能聚集区为兰州市和白银市的部分县(区)(P0.01),次可能聚集区域为天水市和酒泉市的部分县(区)(P0.01)。结论 甘肃省2013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针对本次研究所确定的聚集区域,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防止暴发疫情的发生,同时关注重点区域的监测,及时发出预测预警信息,最大程度的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2012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甘肃省2012年手足口病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方法对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监测的县(市、区)级层面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结果 全局自相关发现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的发病“热点”区域为嘉峪关市、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肃州区、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皋兰县;通过空间扫描统计得到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域. 结论 2012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经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可较好分析出高发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丙烯酰胺(ACR)对钙调蛋白(CaM)和蛋白激酶C(PKC)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健康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双蒸水)和20、40mg/kgACR染毒组,每组9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染毒,隔天染毒,连续染毒8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和步态得分。染毒结束后,迅速分离脊髓组织,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CaM的含量,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测定蛋白激酶C(PKC)的含量。结果对照组大鼠的步态得分均为1分;20、40mg/kgACR染毒组分别自第7、3周开始出现步态得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20、40mg/kgACR染毒组大鼠脊髓组织CaM含量均下降(P0.01),40mg/kgACR染毒组大鼠脊髓组织PKC含量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R可降低大鼠脊髓组织CaM和PKC的含量,造成对神经丝(NF)的损害,这可能是ACR所致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MF)对睾丸组织结构及睾丸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g/kg)、低(0.5g/kg)、中(1g/kg)、高(2g/蝇)剂量染毒组。每天灌胃染毒DMF一次,空白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30d。于染毒前1d称重小鼠,以后每3d称重1次。于第31日摘除眼球取血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每组随机抽取两只小鼠的一侧睾丸,制备病理切片。采用试剂盒测定其余睾丸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0g/kg)比较,染毒第9天后各染毒组小鼠体重下降(P〈0.05)。随染毒剂量增高,睾丸组织中ACP活力有增高趋势,各染毒组ACP活力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中、高剂量染毒组SDH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染毒组LDH活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染毒时间和剂量范围内,DMF能引起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且抑制睾丸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