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福建省HIV-1 新近感染者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和流行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福建省2011-2012 年使用BED捕获酶免疫试验检出的104 例新近感染者血样标本,采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gagpolenv 基因片段,并测定和分析核酸序列。结果 目标人群中存在B亚型和01_AE、07_BC、08_BC、55_01B 四种流行重组型,其中以01_AE 和07_BC 流行重组型为主,分别占45.68%和35.80%。基因亚型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亚型分布中01_AE 所占比例下降,07_BC 所占比例上升;性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其中同性传播比例明显上升。结论 福建省HIV-1 流行毒株亚型分布众多,随着时间推移,亚型构成和传播途径已发生改变,应加强对HIV-1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趋势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机体的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对感染的转归有极大的影响,高效的细胞免疫应答是控制病毒感染的关键,应答低下则可导致感染的慢性化。开发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必须使其高效地激活初始T细胞和B细胞,促进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保证抗原的高浓度。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也是恢复免疫系统抗病毒效率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美国肝病学会(AASLD)近期对慢性乙、丙型肝炎治疗实践指南进行了修订,并在AASLD网站上(www.aasld.org),公布了其完整版本和文献综述。这不仅此原方案先进,也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比如,慢性HBV感染者需终生监测,以及时发现抗病毒治疗时机和并发症。代偿性肝病初治,除有禁忌证或无应答者外,干扰素α、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疗效相似,均可应用。HBeAg(-)者宁可道选干扰素α或阿德福韦。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者暂不考虑治疗。丙型肝是治疗对象是HCV RNA( ).肝活检有纤堆化,不论ALT高低都应治疗,其通用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和利巴韦林(RIB)联用,RIB的剂量应根据基因型和体重而定.基因Ⅰ型、体重小于75kg者为1.0,体重大于75kg者为1.2:基因Ⅱ、Ⅲ型的慢丙肝不论体重大小均为0.8,等等;本文结合近期资料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三氧化二砷抗HBV和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氧化二砷的抗HBV和肝癌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对砷剂的生物学特性及三氧化二砷抑制HBV和肝癌细胞株、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干扰细胞周期进程、细胞毒作用、降低端粒酶活性、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对中晚期肝癌的作用、安全性和展望等方面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不尽人意,要提高其应答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联合用药 是比较可行的方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遇到的困惑和联合应用胸腺素α1治疗的 进展,分析了治疗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疗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RF01-AE亚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毒株在药物选择压力下耐药突变发生和演变的规律.方法 选取5例一线方案治疗失败的CRF01-AE亚型HIV-1患者,收集其6~8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系列血样,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型耐药突变分析.结果 ①5例患者在启动治疗后早期即出现M184V突变以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类耐药突变,常见的有K101E、G190A和K103N,其中M184V+ G190A+ TAMs是常见突变组合,停药或更换二线药物,这些突变也始终存在.②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似物变异(TAMs)突变形成过程中,有3例患者表现为TAM2路径,1例患者为TAM1途径,还有1例患者前期只有TAM2路径的突变,后期累加上TAM1途径的突变.③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形成TAMs、Q151M复合体和T69插入复合物等多重耐药突变,更换二线方案后仍然治疗失败.结论 ①CRF01-AE亚型耐药患者在用药早期即开始出现耐药突变,数种突变逐渐累加,最终导致临床耐药,应尽早进行耐药突变监测.②TAMs突变通过2种途径竞争性发展,CRF01-AE亚型更偏向于TAM2途径,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2种途径可以产生融合.③更换二线方案前应排查针对替诺福韦(TDF)的耐药突变,其可能会导致二线方案无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12月,美国肝脏病研究协会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实践指南》。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预防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 TFD)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 He PG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观察 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 He 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 Ag)和 e抗原 ( HBe Ag)水平的影响 ,计算药物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采用四甲基噻唑兰 (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 ,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 TI)。采用 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 Hep G2 .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HBV DNA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以 IFNα- 2 b为对照 ,综合评价 TFD的体外抗 HBV效果。结果   TFD对 HBs Ag、HBe Ag的 5 0 %抑制浓度分别为 48.4mg· m L- 1和 75 1.7m g·m L- 1 ,治疗指数 ( TI)分别为 2 4.2和 1.6。在用药的第 9天 ,5 0 0 mg· m L - 1的 TFD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分别 80 .63 %和 5 1.2 6%。 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TFD对细胞中游离 D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TFD及 IFNα- 2 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 HBV作用 ,TFD对 HBs Ag的抑制作用较IFNα- 2 b更为明显 ,但对 HBe Ag的抑制不如 IFNα- 2 b。TFD对 HBV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 HBV DNA的复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紧密相关。目前认为,病毒清除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HBV感染的肝细胞溶解和/或CTL产生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IL)-2等的效应实现的。胸腺因子D(TFD)能与T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启动Th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产生IFN-γ、IL-2和IL-2受体,作用于细胞免疫调节的中心环节,扩大抗病毒免疫作用。我们在前期的体外实验已证实,TFD具有抑制HepG2.2.15细胞系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我们进一步观察了TFD对后天感染DHBV的鸭乙型肝炎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不尽人意,要提高其应答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联合用药是比较可行的方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治疗慢性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遇到的困惑和联合应用胸腺素a1治疗的进展,分析了治疗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增强疗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